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观念与实践成果:学科前沿的理论与人才培养

教育观念与实践成果:学科前沿的理论与人才培养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前沿以下成熟的学科理论成果的应用,都属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范围;而学科前沿的理论突破应属于非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范围。关于非应用型人才的命名已有许多说法,笔者暂用“非应用型”以代之。国家教委职教司原司长孟广平同志十年前指出:与中国学制相比,西德高专属于本科层次,这是在西德国情下产生的培养另一种类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在1983年,从武汉高教会到杭州工科会形成培养的是一种类型人才和高教发展方针。

教育观念与实践成果:学科前沿的理论与人才培养

1.不同类型的人才

人才是有不同类型的。首先要搞清应用型与非应用型的区别。

应用型与非应用型的划分界限在学科前沿,它是个纵向关系问题。学科前沿以下成熟的学科理论成果的应用,都属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范围;而学科前沿的理论突破(含接近前沿的新理论成果的充实和扩展)应属于非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范围。关于非应用型人才的命名已有许多说法,笔者暂用“非应用型”以代之。

学科性与非学科性的划分界限在学科边缘,它是个横向关系问题。我国传统本科多属学科性教育,其特点是主干课程鲜明地体现了该专业(或学科)基本理论的构架。这样的本科今后当然是需要的。但经济发达国家办的专科教育,其主干课程不带有上述学科性的特点,而带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实施性特点。改革开放后,无论去欧还是去美考察专科层次教育的团组,在回国后写的报告中,几乎没有不提及高等专科教育在理论教学上具有“学科性不强”这个特点。

近年来,在德国迅速兴起“职业学院”,其学制是三年。德国的高等专科大学又称为“高专”,其学制名义上是四年,实际上平均是五年。重要的是,“高专”理论教学具有非学科性特点。而德国的大学,其学制名义上是六年,实际上平均为七年。国家教委职教司原司长孟广平同志十年前指出:与中国学制相比,西德高专属于本科层次,这是在西德国情下产生的培养另一种类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我国传统本科教育的多数专业属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性教育,而我国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专科教育应属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非学科性教育。前者培养的可称“专业策划人才”,而后者培养的可称“专业实施人才”。策划与实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划分可能更符合客观实际。

铁路系统一个研究课题鉴定会上,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谈松华同志告诉大家:国家教委聘请的“职业技术教育顾问”——德国的伯克博士曾提出一个建议,认为从中国的需要出发,现有本科大学的三分之二应该按照德国的高专那样来办。这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建议。这个建议一方面,暴露了我国高教领导部门长期以来将德国高专与我国专科相对应的判断失误;另一方面,这个建议又将非学科性本科教育引入了中国。

在1983年,从武汉高教会到杭州工科会形成培养的是一种类型(非应用型)人才和高教发展方针。这个方针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个长期历史进程的需要,而且作为“龙头”长期以来殃及中小学教育,使其不能健康发展,成为整个教育发展当中以教育内涵来讲的“瓶颈”所在。

2.接口性与近沿性(www.xing528.com)

本科层次的非学科性高等教育具有“接口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应发展复合型专业、双专科叠加型专业,以及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安排教学的工科、农科、商科专业等非学科性教育。

研究生层次的非学科性高等教育除了本科同类教育的“接口性”之外,还存在“近沿性”,即靠近学科前沿。在企业中,应在高新技术密集的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嫁接、移植当中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接口专家”式的研究生。这种研究生对发展生产力将起更直接的作用。

我国机电工程教育专家高锡金先生主张专科生应具有常规工艺(农艺)、常规管理、常规业务的实施能力。一个“常规”、一个“实施”把专科生的层次特点、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都界定清楚了。

总之,为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一是,要搞清楚,德国高专的层次和“学科性不强”的理论教学特点;

二是,要搞清楚,中国专科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三是,要搞清楚,中国高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