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经典成语的源出及典故解析

儒家经典成语的源出及典故解析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经典起初有“六经”之说,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韩愈要传承和发扬的儒家学说就是以这些经典为渊薮的,因此,这些经典著作成为韩愈论文引经据典的主要来源。《周易》即《易经》,被儒家学者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经典最重要的著作。经传共同成为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成语的源出及典故解析

韩愈以儒学传统继承人自居,在中唐社会的思想领域里站在儒学立场上,辟佛反老,一生为唐王朝中兴而奋斗。因此,在他的文章中,立论总以儒家学说为依归。其成语语典多出儒家经典。儒家经典起初有“六经”之说,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经秦火一炬,《乐经》失传,西汉时则有“五经”之说。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东汉时加上《论语》《孝经》,成为“七经”。唐初,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正义》,“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这些都属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韩愈要传承和发扬的儒家学说就是以这些经典为渊薮的,因此,这些经典著作成为韩愈论文引经据典的主要来源。

《论语》是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韩愈推崇孔子,说“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其贤过于尧舜远者”[2]。他曾精研《论语》,文集中有《答侯生问论语书》,还曾著《论语注》,未成而殁。[3]韩愈语典多出此书,特别是那些涉及为人处世原则和行为规范的语言。韩愈用儒家士人规范和人格理想要求自己,也用这种规范和理想作为评人论事的标准。《感二鸟赋》说自己“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答李翊书》又云:“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行己不敢有愧于道”“行己有方”出于《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有愧于道”便是“耻”,韩愈把“耻”具体化,便不袭陈言,化为己语。《复志赋》回忆自己早年的读书学习:“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无所用其心”语出《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圬者王承福传》:“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患得患失”成语出于《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张中丞传后叙》:“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成人之美”出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唐初魏徵《谏魏王移居武德殿疏》:“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争臣论》云:“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出于《论语·阳货》:“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恶讦为直”被用作成语,指用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的隐私来显示自己直率。《省试颜子不贰过论》:“颜子自惟其若是也,于是居陋巷以致其诚,……任重道远,竟莫之致。”“任重道远”语本《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答张籍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于圣人,既过之犹惧不及。”《送齐皋下第序》:“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知命不惑”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改葬服议》云:“过犹不及,其此类之谓乎!”成语“过犹不及”本《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答侯继书》云:“力不足而后止,犹将愈于汲汲于时俗之所争,既不得而怨天尤人者:此吾今之志也。”“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上天,责怪别人。语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西晋张华博物志·药论》云:“违其药,失其应,即怨天尤人,设鬼神矣。”含贬义。《上张仆射书》云:“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直己行道”,语本《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答胡生书》云:“谋道不谋食,乐以忘忧者,生之谓矣。”“乐以忘忧”,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韩愈以此称赞胡生。《答殷侍御书》称赞殷侍御“善诱不倦”,语出《论语·子罕》,颜渊称赞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袁氏先庙碑》:“咸宁备学而贯以一,文武随用,谋行功从。”“以一贯之”出于《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柳子厚墓志铭》:“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学问不厌”,形容好学,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举张惟素自代状》赞扬张惟素“和而不同,静而有守”。“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答刘秀才论史书》云:“后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后生可畏”,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周易》即《易经》,被儒家学者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经典最重要的著作。《易传》是解释《易经》的著作,相传是孔子所作,其实出于战国时代孔子后学之手。经传共同成为儒家经典。韩愈在《进学解》中称赞“《易》奇而法”。由于《周易》的广泛影响,书中不少词语早已成为成语而为人使用。韩愈文章中的成语也多出《周易》经传。《省试颜子不贰过论》云:“颜子自惟其若是也,于是居陋巷以致其诚,……确乎不拔,浩然自守,知高坚之可尚,忘钻仰之为劳,任重道远,竟莫之致。”“确乎不拔”语出《周易·乾》:“确乎其不可拔。”东汉蔡邕汝南周勰碑》已用此成语。《与崔群书》云:“乐天知命者,固前修之所以御外物者也。”“乐天知命”,语出《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本文又云:“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辉光日新”,形容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出于《周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云:“及嗣守大位,行其所闻,顺天从人,传授圣嗣。”“顺天从人”,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同“顺天应人”,语本《周易·革》。《贺册尊号表》盛赞唐宪宗“体人长仁”“道济天下”,语皆出于《周易》:“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周易·系辞上》云:“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贺赦表》称赞唐宪宗“发号出令,云行雨施”,“云行雨施”语出《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陈书·宣帝纪》云:“思所以云行雨施,品物咸亨,当与黔黎,普同斯庆。”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的编订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韩愈《伯夷颂》云:“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特立独行”出于《礼记·儒行》。《贺赦表》赞美唐宪宗“发号出令,云行雨施”。“发号出令”出于《礼记·经解》:“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论淮西事宜状》:“陛下持之不坚,半途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半途而罢”出自《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明水赋》:“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视而不见”,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出于《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经过孔子的编选,被后世儒学推崇备至,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为《诗经》。汉儒解经,对《诗经》的三百零五首诗进行了阐述和发挥。《诗经》为本经,解经之书称为传,经传都贯彻着儒家政治、伦理上的原则和教条。韩愈是诗人,饱读诗书。他在《进学解》中称赞“《诗》正而葩”。《诗经》经传也成为他使用语典和成语的源泉。《潮州刺史谢上表》中称赞唐宪宗:“有善必闻,有恶必见,早朝晚罢,兢兢业业。”“兢兢业业”语出《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赠崔复州序》云:“幽远之小民,其足迹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不得其所”,即“失其所”,《复志赋》云:“君子有失其所兮,小人有得其时。”语出《诗经·曹风·下泉》序:“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汉书·食货志》:“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汉荀悦《汉纪·文帝纪论》:“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而相与歌咏,各言其情。”《穀梁传·成公八年》:“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韩愈《贺册尊号表》中说自己“假息海隅,死亡无日”。“死亡无日”出于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政无礼则不行,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王无礼则死亡无日矣。”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韩愈认为孟子接续了孔子的薪火,是儒家道统的继承人。所以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在《进学解》中称赞孟子:“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在《原道》中他赞扬孟子:“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他把孟子和荀子做比较,认为孟子是“醇乎醇者也”(《读荀》)。韩愈以儒家道统继承人自居,可以说他是以孟子为楷模的。孟子的学说经学生的整理,流传下来的著作是《孟子》,韩愈文中的成语典故出于这部书中的也较多。《圬者王承福传》称王承福“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独善其身”出于《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重答张籍书》云:“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舍我其谁”,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决不退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答冯宿书》:“然子路闻其过则喜,禹闻昌言则下车拜。”成语“闻过则喜”的意思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与孟尚书书》:“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送郑尚书序》云:“可谓贵而能贫,为仁者不富之效也。”“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出于《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为裴相公让官表》以裴度的语气说:“圣君难逢,重德宜报,苦心焦思,以日继夜。”“以日继夜”或“夜以继日”语出《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陈书·郑灼传》:“灼家贫,抄义疏以日继夜,笔毫尽,每削用之。”《为裴相公让官表》:“当大有为之时”,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的时代。“大有作为”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论变盐法事宜状》云:“折长补短,每斤收钱不过二十六七。”“折长补短”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祭董相公文》称赞董晋:“公其来也,为民父母。”“为民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www.xing528.com)

荀子也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学说而有所发展。在《进学解》里,韩愈赞扬“荀卿守正,大论是弘”。他把荀子与孟子并称,说他们“优入圣域”。虽然韩愈认为儒家道统至孟子便成绝学,认为荀子和扬雄“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原道》),但他对荀子的评价是“大醇而小疵”(《读荀》)。韩愈著《读荀》一文,认为荀子与孔子“异者鲜矣”,是在孟子和扬雄之间的儒学思想家。因此《荀子》也成为韩愈喜欢引据的著作,其文中成语出于荀子之文者不少。如《行难》:“先生之贤闻天下,是是而非非。”“是是非非”,意为是非、好坏分得十分清楚。语出《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上张仆射书》云:“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待之以礼”语出《荀子·王制》:“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流言止于智者,正谓此耳。”“流言止于智者”,指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会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语出《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送董邵南序》云:“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风俗与化移易”,风俗习惯不断变化。化用《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论捕贼行赏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兵不污刃”,也作“兵不血刃”,形容有征无战。语出《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编年体史书,书中通过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那个时代人物事件的评价。《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公羊高、公羊寿和胡母生合著的解释《春秋》微言大义的著作称为《春秋公羊传》。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春秋穀梁传》的内容口头传给穀梁赤,穀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即《春秋穀梁传》,实际上这部书成书时间在西汉。左丘明著《左传》,有人认为是独立历史著作,也有人认为是解释《春秋》的。《春秋》与“三传”共同成为儒学经典。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对两书的文风很有见解。他的文章里有不少出于这几部书的成语典故。《复志赋》序:“其明年七月,有负薪之疾。”“负薪之疾”语出《礼记》和《公羊传》。《礼记》:“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矣。”《公羊传》云:“大夫病曰犬马,士病曰负薪。”“三传”中用《左传》成语最多。《郓州溪堂诗并序》赞美张建封云:“公为政于郓曹濮也适四年矣,治成制定,……四邻望之,若防之制水,恃以无恐。”“恃以无恐”或作“有恃无恐”,出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无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贺册尊号表》:“经纬天地之谓文。”“经纬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出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为宰相贺雪表》云:“此皆陛下与天合德,视人如伤,每发圣言,则获灵贶。”《贺册尊号表》:“子育亿兆,视之如伤。”“视之如伤”,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出于《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初唐杨炯《为梓州官属祭陆郪县文》:“君宏其道,视人如伤。”《与孟尚书书》:“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不量其力”,同“不自量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出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李元宾墓铭》:“死而不朽,孰谓之夭?”“死而不朽”,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施先生墓铭》:“君内仁九族,外尽宾客,于其所止,其来如归。”“闻先生讲论,如客得归。”化用“宾至如归”,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出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又称《书》《书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韩愈熟读《尚书》,他的体会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韩愈论政以此书为依归。《本政》云:“长民者发一号、施一令,民莫不悱然非矣。”语出《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所著。《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韩愈《贺册尊号表》云:“无所不通之谓圣。”称赞唐宪宗:“明照无私,幽隐毕达,可谓无所不通矣。”“无所不通”语出《孝经·感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由上可知,韩愈著文,不论是谈对自己的期望,还是评价别人,不管是论学,还是论政,总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韩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在他文章中使用的成语典故上可见端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