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思考探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说不

教育思考探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说不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敢于和同伴说“不”的课堂沙龙中,“重修派”和“不修派”互不相让,各有其理。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和同伴的对话交流中培养自己不轻易顺从别人、具有突出个性的思维特点。(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敢于和同伴、与教材说“不”,学生的批判意识还可以在与老师的对话交流中培养,引导学生敢于和老师说“不”,不拘泥于老师的要求中。

教育思考探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说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独特理解下的独特表达,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在与同伴的对话交流中培养出来的

要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因此,我通常会根据施教内容设计某些可激起学生发表自己意见,敢于与同伴争辩的教学环节。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最后环节中,我提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这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交流着、争辩着,充分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我认为不应该重修。因为我通过查资料,知道了修建圆明园历经150多年。现在如果要修的话肯定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我看没那个必要。”

有的说:“我同意这种说法。我再来补充一点,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当时修建圆明园花费了很多银子,如果重修的话,简直太铺张浪费了。”

有的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我认为应该重修。因为,通过学习课文,看了老师制作的圆明园过去的美景,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我想,圆明园的重修,可以满足许多人的愿望。”

有的说:“我也认为应该重修。因为圆明园太美了,它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不重修再展示它的美呢?再说,修好以后可以吸引许多游客,我想一定会赚很多钱的。”

有的说:“你们光想着游玩,怎么不想着记住这段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深感耻辱的历史呢?我认为不能重修,让这残垣断壁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永远让我们记住这个教训,也让那些侵略者们记住他们的残暴行径。”

…………

在这样敢于和同伴说“不”的课堂沙龙中,“重修派”和“不修派”互不相让,各有其理。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和同伴的对话交流中培养自己不轻易顺从别人、具有突出个性的思维特点。

(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是在与教材的对话质疑中培养出来的

有些教材有许多可疑之处,而这些可疑之处正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想切入点。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如果稍微留点心,就会有发现。

如《落花生》一文,学生对教材进行质疑的片段如下:

老师:读了父亲说的话,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应该做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甲:我们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比如我们班铁萍同学,别看她平时不爱说话,可是下课的时候经常看见她弯腰捡垃圾的情形,她这种做法就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学生乙:我们要做一个不炫耀自己的人。比如我们班的文天宇同学,他各方面都很优秀,可他从不骄傲,还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学生丙:我们应该做一个对班级、对同学有用的人,就像我们班的李士仁,劳动时最脏、最苦、最累的活都属于他。每天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因为他要等大家都离开教室后把所有的窗户关好,锁好门后才回家

学生丁:我们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在我们家附近有一户人家,那家有个儿子,别看他长得一表人才,穿着很时髦,其实手脚不干净,爱干偷偷摸摸的事,弄得四邻不安,我们都很讨厌他。(www.xing528.com)

“老师,我认为父亲的这种说法不正确。”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为什么?”我问。

“因为桃子石榴苹果它们不仅好看,而且也很好吃,难道它们没有用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一些外表美心灵也很美的人。去年我们学校仪仗队去田老庄参加一项企业家捐资建校的活动,那位企业家穿着很讲究,可是他致富没有忘记自己家乡的穷孩子,捐了很多钱建学校。难道他不是有用的人吗?”

“就是,我也感觉这种说法有点不正确。”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几位支持者。

我顺势进行教育:“那么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新的看法:

“做一个外表美,心灵也要美的人。”

“做一个不仅外表美,也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外表美不美不重要,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

又如在《桂花雨》的教学中,学生就发现课文的插图与内容有多处不符:课文说是“抱着桂花树使劲摇”,而图中却画的是“抓”的样子;课文中说“母亲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我也帮大人摇着”,而图中却只画了两个人;从课文中的描写可看出桂花树的高大、粗壮、茂密,而图中却画了一棵树干很细、树冠也不大的桂花树。

这些发现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细心研读、对插图的认真观察,正是这些对书本的质疑活动培养了学生“教材并非无错”的批判意识。由此可见,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赞赏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敢于和同伴、与教材说“不”,学生的批判意识还可以在与老师的对话交流中培养,引导学生敢于和老师说“不”,不拘泥于老师的要求中。如在《小珊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小珊迪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为了使学生的这种情感得以升华,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合理想象,补充情节”的拓展思维训练:补充珊迪如何被马车轧伤、如何回到家、如何托付弟弟将零钱还给“我”等故事情节。当我提出补充课文所缺情节的要求后,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珊迪的命运太悲惨了,我想对课文进行改编。”这名学生的要求令全班同学都很吃惊,因为课堂中往往是老师怎么要求,学生就怎样做,从来还没有学生反对老师的要求。我同意了他的要求,他兴奋不已,那高兴劲儿让全班同学很羡慕。

最后,他自豪地讲述了自己改编的故事:

当小珊迪拿着换好的零钱跑到旅馆门前时,那位先生已经不见了。他急忙走进旅馆向侍者打听那位先生的房间,可侍者却说那位先生已经收拾行李坐着马车去火车站了。珊迪听后飞快地向火车站奔去。当珊迪来到火车站时,火车已经启动了,珊迪一着急跳上了列车。他挨着每个车厢去寻找,终于在一间包厢内找到了那位先生。那位先生看到手拿着零钱的珊迪时惊呆了。这时珊迪已醒悟过来,火车已经启动了,离开这个车站好远了。珊迪急得哭着说:“我可怎么回去呢?弟弟小利比还等我给他买面包呢!”那位先生被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深深打动了,他决定带着珊迪和小利比一起生活。

这名学生并没有按要求对故事进行想象补充,但他比起其他学生更具有创新的胆量和意识,他这种创新的意识来源于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的一种独特感受,他要将自己对珊迪的同情通过改编教材来体现。这难道不是他被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所打动的一种情感的升华吗?他这种创新的胆量正是来源于我平日里对学生个性化表达的支持、鼓励、赞赏和富有爱心、公正合理的评价。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大胆说“不”。让学生尽情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他们在思维的批判中进行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