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时归州城:规模小人口少

宋代时归州城:规模小人口少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可知,宋代时归州城城镇规模尚小,城中居民人口不多。不仅归州州城如此,归州境内沿江的其他城镇取水也同样困难。如归州新滩镇,人烟较为凑集,居民人口不下归州。这还可以从其他记述中找到佐证,如嘉庆二十一年时任归州知州的李炘记曰:“归之为州,乃楚蜀咽喉,旧称用武之国。且人烟辐辏,万瓦鳞次。”其时归州城之繁荣可见一斑。归之为州,乃楚蜀咽喉,旧称用武之国。

宋代时归州城:规模小人口少

陆游《入蜀记》记云:归州“之为州,才三四百家,负卧牛山,临江,州前即人鲊瓮,城中无尺寸平土,滩声常如瀑风雨至。隔江有楚王城,亦山谷间,然地比归州差平”[13]。据此可知,宋代时归州城城镇规模尚小,城中居民人口不多。其时城在江北,尚未迁往江南。江南的楚王城虽也地处山谷间,但比北岸的归州则要平坦些。江北的归州背山面江,城中竟“无尺寸平土”,可见地势之崎岖险要,不难想见取水之困难。不仅归州州城如此,归州境内沿江的其他城镇取水也同样困难。如归州新滩镇,人烟较为凑集,居民人口不下归州。陆游《晚抵新滩宿新安驿》诗云:“木盎汲江人起早,银簪簇发晓妆新。”[14]需下到江边汲水,然后负水爬上山城。

明代时江边取水仍然是归州城城市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从明人的诗文记述可见:“归州城门半天里,白云晚向城下起。市廛架屋依岩峦,妇女提囗汲江水。巴山雪消江水长,城中夜闻滩濑响。”[15]由诗中不难感受归州城高踞山腰的险要地势,依山倚岩的城市建筑,以及妇女江滨汲水的城市生活景观。

关于清代时归州城的城镇规模和城市人口数量,相关文献中有不同记载。同治《宜昌府志》记云:“归州于山腹为城,居民不过三百户。城中广厦甚少,乡间室庐亦隘。”[16]同治《归州志》则记云:“我秭归为楚蜀咽喉,附郭居民不下数千户。”[17]一云“不过三百户”,一云“不下数千户”,数据可谓差异悬殊。从前述宋时归州城即已“三四百家”的数据来看,根据明清时城镇经济与人口普遍发展的规律,后者的数据理应更接近事实。这还可以从其他记述中找到佐证,如嘉庆二十一年时任归州知州的李炘记曰:“归之为州,乃楚蜀咽喉,旧称用武之国。且人烟辐辏,万瓦鳞次。”其时归州城之繁荣可见一斑。

归州城依山麓而建,自南向北逐步升高,清嘉庆年间更向城北高地扩展。处在地势高仰之山地的山城,城市的水资源供应即成相当困难的问题。城镇所居较之乡村聚落人口密集得多,故而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这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有云:“州城虽凭大江,然高踞山腰,去江较远。盖自江之视城,若天半建瓴,攀跻莫及也。”[18]又曰:“城中无井,百姓不得不取汲于江。然城高江远,民颇病之。”[19]“民颇病之”四字可谓简洁地道出了百姓取水艰难的事实,文献中不乏更为形象直观的记述:(www.xing528.com)

男妇挈瓶升陟,肩荷背负,联步于途。……民人缺饮,互相叩求。市水者每担或易升斗之粟。贫民不能不亲汲于江,勤毕日之力,始获一杯之济。噫!归之为州,乃楚蜀咽喉,旧称用武之国。且人烟辐辏,万瓦鳞次,取水若是其艰,其不便于民,宁仅朝夕之用而已哉。[20]

可见,为取水,不论男女,都得出动,携带各种容器,或肩挑,或背负,接二连三行走在路途上。百姓因为缺乏饮用水,相互求助。卖水的,每担水甚至要相当于升斗之粟米的价值。因贫苦而无钱买水的老百姓则不得不自己到江边取水,来回往返于山城与江边,往往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获得可怜的一点点水。取水是如此的艰难,给民众百姓造成的不便又岂止是一朝一夕、一天二天的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