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原县岁时节庆:元宵节热闹庆典+浴佛节佛寺祭佛

阳原县岁时节庆:元宵节热闹庆典+浴佛节佛寺祭佛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阳原县最讲究、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届时,各家洗家物,擦玻璃,贴对联,贴窗花,挂年画。第二天早晨见面,晚辈先向长辈问好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全县元宵节各项庆典活动多姿多彩,十分奢华。欢度元宵节正月十五这天,各家均购置元宵食品,作为当日主食。浴佛节四月初八,佛寺诵经做佛事,以祭佛诞生日,并收受俗众财物。届时民间多晒衣物,官府晒官服,士人晒书籍,僧人晒经卷。

阳原县岁时节庆:元宵节热闹庆典+浴佛节佛寺祭佛

春节 春节俗称“过大年”,既是年末,也是岁首,因为是农历的新年,正月初一也称“元旦”,有一元复始的意思。是阳原县最讲究、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正月初一的前一天,即腊月三十(小建廿九),谓之“除夕”,俗称“年根儿”,俚语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也就是理理发,刮刮脸,修修“门面”。同时扫除庭院,清扫、粉刷家室。届时,各家洗家物,擦玻璃,贴对联,贴窗花,挂年画。立柜、躺箱上的饰件也擦得锃光瓦亮,可以照人。除夕夜晚,全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也即“辞岁饭”。饭后,大人孩子把旧衣服统统换掉,穿戴一新。小孩们点花放炮,到处呈现出一片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这一夜,通宵不睡觉,叫作“熬年”。自198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迎春晚会”以来,30多年形成习惯,除夕晚8点,一家人围坐电视机旁,欣赏春节晚会节目,到12点时钟声一响,全县城镇乡村鞭炮齐鸣,礼花腾空,过年气氛达到高潮。第二天早晨见面,晚辈先向长辈问好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一到初五,凡邻居、街坊、朋友、亲戚、同事见面都握手问好,共贺新年。现在,由于通讯工具的普及,更给拜年提供了有利条件。电脑、电话、手机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提供了拜年的方便。每年的节日贺卡,也给人们留下节日的问候。

过大年点旺火

破五 正月初五,民间称“破五”。旧时,过了初五,商店开市营业、小摊贩开始沿街叫卖,耍手艺的人也准备出外包工揽活。一些大的商家,初六早晨,拢旺火,响鞭炮,以图“开市大吉”。上班前各单位响炮放鞭,向前来上班的员工“拜年”。这一天探亲的、外出打工的开始拥向汽车站,到单位上班或外出找活儿干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全县元宵节各项庆典活动多姿多彩,十分奢华。城乡各处燃放鞭炮,张灯结彩,规模盛于元旦。村村堡堡,有的举行灯展,灯笼式样别致新颖,做工精细,鱼龙鸟兽各式俱全;有的乡村用灯笼摆成龙门阵,最著名的是揣骨疃的“九曲黄河灯”,据传说,游过灯阵可免除百病。五彩缤纷的龙灯、船灯、踩车,吸引着人们顿足围观久久不愿离去。有的乡村举办焰火晚会,广场内耸立高杆,高杆缚以12~13架横梁,架上缚以各种焰火鞭炮,以火药捻子相连,由下而上点燃。高杆周围又立若干低杆,或用树枝簇成树状,均缚烟花鞭炮,依序点燃。忽而“铁树开花”,忽而“火龙腾天”,空间万点齐明,地上人流熙攘,称奇喝彩。最著名的就是化稍营镇的“点杆”,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

舞龙灯 贾素芳 摄

从正月十四到十六,男女老少都走上街头,或在本村看热闹,或慕名到外村去观瞧。村村都是鼓声雷动,锣镲连响,铙钹助威。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社火队,都是在锣鼓声中踩着鼓点,且走且舞;扮演丑角的,更是滑稽百态,舞姿奇出,亮相叫绝,调动着观者的欢乐情绪。村村都是人山人海,观者如潮,把节日喧闹得轰轰烈烈,把娱乐涨得溢满了宽街窄巷,人们都说这就是阳原县的“狂欢节”。

欢度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天,各家均购置元宵食品,作为当日主食。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做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正月十六是“游百病”的日子。过了正月十六,既过了互相拜年的热潮,也过了红火热闹的高峰。

填仓节 正月二十为“小填仓”,二十五为“老填仓”。旧时,各家各户都焚香供神,特别是农民和粮商,最为虔诚。他们多在仓房、粮囤焚香摆供,祭祀仓神,以求人寿年丰,希望发达。一般村民,从古至今,在填仓日这天,包莜麦饺子蒸吃,以示庆贺。

中和节 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古称“中和节”。民俗认为,冬季里百虫冬眠,惊蛰过后春雷乍动,“惊蛰一犁土,春风地气通”。万物开始复苏,天空开始有闪电,龙王也开始准备降雨,北方开始春耕大地,同时人们希望害虫能被龙治住,不要祸害庄稼。此日各家焚香供神,妇女停做针线,俗称“忌针”,怕伤了龙身、龙眼,忌吃糊糊、疙瘩汤之类,怕糊住龙眼。早晨起来各家汲水,意为引“龙”。家用膳食均以“龙”字取义,水饺称“龙耳”,面条称“龙须”,葱饼称“龙皮”,豆包称“龙蛋”,都含庆幸之意。

立春 旧时在立春的前一天,官府都要摆设春宴,第二天“鞭春牛”,敲锣打鼓送到上级官府或富绅的家中,即送春。这一天里也要制作春饼春酒来迎春。时至今日,立春吃春饼的习俗仍在流行。

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是农事上的生产习俗惯制的标志节日,也是民间扫墓、上坟添土祭奠故人的节日。古有谚语说:“清明不折柳,死了变黄狗”。晚间各家都供神主,并在门前焚纸,家庭主妇坐地哭泣,称“送纸”,如人死尚不足三年,即为“新坟”,送纸则提前一天。清明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蒸“甜馍馍”。

浴佛节 四月初八,佛寺诵经做佛事,以祭佛诞生日,并收受俗众财物。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阳节”,也称“端午”“端五”,有夏季之初的意思。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wù)月”,取憎恨的意思,这个月病疫滋生,邪魔逞凶,是最不吉利的日子,故有“躲五”之说。此日各家门前插艾蒿,或贴五雷天神符,以克不祥。因古代有“恶五月”的传说,到这一天,人们的举止言行都异常谨慎。五月是一年十二个月中的“单数”,初五又是一个月中的“单数”,所以叫过“单五”。其实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投身汩罗江殉节的日子。虽然人们并不太知道“单五节”的来历,但是过“单五”吃苇叶包的三角粽子,早晨男女老少耳朵上戴艾,手脚腕上戴五色线,孩子们在肩头戴纸编符瑞的习俗却长久流传了下来。(www.xing528.com)

六月六 亦称“晒虫节”。宋代称天贶(kuàng:赠;赐)节。传说是日为龙王爷晒鳞日。届时民间多晒衣物,官府晒官服,士人晒书籍,僧人晒经卷。俗传可防霉防蛀。这天清晨,家人要取井中的水贮存在瓦缸中,并封盖,此后凡是造酒做酱都从中取水。人们一般要准备好酒饭去郊外游玩,名曰“耍青”。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会织女的日子,如果久旱不雨,禾苗枯萎,人们就特别期盼七月七这一天到来。因为七月七牛郎会织女时,久别重逢必然会流出激动的眼泪,眼泪洒到人间,那就是润物的甘霖。乡下的女孩子们“抓子”时,一边将“石子”抛到空中又接住,一边嘴里拉起韵来念叨:“五月五过单五,六月六鲜羊肉,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天上下大雨。”

七夕望月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传说是城隍第二次出巡的日子。此日各家都祭祖扫墓,供神主,例行祭奠仪式。人们以面粉蒸成面人,馈送亲友各家子女,称“送面人”;有的还放河灯,以漂浮物做底,上燃蜡烛,浮于河面随波逐流。寺院举办“盂兰盆会”,做佛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秋季三个月最中间的一天,所以称“中秋节”,也称“八月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出门在外谋生的人,不论距离家乡多么遥远,也要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赶回家里,与家人团聚,共赏明月,共食供品,享受天伦之乐。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摆放上供桌,供桌上摆的供品有各种水果、团圆饼、月饼、切成齿状的红瓤西瓜,以及新鲜的熟毛豆角玉米等。供品摆好之后,插上三炷燃烧的香。瓜果昧、燃香味混合在一起,收获的激情与节日的兴致交融在一起,加上全家人共赏明月的欢愉,给佳节的夜晚增添了无限情趣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也称“重九”。“重阳”在古时是指天而言,“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此日,城乡均有人结伴远游或登高远眺,饱览金秋佳景。县委老干部局每年都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下象棋、打乒乓球、猜灯谜、展书画、跳广场舞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欢度重阳节

寒食节 农历十月初一称“寒食节”。此日各家祭祖扫墓,用五色纸剪成袄、裤式样,用纸包成包袱,上写祖先籍贯名号,下书后裔某某谨奉,送至墓前焚化,意在时届隆冬,子孙照例为祖先添衣御寒,竭尽孝道,俗称“送寒衣”。

冬至 时在农历十一月下旬,也是数九的第一天。冬至节的前一天晚上“熬冬”,有“荤冬至”之说,就是“熬冬”晚上酒肉齐上,可以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从此天气更加寒冷了。冬至这天农家多做“消寒图”,用纸画成九格,每格各画九个小圈,或者写一九笔字组缀成文,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自当日起,每日涂掉一个小圈或描字一笔,同时还可用来做气象标记,上记阴,下记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涂完,则“九九”已尽,天气转暖。还有的记录九九变化,画一枝素梅,画八十一朵梅花,从冬至日起,逐日用红笔染上一朵,红梅画完,则九九完毕。还有做九体对联一说,每联九字,每字九画,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花草重茵。”此联先写成空格,每天上下联各写一笔,全联填满,春暖花开,谓之九九迎春联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原来是佛教的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这天成道,所以逢此时教徒均诵经焚香,并以稻谷及果实做粥献佛,称“腊八粥”。后来逐渐流传为民间习俗,这天农家多用杂豆、粟米、红枣等做粥饭,用以供神祭祖并为当日主食。同时,在吃红豆粥之前,要给家里的门环或门闩上抹上一些红豆粥,以敬门神,求吉祥。阳原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出门冻傻”,意思是腊月很寒冷,故吃腊八粥,有取暖之意。过“腊八”还有一个习俗,“红豆粥”一定要在太阳出宫之前吃完,如果太阳出宫之后吃红豆粥,或正在吃时太阳出宫,就会得红眼病。

腊八粥,又称佛粥、福德粥。腊八这天,佛寺有向善男信女馈赠腊八粥的习俗。阳原大觉寺重建后,几乎每年腊八这一天,都要在寺院里和大街上向民众施舍腊八粥。

馈赠腊八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迷信传说这天晚上灶君神将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本家一年善恶诸事,以作为赏罚凭据。晚间,各家在灶前摆设香案,上供灶君神龛,以麻糖为供品。时至午夜,户主于案前叩拜,边拜边说:“灶君老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说。”然后将神龛化于灶前,意为升天。供麻糖之意据说是用以粘住灶君神的嘴,免得言多语失。灶君神龛的楹联,多数也是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家之主”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