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书》和《五经》: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四书》和《五经》: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论道德以“仁”为中心,前已详述。而成为有道德的“大人”则完全依靠修养。《论语》论修养以“君子”为人格标准,但是,古籍中用“君子”一词有两种意思:其一称在位者为“君子”,其二称成德之人为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志于仁”、“志于道”、“志如学”。

《四书》和《五经》: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孔子道德以“仁”为中心,前已详述。而成为有道德的“大人”则完全依靠修养。《论语》论修养以“君子”为人格标准,但是,古籍中用“君子”一词有两种意思:其一称在位者为“君子”(君主之意),其二称成德之人为君子。而《论语》中的“君子”绝大多数指具有道德修养的人,即成德之人,而且《论语》中“君子”常与“小人”对举,试列部分如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爱也,小人不可大爱而可小知也”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诲圣人之言”。

综上述语录,“周”与“和”相类,“比”与“同”相类。君子以公理相合,所以周而和;小人以私利相合,所以比而同。君子“泰而不骄”,所以永远坦坦荡荡;小人“骄而不泰”,所以长忧长戚。君子所喻者义,所以怀德怀刑;小人所喻者利,所以怀土怀惠。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唯知求己,正己而无私毫怨尤,因而能坦坦荡荡,小人唯知求人,患得患失,因而常长忧长戚。至于天命,大人与圣人之言,君子则畏之敬之,而小人则轻蔑而狎侮之,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之不同点。

在《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标准,有多方面的论述,兹概论分列如下:

其一:仪容庄重。比如“不重则不威”,“约之以礼”,“动容貌远暴慢正颜色近信”,“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色思温貌思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威而不猛”等等皆是君子标准的仪容庄重的一面。

其二,慎言敏行。比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以之”,“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出辞气远鄙俗”,“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于其言无所苟”,“耻其言而道其行”,“言思忠而事思敬”,等等皆是君子标准的“慎言敏行”的一面。(www.xing528.com)

其三,好学深思。比如“学则不固”,“就有道而正焉所谓好学”,“文质彬彬”,“博学以文”,“以文会文”,“学以至其道”,等等皆是君子标准的“好学深思”的一面。

其四,崇德归仁。比如“君子务本”,“君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内省不疚”,“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谋道者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少之戒之在色,壮则戒之在斗,老则戒之在得”等等皆是君子标准的“崇德归仁”一面。这个标准是《论语》中君子最理想人格。舍此则不为君子。

君子人格标准既如上述,那么,究竟如何修养呢?根据君子的人格标准,《论语》提出了以下几种修养方法。

其一,“反省”,曾子自言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也是反省。

其二,“改过”。能反省到对自己的过错有自知之明,既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则当思改正,所以“过则勿惮改”。能改正过错,便不会再犯。人若有过错却不思改正,反而文饰伪装,则失君子成小人了。

其三,“好学”。“学则不固”,不好学,则愚要蔽仁,荡要蔽知,贼要蔽信,绞要蔽直,礼要蔽勇,狂要蔽刚。而“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之“不耻下问”亦即好学。

其四,“守礼”。“克己复礼”为仁之方。所以礼听言动皆须守礼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并且礼以敬为本。能敬则态度不至轻佻而自庄重。

其五,“择友”。有三种朋友益,有三种朋友损。“友直友谅友多闻”为益者三友,“友便群友善柔友便亻妄”为损者三友。友以辅仁,益友可以进我德,损友则足以损我德。所以“无友不如己者”。

上述五点乃修养的初步功夫,而修养的最重要点还在于“立志”。“志于仁”、“志于道”、“志如学”。都是能尚志。观其志可以知其人,“博学而笃志”,志不笃,便不足以言学,志已立,还必须落于“躬行”。所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可见躬行之艰难。

至于修养的进程,《论语》中,孔子曾自述:“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矩。”这是孔子修养的心路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