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声原理:喉咽共鸣管的长度对声部音色具重要影响

发声原理:喉咽共鸣管的长度对声部音色具重要影响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喉咽共鸣管的长度对歌唱者所在声部的音色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其声部具有了某一类型的特征。这说明歌声的音色一方面取决于产生基音和泛音的声带的长短与厚薄,更重要的还在于歌唱者调节喉咽共鸣管的长度和粗细。就同一男高音声部歌唱者而言,学习美声者演唱高音时,其喉头应在颈中间略偏下位置上,共鸣管道应调节的相对长一些,这是为了在发声时能获得音调高亢且音色丰富的泛音共鸣。

发声原理:喉咽共鸣管的长度对声部音色具重要影响

(一)一般性原理与特殊性原理

人的嗓子犹如一件安置在体内的肉质乐器。当气息自肺部经气管呼出,去冲击喉部发声器官时,喉头中的两片真声带闭合并挡气,同时振动发声,产生的基音(或称声流振波)又在胸、喉、咽、口、鼻、窦等共鸣腔内得到不断调节与扩大,最后发出的声音才响亮、优美。换句话说,肺部呼出的气息是人体乐器发音的原动力,喉头声带是音源体,产生的声波在传送的过程中又在各共鸣腔内得到不断的美化与加强,这便是最简明的歌唱发声原理。但是,由于人体发声活动除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外,还要受控于更为复杂的神经系统,因此,人体发声与乐器相比,既有相同的一面(如前所述的基本发声过程),又有更为特殊和更为复杂的一面。

任何乐器都有着固定的形态。如钢琴竖琴小提琴大提琴等虽然形态各异,但其内部构造却是固定的,无论它们发什么高度的音,均不会改变其内部构造与固有形态。而人体发声器官的形态却是因人、因发声时的需要而随时改变。如喉头的形态在发声时可以因前后倾斜或增大或缩小,所处部位可以高低升降,声带发声时的形状可长可短,其内部可因发声时受力的方式、程度等变化使其紧松、厚薄结构产生变化。歌唱发声时还因各人的方法不同而使声带闭合时的机能状态各异,如有的人唱高音是采用声带拉长的发声方法,有的人唱高音采用声带缩短的方法。其次,乐器的音质、音量、音高是预制的,在使用前经过选定后,其性能就相对稳定了;而人的嗓子则是不断变化的,要想使之优化而永葆艺术青春,就得依靠科学方法训练,不断提高发声技巧。换句话说,在使用人声乐器的同时,还要担负改造好人声乐器的任务。再次,乐器发声主要依赖自身的机械性能,如钢琴、提琴靠弦振动发音,单、双簧管靠簧片、哨片振动发音,长笛、箫、小号等管乐器靠吹动其中空气振动发出悦耳的边棱音(类似于哨声的声音)。人的嗓子发声不仅要善于利用发声器官自身的机械性能,还要调动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支配这些器官的活动,使发声器官经过特定的艺术处理,才能发出具有美感的、合乎理想的、美妙的声音。人体发声器官的这些特殊性必然使得歌唱发声活动充满着复杂性,给人们研究歌唱发声规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

(二)喉头、声带的发声机能与状态

1.喉头的最佳位置

喉头是歌唱的音源体,喉头所处的位置是否得当,发声时是否稳定松开,将直接影响歌声发出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歌唱发声训练之前,有必要对喉头所处的位置做一番讨论。

从喉解剖可以了解到,舌下肌肉借助下甲状膜把活动的喉头与舌下骨连接起来。喉头上通咽腔,下通气管,再通过支气管的分布和肺部连接,喉头的上下部是被形成声门的声带分开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下面自肺部起通到咽腔上部,再进一步到口腔和鼻咽腔的贯通的声音传送道。正是由于喉头和舌下肌肉直接相连,它就有了随之垂直活动的能力。同时,喉头垂直活动改变了声音传送道的形态以及所发出的歌声。

那么,喉头究竟应处在什么位置才能发出最美的声音呢?伊凡诺夫在实验后指出:如果你站在镜前试作打哈欠状,你会立即感到略向前突出的喉头(喉结)下降,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是闷暗的;然后再做吞咽动作,你会看到喉头上升,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带有喉音。喉头的这两种极端位置之间相距5—6cm或更多些。喉头这样移动是在第三到第六节颈椎之间进行,在平常的安静状态,喉头处于颈部中间略靠下的位置。发音经验表明,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听来最为悦耳。歌唱时舌下肌不应当拉紧而应当放松下来,这样喉头也就会相应稍稍下降一些。这是当前被公认的喉头应处的位置。

当富有压力的气息冲击着并拢的声带时,喉头由于其附属肌肉的抑制作用而受到牵制。这些肌肉就像捆在喉头上的绳索,上连头部,后接脊骨,下系胸肩。显然,在发声时姿势稍不正常,便会影响到这些肌肉序列的位置,也就使得整个喉头偏离了它所依靠的基础,从而干扰发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一致主张喉头应稳定、松开。有的歌手演唱时,喉部发生挤、卡现象,声音刺耳难听,除喉位不对的因素外,喉部肌肉不稳不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歌唱时喉头位置的高低,还直接代表着发声时咽共鸣管(喉咽腔)的缩短与拉长。如前所述,歌唱时,各声部歌唱者的声带长度与声道(咽喉管)长度应形成正比的耦合关系,才能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因此,每个歌唱者的喉咽共鸣管都应调整到与声带长度相适应的程度。从声带构造上看,低声部歌唱者的共鸣管应比高声部歌唱者的长,男声应比女声长。抒情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等歌唱者歌唱时,喉部有轻微上升现象应属正常状态,即说明共鸣管的缩短(歌唱时喉头上升到某一固定位置,应区别于喉头不稳定乱动)。而男中音和男低音歌唱者歌唱时喉部的显著下降,则是歌唱时共鸣管拉长的结果。如果喉头的位置出现与其声部背离的情况,即喉咽共鸣管与声带的比例失调时,就会失去优美的歌声。可见,喉咽共鸣管的长度对歌唱者所在声部的音色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其声部具有了某一类型的特征(同一声部歌唱者同时唱某一个声调,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亦互不相同)。这说明歌声的音色一方面取决于产生基音和泛音的声带的长短与厚薄,更重要的还在于歌唱者调节喉咽共鸣管的长度和粗细。不同唱法流派的同一声部的歌唱者,由于对声音形象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在对于喉咽共鸣管道长度的调整上也必然各有差异。就同一男高音声部歌唱者而言,学习美声者演唱高音时,其喉头应在颈中间略偏下位置上,共鸣管道应调节的相对长一些,这是为了在发声时能获得音调高亢且音色丰富的泛音共鸣。而民族唱法歌唱者在演唱高音时,喉头在原来状态上略有上升,是为了把共鸣管道调节得略细、略短些,从而获得更明亮、更挺拔的头部各窦的泛音。

2.真声与假声(www.xing528.com)

根据发声生理学的研究结果,真声主要指以喉部环甲肌群为主导做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做整体振动,声门完全闭合,发出的一种明亮厚实的声音。这种声音振动频率较低,灵活性较差。属于真声类的同义词有胸声、大嗓子、大本腔等。国外把喉部发真声的机能称重机能。假声则是以喉部披裂肌群为主导做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做局部振动,声门闭合呈菱形合缝状,边缘变薄且锐利,发出高远轻巧的声音。这种声音频率高,灵活性强,但音质较空虚。属于假声类的同义词有小嗓、头声等。国外把喉部发假声的机能称为轻机能。有的歌唱初学者,由于不了解发声生理学的知识,误以为真声是真声带发出的声音,而假声则是由假声带发出的声音。

著名嗓音科学家斯坦利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真声是人自然说话情况下发出的声音。嗓音之所以有音质与音色的变化,纯是由于喉肌调节声带发声时,其有拉紧声带作用的环甲肌群和有促使两声带靠拢的披裂肌群,协调工作与互相对抗的情况有变化造成的。据他分析,当一般人说话时,环甲肌群总比披裂肌群用力,且因声带是在拉长的情形下振动,故声音比较低而粗重。但是,当环甲肌群与披裂肌群用力相对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人的声音就在音质和音色上有明显的变化。当披裂肌群的用力超过环甲肌群的用力时,声音就会变得细小脆亮,因为此时两声带靠拢的力量增加,声带由拉长变为缩短,而张力也减小许多。如果自然说话的声音称为真声,那么这种声带在披裂肌群用力超过环甲肌群的情形下,缩短靠拢而发出的声音则应称为假声。

在中国歌坛上,运用纯真声歌唱的有传统民歌、山歌唱法,京剧中的老旦唱法、黑头花脸唱法,以及某些地方戏曲的旦角唱法;运用纯假声歌唱的有京剧中的青衣、小生以及地方戏曲中的男旦角等。

3.混合声的特质

在歌唱训练中,有时还会出现在发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环甲肌群和披裂肌群两组肌肉的用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第三种情形。这时,声带张力相对减小,且声带的形状已缩短,声带的边缘相对变薄,这样发出的声音既不像真声又不像假声,既具有真声的特点又具有假声的功能,这种歌声称为混合声。

混合声是声乐训练中一致追求的声音,特别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女歌唱者首先须掌握它,中国民族歌唱与戏曲演唱中的女歌唱者也逐渐采用它。混合声具有诸多优点。第一,它综合了真声与假声发声法的优势,避免了两种发声法中的弊端,声音听来既明亮结实又柔和圆润,高远轻巧且具有一定的力度。它不像纯真声那么粗重,又没有纯假声那种虚沓感,是一种理想的声音。第二,混合声中的真声机能(重机能)与假声机能(轻机能)高度协调,使发出的声音安放部位高(能获得更多的高位共鸣),离声带振动位置远,因此具有演唱持久、发声效率高等优点。第三,学会运用混合声歌唱将大大扩展歌声的音域。混声唱法不仅能使中低音声区的发音轻松流畅,还可使高音声区的发音灵巧自如,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科学发声方法。在调节混合声的比例上,可以出现以下几种情形(也可理解为混合声的几种颇具特色的表现方法):

一是以真声为主,混合少量的假声成分,即“真多假少”的混声。这种声音听来明亮结实,演唱质朴,语音亲切自然。中国民族歌唱多采用此发声法。

二是以假声为主,混入少量真声,即“假多真少”的混声。这种声音听来高远轻巧,演唱风格隽永秀丽。美声唱法的女歌唱者多采用此法。特别是花腔女高音歌唱者的声音,假声成分占90%以上。

三是“真假各半”,这类声音听来柔和、圆润、亮度适中。运用这种混声演唱的歌唱者嗓音可缩性强,既能演唱现代歌曲、西欧歌剧咏叹调,又能演唱富于民族风格的歌曲,甚至还能演唱某些戏曲选段。

四是“下真上假”,即中低声区用真声演唱,高声区则用假声演唱。这种唱法仅仅是为风格的需要而采用,由于其过渡音区有明显的痕迹,因此声乐训练中一般不提倡。中国某些地方戏曲中的花旦、老旦常采用此法演唱,青海民歌“花儿”唱法中的男声亦常常采用此种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