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形而上学的逻辑起点

道德形而上学的逻辑起点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在心理事实的“四心”旁立一逻辑预设即“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心理学证明,尚未介入仁、义、礼、智具体内涵的“四端”,是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逻辑起点。孟子一开始就认定一种价值选择的标准,但对于尚未开始的“端”而言,“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它没有价值内容,只是逻辑起点。儒家的叩其两端得中道、道家的入其环中得道枢,都是在强调自己的逻辑起点,即端。

道德形而上学的逻辑起点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在心理事实的“四心”旁立一逻辑预设即“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孟子道德形而上学心理学证明,尚未介入仁、义、礼、智具体内涵的“四端”,是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逻辑起点。孟子一开始就认定一种价值选择的标准,但对于尚未开始的“端”而言,“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它没有价值内容,只是逻辑起点。“四端”之不同于“四心”“四德”,正如逻辑学之不同于心理学、价值论。对此的展开即孟子个人心性修养的工夫论。善端通过尽心工夫践履,强调真诚的由内而外的自生自发力量,“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浩然之气需要一个扩而充之的积累过程。孟子以此为逻辑出发点,建构了他在经济教育社会规范、政治制度方面的公正性价值基础。(www.xing528.com)

工夫是一种道德实践、一种修养过程。修养的方法包括“直养”和“集义”两个方面。人只有用一生的磨砺、修养并择善固执地做下去,才能成就最终的道德理想。修养的扩而充之在社会政治上就是推而广之,其路径即宋儒反复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仁爱,一方面是一个从内的自我(身心)向外的家庭、社会和宇宙展开和放大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从外的宇宙、社会和家庭向内的自我凝聚和缩小的过程。”[3]这种既往且返的致思和行为模式,把主/客、内/外、天/人、应然/实然、理想/现实的对立关系关联起来,儒道两家于此圆融互补。手段和目的共在,工夫与本体互成。儒家的叩其两端得中道、道家的入其环中得道枢,都是在强调自己的逻辑起点,即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