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礼:《礼经》、《礼记》和《周礼》,解析儒家经典

三礼:《礼经》、《礼记》和《周礼》,解析儒家经典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西汉始称“六经”之一的《礼经》,指的是《仪礼》。《仪礼》与东汉人尊奉的《周礼》再加上记《仪礼》的《礼记》,合成三部“礼”书,即后来《十三经注疏》所称的《三礼》。《仪礼》简称《礼》,又称《礼经》或《士礼》。《礼记》是《仪礼》中每篇之前的“记”的合集。《礼记》一书,后世人称之为《小戴礼记》。《周礼》也称《周官》、《周官经》,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礼:《礼经》、《礼记》和《周礼》,解析儒家经典

西汉始称“六经”之一的《礼经》,指的是《仪礼》。《仪礼》与东汉人尊奉的《周礼》再加上记《仪礼》的《礼记》,合成三部“礼”书,即后来《十三经注疏》所称的《三礼》。在《三礼》中,一般认为,《仪礼》是经,最为核心,《周礼》是官制,作为《礼经》的附录,《礼记》乃《礼经》之“记”,其地位在汉代次于“经”,但到宋代则取代《仪礼》而成为《五经》之一。

《仪礼》简称《礼》,又称《礼经》或《士礼》。记叙了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也是研究先秦仪礼制度的重要资料。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仪礼》作者是谁,成书时间,众说纷纭,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说法称《仪礼》乃周公制定的,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近来学者根据书中记载的丧葬制度,结合出土的文物,墓葬器物进行研究后认为,《仪礼》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间,由多人合作纂成。

《礼记》是《仪礼》中每篇之前的“记”的合集。相传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作。它主要阐述礼的性质、起源以及礼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表现。“分”、“别”、“等”是先秦礼的主要内容。也是《礼记》的主旨。《礼记》认为,“分”是礼的核心,但光讲“分”易引起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所以还需要讲“仁”、“和”、“中”以作调剂与补充。关于“中”,《礼记》中的《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又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并不是一个介于双方的第三者,而是对立双方的连接点。“中”要求双方都要向对方靠拢,以求对立双方平衡、相和。因此,根据“分”的原则,高贵者要威严,可是威严又引起对立。所以“礼”又提出威而不猛,宽猛相济的“中”是“礼”中把握“分”的一个关节和转折点。这样,“分”是《礼记》一书的核心和主旨,“仁”、和“中”则是“分”的补充和润滑剂。把分、仁和中统一起来,即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弟弟、农农、工工、商商各守其分安然有序。每人的地位虽有高下悬殊,却都以悬殊为礼,为安,不怨天忧人,不谋取代,又人人心满意足。《礼记》关于礼的渊源的解释,首先认为是天神生礼;其次认为礼是天、地、人三者统一性的体现。

《礼记》一书,后世人称之为《小戴礼记》。西汉初年河南献王慕得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之《礼记》共一百三十一篇,进献给汉天子,但未引起重视。到汉武帝刘向检校古籍,才注意到这本书,于是把它辑录成书。不久又得明堂《阴阳礼》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三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五种共二百十一四篇。此后戴德删去重复的八十五篇,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大戴礼记》,其弟戴圣在《大戴礼记》的基础上再精选四十六篇,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小戴礼记》。汉未学者马融为《小戴礼记》作传,又增加月令、明堂位、乐记各一篇,成为四十九篇一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礼记》。

《周礼》也称《周官》、《周官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研究先秦时期官制和官职权益细目的文献。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政治观点加以取舍增添编纂而成。其作者及成书年代今已不详。汉代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是战国时代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两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成书的。

《周礼》全书共四十二卷,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等六篇。王室共设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分负其责。《周礼》认为,这种职责分明,各司其事正是周公旦治理国家而致太平盛世的根本。

附录一

《三礼》篇目:

(1)仪礼篇目

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礼、士丧礼、既夕、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

(2)礼记篇目

由礼上下、檀公上下、王制、月令、曾子问、文王也子、礼运、礼器、郊特礼、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傅、少仪、学记、乐记、杂记上下、丧大服、祭祛、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纪、缁衣、奔丧、问丧、服问、闲传、三年间、深衣、投壶、儒行、大学、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

(3)《周礼》篇目(www.xing528.com)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附录二:

三礼重要注疏本:

(1)《仪礼别录》西汉刘向

(2)《仪礼注》东汉郑玄

(3)《仪礼义疏》唐贾公彦

(4)《仪礼正义》清胡培翬

(5)《礼记注》东汉郑玄

(6)《礼记集说》宋陈氵皓

(7)《周礼注》东汉郑玄

(8)《周礼正义》唐贾公彦

(9)《周礼正义》清孙治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