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象·刘三姐》案例研究: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机制与模式

《印象·刘三姐》案例研究: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机制与模式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象·刘三姐》借用了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并且直接采用闻名世界的电影《刘三姐》的名称来命名,这有效地激发人们对刘三姐文化艺术体验的欲望。《印象·刘三姐》开创了我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例,并广受好评。表2-6《印象·刘三姐》剧情篇章的文化元素解读表续表资料来源:根据《印象·刘三姐》网站上的相关资料整合

《印象·刘三姐》案例研究: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机制与模式

印象·刘三姐》,是全球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艺,被誉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更有世界旅游组织的官员评价为“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飞来阳朔看《印象·刘三姐》都是值得的”。它以漓江水面为舞台,以1.65平方公里作场地,12座山峰和天空作背景,由67位艺术家参与创作,经过109次修改的演出方案,通过民族歌舞的艺术形式和现代高科技舞台声光效果,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漓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文化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该项目全程共70分钟,参与演出的人员共有600多人。仅以旅游业为例,自项目公演以来,阳朔县旅游人数从2003年的281.8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1439.76万人次,其中留宿人数从23.3万人增加到27.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44亿元增加到117.84亿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她获得多项奖项,比如“五个一工程”表演奖、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十大演出盛世奖、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奖等十多个大奖。这种实景演艺和旅游的“联姻”模式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并引发了一股如《印象·西湖》《印象·丽江》《印象·海南岛》及《印象·大红袍》等系列传统旅游产业与实景演艺业融合的商业热潮[5]

《印象·刘三姐》借用了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并且直接采用闻名世界的电影《刘三姐》的名称来命名,这有效地激发人们对刘三姐文化艺术体验的欲望。通过大师品牌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印象·刘三姐》开创了我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例,并广受好评。一般传统演出是在剧院有限的空间里进行,而《印象·刘三姐》演出则以自然山水为实景舞台,结合阳朔县漓江边的地形山貌,在方圆两公里的阳朔风光美丽的漓江水域上以十二座山峰为背景,构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此外,演出具有强烈的原生态品质,参与演出的演员中,有400多人是沿江5个村庄的渔民;舞台演出所使用的舞台道具,如转动的大水车、渔网、竹筏、捕鱼用的鸬鹚等都是当地渔民平时的生产生活用具。本土演员晚上划着竹排来演出,以朴素的动作舞蹈,以原始的嗓音表演平时对歌时所唱的山歌。当地农民积极参与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化真实性,不仅具有极强的带入感和高还原度,还保证了民族风情的原味性,突出当地民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漓江牧童、漓江浣衣、渔舟晚唱、撒网捕鱼、鸬鹚捕鱼、耕牛归家表演等生动展现出原汁原味的渔家生活。演出还运用高新技术,融入现代文化,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融入主要的红色、白色、银色、黄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运用声、光、电、影等手段创新组合。《印象·刘三姐》全场剧情大致可分为以下篇章:序——山水传说,红色印象——对歌、绿色家园——家园、金色印象——渔火、蓝色印象——情歌、银色印象——盛典、尾声——天地颂唱等篇章。每个篇章都渗透着浓浓的地域文化气息[6]。主要篇章的文化元素解读如表2-6。

表2-6 《印象·刘三姐》剧情篇章的文化元素解读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印象·刘三姐》网站上的相关资料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