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追求尽善尽美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追求尽善尽美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理想、意愿、情趣、志向。而他的“尽善尽美”的美育思想,意识到了“美”与“善”的相对独立性和互相融合,因而,孔子的这种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对之后的历代美育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追求尽善尽美

孔子眼中,只有那些符合“善”的道德内涵,又具有“美”的外在形式,将“善”与“美”高度统一,内容和形式高度融合的事物,才是最佳的境界。真正的“美”不是单纯的满足人的自然生命渴望的感官需求,而是满足人的社会文化、道德品质的因素,持续追求美的崇高人生理想,实现美的审美情趣,达到个体生命人格的提升和超越。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从没刻意地去分析“美”与“善”的关系问题,然而,我们通过散见在各章中孔子有关“美”与“善”的言论和行为,可以很明显地推知孔子的“美”与“善”的思想。孔子将“美”和“善”视为同义,即“美”“善”不分。在《论语·颜渊》中记载,“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里的“美”显然与“善”混同使用了,“美”“恶”带有善恶、美丑之意,将原本属于同一范畴内处于对立关系的“善”“恶”混同使用为“美”“恶”。孔子认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是君子应该遵守的“五美”,而这所谓的“五美”其实就是“五善”。在这里,孔子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强调“美”和“善”的同义,并将“仁”的伦理道德思想贯穿其中,最终使得富有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美”,与具有道德精神内涵的“善”实现要义的等同。另外,“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周公之才之美”(《论语·泰伯》),这些都是以“善”为“美”,“美”“善”不分,将“美”的民本主义思想同“善”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等同。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理想、意愿、情趣、志向。孔子眼中的自然美、人格美、艺术美,追其根源,都是采用了他所开创的“比德”思维方式,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其奠基性的作用。而他的“尽善尽美”的美育思想,意识到了“美”与“善”的相对独立性和互相融合,因而,孔子的这种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对之后的历代美育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