首页 理论教育 永清堡、天池堡和毛卜剌堡:盐池地名故事

永清堡、天池堡和毛卜剌堡:盐池地名故事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武营东30里处有永清堡,东南40里处有天池堡,西30里处有毛卜剌堡,周边有20多座烽燧相守相望。永清堡现在称为英雄堡。毛卜剌堡在兴武营西北15公里处的洼地,西南一公里处是徐庄子自然村,该村因徐氏人家命名,村子地势高于毛卜剌城。此情此景,与盐池草原上的毛卜剌堡十分相似。清朝毛卜剌堡内设把总署、火药局,堡外有教场。原来毛卜剌堡已被村民改为毛卜城了。

永清堡、天池堡和毛卜剌堡:盐池地名故事

兴武营东30里处有永清堡,东南40里处有天池堡,西30里处有毛卜剌堡,周边有20多座烽燧相守相望。

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到底领几堡?《盐池县志》载:“《万历朔方新志》载……兴武营设东路游击府,驻游击将军,分防毛卜剌堡、永清堡(今英雄堡)两个城堡。”但《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兴武营守御千户所,领堡一:毛卜剌,城周一里七分,置操守。”未说有永清保。《盐池县志》之说不知来自何处。

弘治宁夏新志》“兴武营守御千户所”条下载有两堡:毛卜剌堡、天池寨,没有永清堡。《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十九年)、《皇明九边考》(嘉靖二十一年)、《边政考》(嘉靖二十六年)三本史书只有《边政考》在“兴武营守御千户所”下有永清堡和毛卜剌堡,其他两书均无永清堡。但永清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个城堡,它的管辖归属在一些史志书中没有记载,应该是这些史书的缺漏。历史无憾,志书有憾。

《边政考》载,永清堡“官军原额步队三百一十员名”,而实际驻军254员,无粮草。《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皇明九边考》中干脆没有永清堡的记载。

永清堡位于盐池县城西北37公里处,北临深沟高垒,居于长城内侧高粱上,呈“凸”字形,开北门带瓮城,四隅有角台。据任永训先生实地考证,认为:“从建筑结构与形式上分析,西半部建筑在先,东半部为后来拓筑。”如此建筑应该是有原因的,但不知原因为何。

永清堡北接长城,南望草原,高居在一座沙梁上。我曾数次登上城堡西墙,墙外黄沙淤埋,沙蒿柴一簇一簇,连片蔓延,直至墙脊之上。城内低洼,仍被一簇又一簇沙蒿柴覆盖。同行者曾在沙蒿柴丛中捡拾到一尊佛像,佛像五官清晰,但不知雕琢于何年何月,供奉在哪座寺庙砖雕佛被同行者捡到,只能说佛与同行者有缘。

永清堡现在称为英雄堡。任永训先生说:“解放战争中曾在此进行过战斗,我军将士英勇杀敌,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因而更名为英雄堡。”但此次战斗在盐池县革命史上并无记载。可既为英雄堡,必然事出有因。如果此说成立,那么20世纪40年代,这座城堡里还有人居住。而今荒碛废垒,天高草绿,鸟飞兽走,无尽沧桑,空留感慨。

毛卜剌堡在盐池县城西北59公里处,东距兴武营古城15公里,属高沙窝镇宝塔村管辖。《嘉靖宁夏新志》载:“城周回一里七分,高二丈三尺。”门南开带瓮城,瓮城门又南开。曾有旗军100名,设操守官一名,守堡官一名,征操马84匹,走递骡两匹。城内设官厅一所,置操守宅一所,仓库一所,草场一处(此数与《边政考》所载不同)。该城堡西连清水营、横城,直抵黄河,肩负着宁夏东路的保卫任务。

毛卜剌为蒙古语,意思是苦涩的泉水

毛卜剌堡在兴武营西北15公里处的洼地,西南一公里处是徐庄子自然村,该村因徐氏人家命名,村子地势高于毛卜剌城。毛卜剌城北是盐碱地,白刺疙瘩一堆连着一堆。这种适宜于盐碱地生长的植物,极具抗旱能力,在这一带生长应该是超过千年的。河东墙和深沟高垒两道长城在这里分开,但相距不过15米。

两道长城并驾齐驱于古城北边,与古城构成了古代军事建筑的奇观。河东墙北侧即为内蒙古地,故毛卜剌城用蒙古语命名不足为奇。

盐碱地养羊,羊肉味与众不同。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平顶山下有个村子也叫毛卜剌,我曾拜读过陈玉阳先生的一篇文章,叫《毛卜剌》,写的就是这个村子。他写道:

毛卜喇如一个摇篮,庄户、田地安稳地躺在摇篮的底部。每户人家的屋顶,飘着一缕青烟。初冬时节的田地,敞开胸怀,晒着暖暖的太阳。两个村姑,在门前喂猪,不知在说着什么。一个老汉,在田野里放牛。牛低头吃草。秋霜杀过的草,更绵甜一些了吗?牛吃得那么香。老汉则拥着棉衣,躺在田埂旁,睡着了还是醒着?……抬眼四面看,盆地四周是山,山秃裸着,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丝绿色。盆地中央,除了庄户田地外,就是布满沙砾的荒滩。然而有一股水,以前可能在荒滩上漫,现在则在水渠里哗啦啦作响。这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光溯水流西南而望,层峦叠嶂之后,隐约可见祁连山、焉支山巍峨的雪峰。……早就听说了有毛卜喇这么一个地方,因为那里的羊肉很出名。说那里的羊是吃碱柴长大的,肉没有膻味,煮出来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而长城就在眼前。我一下子站在了封建帝国的院墙边。眼前是纷乱的人影,耳边是萧萧马鸣。这一道夯土筑起的长城,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是那样的高大雄浑,寒气逼人。它如一把沉厚的巨剑,剑柄捏在御山峡口,剑锋直指焉支山脚。它是那样的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多少轻薄的文人曾嘲讽过长城的天真与无用。我今天才知道,他们不过是站在时代的肩膀上指手画脚,那里用心体谅过一个个伟大的统治者的宏伟构想、良苦用心。

此情此景,与盐池草原上的毛卜剌堡十分相似。

清朝毛卜剌堡内设把总署、火药局,堡外有教场。1912年均被撤销,土地归公。

2016年夏,我第一次来到毛卜剌堡,当时北京张明弘寻根长城一行四人要考察毛卜剌堡,我陪同他们过兴武营古城,从闵庄子北出长城,眼前突然出现了两道长城并行的奇景,十分震撼。张明弘一行四人触景慨叹,立即下车拍摄、绘画。他们寻根长城的起点是辽东,一路经山西、陕西到宁夏盐池,所见长城很多,但他们认为此处的两道长城并行是一路所见长城中罕见的奇观。我们在两道长城中间走走停停,时而越过河东墙进入内蒙古地界,时而又折进河东墙,回到盐池地界。两道长城在这里构筑险要,保存比较完好。行走约十公里后,毛卜剌堡巍然屹立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从古堡西北角登上城墙,望古堡内外,莽莽苍苍,绿野赴天际,草浪接白云,古堡在绿野草浪间静卧。墙体很高,城内外皆有农田,已荒芜。到徐庄子问村民,他们竟然不知道毛卜剌堡。当我们指着古堡问:“那叫什么城?”他们说:“毛卜城。”原来毛卜剌堡已被村民改为毛卜城了。

兴武营东南40里处有一古堡,名天池子,今属高沙窝镇南梁村。《弘治宁夏新志》载天池子“城高三丈五尺,周回一里二分。池深八尺,阔一丈。南门一座。成化九年都御史徐廷章奏筑”。但《盐池县志》载,天池子城筑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由巡抚马文升筑。两本志书所记不同。查《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均无天池子堡的记载。(www.xing528.com)

如果说天池子堡始筑于成化九年,那么它就比河东墙早筑一年,也就是说当时花马池草原上还没有长城,平沙漫川,几乎没有军事防御设施。于是平虏将军刘聚和参赞军务左都御史王越等奏议:

宁夏三路俱当严守,东路平漫尤为要害。其花马池、兴武二营,为萌城、盐池(老盐池)、石沟带之藩篱,而灵州尤为宁夏城喉襟,唇齿相赖。但二营孤悬沙漠,无险可据。今当自灵州之东,兴武之西曰磁窑,又于兴武之东,花马池之西曰天池,宜各添筑一城堡,二堡间仍筑墩四座,以便往来传报,供给刍粮。

巡抚宁夏的马文升接受了刘聚和王越的建议,始筑天池子城堡。城周长500米,形制与磁窑堡相同,备御军120名,置守御官操之。

马文升,钧州(今河南禹县)人,成化年间擢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如果说天池子城为马文升所筑,当在此任时。成化十一年(1475年),马文升为三边总制。

天池子堡坐落在东西近百里的川谷地带,形成一道川河,名天河。城东有一积水池,名天池子。据说西墙上有庙,上题“龟鼋府第”。相传周穆王赴瑶池会王母娘娘时途经此地,于池中饮马,天池子名称由此而来。

弘治十一年(1489年),王珣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巡抚宁夏,他到花马池巡边,作《巡视东路》一诗:

骢马行边八月秋,灵州东望翠云浮

天池一带桑麻地,河套千重沙漠洲。

破虏高名夸小范,御戎上策说成周。

北门锁钥从来重,经略封疆岂浪游。

而今天,池子堡已成荒丘,寻迹古堡,几无踪影。触景生情,忽然想起南宋词人姜夔写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天池子堡废弃,池水干涸,无“波心荡、冷月无声”之感,无“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之景,但池边花草年年盛开,应为盛世新景。

兴武营领墩21座。半个城墩、暗门墩、硝池墩、碱滩墩、中沙墩、西沙墩、平湖墩、沙沟墩、平羌墩、毛卜剌墩、西碱滩墩、外口广宁墩、平安墩今皆拨人守望之者。干沟墩、长岭墩、碗者都墩今皆拨人瞭望之。深沟墩、平滩墩、羊房墩、平虏墩、东界墩、红寺儿墩、大川墩、圆山儿墩、干井墩旧设而今弃之。

兴武营领21墩的名字来自《嘉靖宁夏新志》,到清光绪年间的《花马池志迹》中已成16墩,个别墩名有变化。

一个墩台名就是一处地名,墩台有古名、有今名。古墩台名是古地名,恢复古墩台名就是恢复古地名,其意义就是续接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为此作出贡献的同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