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有教无类与择差教育现代转换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有教无类与择差教育现代转换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革除“学在官府”的旧制,文化下移,把受教育的权利扩展到平民。《论语·述而》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及地域之别,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有鲁国贵族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父和“鄙家”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牗、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

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有教无类与择差教育现代转换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革除“学在官府”的旧制,文化下移,把受教育的权利扩展到平民。《论语·述而》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及地域之别,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有鲁国贵族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父和“鄙家”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牗、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从地域分布上看,有北方卫人子夏、陈人子张,也有南国吴人子游,分布地域广泛且良莠混杂。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因此,张良才认为“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高度重视,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原则在教育思想上的反映。……它含有教育机会均等的意蕴。”[1]孔子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培育了一大批英才。同时,“有教无类”思想根源于“性本善,习相远”论,是对每个人都要有信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趋向于善。朱熹《论语集注》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息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恶矣。”[2]相信人的天性美好,教育就是使这种美好得到发展。

上墅私立高级中学遵循并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校长汤有祥创办上墅私立高中的初衷就是践行“人人成才”的平等教育理念。他说:“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私中的教育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所得。”并由此确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宗旨。在九年义务教务制的指引下,一个“差生”在享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几乎无一例外被“择优教育”的升学考核体系所淘汰,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成为“六类苗”(指在重点高中、中专普通高中、职校、技校等公办学校录取分数线以下的中考落榜生)。“六类苗”常常因为中考的失败,被打上“差生”的标签后受到社会的歧视,也更容易放任自流。汤有祥校长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学生、家长、教师一定要摆脱唯分数论的束缚。分数不是生产力,要不拘一格育人才。人人成才,激发出人的生命本能和学习潜能,这是对人的生命最本质的关怀。

为了让“人人成才”,树立“六类苗”的成才自信,汤有祥校长建立了区别于普通中学的人才评判新标准。普通中学应试教育评价人才唯分数和升学论,汤有祥“人人成才”理念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上墅私立高中,要求全体学生确立“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四会”目标,努力做到“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纪律自管、生活自理”的“四自”要求,积极参与“校风监督员、宣传报道员、学习咨询员、志愿服务员”的“四员”活动,形成了特色人才评价模式。“四会”强调体力、智力和能力,使每个人通过能力的提升发现自己创造的潜力;“四自”体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人格独立、审美意识和责任担当,形成自立精神;“四员”是激发个体身份的自觉,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中形成认同,更能培养集体感与荣誉感。这三个层面,互为补充,通过努力又都能够实现,这让最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找到久违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www.xing528.com)

安吉上墅私立高中创新人才评价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不评三好学生,改革评价体系”。对“六类苗”而言,三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让他们受到更多的挫折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被调动出来。现代教育评价模式,要让绝大多数孩子找到方向,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汤有祥校长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是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三好学生”只是评出少数人,抑制了大部分学生个性。取消评比“三好学生”不是降低学生的素质标准,相对来说,是对学生素质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如学生陈燕所言:“取消评‘三好',私中的学生自觉意识大大增强,人人都有一种向上感。”这种评价模式结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性教育评价。“形成性教育评价”,它是著名的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芬1967年首先提出,1971年被布卢姆等人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评价思想。形成性教育评价思想的提出,被视为教育评价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把教育评价由过去的终结性转变为过程性,由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对教育效率和教育过程本身的改革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因此由过去排斥教育评价转变为乐于接受与自觉运用教育评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在世界范围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科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竞争中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民族素质,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同时把教育全面推向市场,拓宽办学渠道,提倡公办、民办和私人办学。还要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其目的是不但要让全民族接受基础教育,而且能让越来越多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