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定位与作用的理性认识不足

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定位与作用的理性认识不足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以后,我国许多服务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但是教育服务的理念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认识上。对民办高校持不信任态度。政府纠正对民办高等教育定位与功能的错误认识,树立坚定而牢固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信念,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定位与作用的理性认识不足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府对民办教育政策的逐步放宽,作为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以2006年为例,中国民办大学有278所,占全国大学的10.74%,民办大学在校生有133.79万人,仅占全国大学在校生的4.78%;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拥有民办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共252所,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46万人;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民办培训机构29048所,889.5万人次接受了培训。和目前全国拥有普通高等学校和各类成人高等学校2273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约2300多万人相比,民办高等教育已达到相当规模。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0万所。其中,民办高校640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93万人,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9.4%。虽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为满足许多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缓解适龄青年升学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社会接受度仍然不高。加入WTO以后,我国许多服务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但是教育服务的理念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认识上。实际上我国加入WTO,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纳入国际范围的服务产业领域。按照教育服务业的要求,教育服务产品本身就带有市场的部分属性,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这个性质是客观存在的。要接受教育,特别是要选择非义务性质的高等教育机会,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交换价值。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性的高等教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为了增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和选择机会,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改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以公办学校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但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这一目标至今已经10多年了,发展经济必须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在政府管理者的思想上牢固扎根。

在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五种论调:[1]一是多余论。认为民办高校存在的必要性不大,只要公办学校办好就行。二是冲击论。认为举办民办高校对公办高校造成冲击,公办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业都难,何况民办高校?三是营利论。有些人只要一提起民办高校,就认为是以办学为名行赚钱之实。四是怀疑论。对民办高校持不信任态度。五是过渡论。认为民办高校只是一种过渡性教育,迟早要被公办高校取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国有经济占主体,不具备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条件;中国已经形成庞大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公立高等学校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民办高等学校可有可无。政府部门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可有可无”“长不大”“靠不住”以及“先过渡再整顿”等偏见和糊涂思想,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功能、定位及作用的正确理解,突出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方面的不作为,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不可能大包大揽高等教育,面对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至关重要。政府纠正对民办高等教育定位与功能的错误认识,树立坚定而牢固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信念,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