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教师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地位与作用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教师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发展的历程中,教师一直被视为影响大学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教师的学识水平对于提升大学的学术与社会地位、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教师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发展的历程中,教师一直被视为影响大学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亚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活的一切都要仰仗参与者的天性。一所大学的性格是由它们的教授们所决定的。[2]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也曾指出,大学的声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教师的质量。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治理过大学的大师们,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师资为大学的第一要素。蔡元培称,“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梅贻琦一再强调,“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办学之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深度阶段的迈进,高等教育质量受物质资源等“硬约束”的影响将逐渐减小,而受师资质量等“软约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教师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这种影响的产生何以可能?显然,源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及所起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又是如何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从根本上讲,教师对高等教育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是通过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对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施加影响而实现;具体地讲,教师是以自己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及教学艺术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师这一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教育与道德的天然一体。从古至今,教师总是被视为优良道德的化身,人们总是赋予教师以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日益制度化与规范化,世界各国几乎都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我国政府不仅屡次出台中小学职业道德要求,而且也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这些规范主要包括:遵纪守法、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高等教育质量休戚相关。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由于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性与知识性权威,以及青年学生的模仿性与向师性特征,教师的思想、言行和学识,能够对学生产生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刻影响历来深受教育者的重视,如耶鲁大学的诺厄·波特在1871年的就职演说中就讲道,“一个学院里最有效的道德影响力来自于教师的个人品格……一个高尚的品格,再加上学者的智力和成就的尊严就可以成为一种启迪和追求”;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埃利奥特也认为,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无疑是大学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但除此之外,教师的学术道德也是必不可少的。[3]

大学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等职业道德的践行,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如能得到老师适当的指导,其学习收获就越多、学习效果也越好;大学生通过与教师的讨论和合作等互动活动,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家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知识;大学教师是大学生的行为榜样,是他们终身学习的引导者。[4]所以,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不仅能够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而且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与科学研究的征途

然而,在当代,学术成果在大学教师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中越来越举足轻重,而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却越来越少受到重视与推崇。尤其是在功利主义思想充斥的社会中,很多大学教师不再潜心科研和教学,而是忙着跑课题、发文章,参与各种社会办学,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这种情形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相当普遍,个别教师甚至还出现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所出现的上述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影响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少高校存在的大学生逃课、学业荒废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滑坡现象,均与教师对教学工作疏于用心或管教不管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诚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关系到教师个人,而且还关涉高校教师所处的学术环境以及高校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总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迫在眉睫,又需要全盘考虑、长远规划。

二、教师的学术水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www.xing528.com)

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除了教学,还有科研。因为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而这种人才的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某一领域或专业的完整而深邃知识的掌握,更体现在其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体现在其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革新的推动作用。所以,高等教育历来不仅仅肩负着教学的职责,同时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任,此即亚斯贝尔斯所说的,“科研和教学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5],以及蔡元培所确立的“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关”的理念。因此,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仅包括教学,还包括科研;大学教育者兼有教师与学者的双重身份,“现代大学的教授应首先把自己看做是学者,其次才是教师”。[6]这一点也体现在,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往往也是大学首选的教师。

大学既然以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为旨归,那么作为大学教育之主体与第一要务的大学教师,其学识水平必然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因为此,历来治理大学的人士,总是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网罗学术名流大家作为大学发展的重要事务。教师的学识水平对于提升大学的学术与社会地位、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国外有研究发现,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或者说学识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高等教育阶段,相较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与评价手段,教师的专业素质最受学生的重视。[7]

高等教育对教师学识水平的高标准要求,意味着“大学教师是一种学术职业,大学教师应当处于学术的前沿”。[8]基于这一观点,审视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状况,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师所拥有的高深知识资源总量不足,大量高校教师缺乏长期的系统的高深知识训练,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还太小。据统计,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还只有29.48%,到2005年,全国高校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也只有37%,有博士学位的只有9%多一点;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直属的80多所高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平均比例是60%,有博士学位的更是只占20%多一点。[9]而在许多国家,博士学位是进入诸如大学教师这样的学术职业的必需品。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太小反映了我国高校教师现有的学识水平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由于我国的学位制度是在近20多年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也存在着高深的专业知识存量不足、学识水平不够理想的问题。我国高校教师总体学识水平欠佳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此外,我国高校教师的学识水平欠佳这一问题,还体现在教师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的不理想。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及大批中专、大专院校升格,高校教师需求量一度增加,由此导致大量中专教师成为大学教师,还有部分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留校任教。这些教师中的大部分不仅专业学识水平较低,而且高等教育的经验也不足,一些教师尚未经过良好的教师培训就走进了课堂,如此势必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所以,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高深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将其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不断探求、创造以及运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在如何看待教师教学活动上,历来就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10]“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的选择、训练、职业指导、工作条件以及人员补充的方式等都应参照其他表演艺术的特点。”[11]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许多独特品质与才能的复合体,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遵循教学客观规律、适应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前提而使用的各种富有审美价值的教学技艺。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可以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与幽默等。不过,历来人们探讨得最多的还是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师的行为艺术。如马卡连柯就认为,只有能够运用15~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教师,才是真正优秀的教师,因为教师准确地运用声调能够更准确、生动、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韦伯(Weber.F.)也谈道:“教育家者,亦即艺术家也……故于语言,于行动,不可不具有艺术家的能力。”[12]

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教育可起到相当直接的影响。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无不推崇语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传达真理、追求真理或生成真理的最理想途径;[13]而融汇着质疑、反思、辩驳及启发等多种教学技艺的教师语言,则直接关系到“对话”之教育意义的实现。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就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是在大学课堂还是在其他教育场所,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清楚、明晰、生动、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效果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模糊、呆板的照本宣科,则必将扼制学生求知的欲望,导致学生厌学、逃课、学习成绩和科研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所以,教师这一职业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师应当是语言艺术家。高校教师所传授的是高深知识、高等教育还承担着创造知识的重任,如此必然需要高校教师善于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进一步创造新的知识。

教师的行为艺术对教育同样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许多有关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显示,教师的行为对于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有些行为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这些研究也说明,教师的行为艺术对于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罗森夏和弗斯特(B.Rosen Shire&A.J.Furst,1973)将这些可以成为教师行为的艺术概括如下:提出清晰的描述、指示和说明;常用若干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只用1~2种方法;热心研究学科和学生,并通过有力的讲演、姿态和眼神表示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不完全使用讲演法;着重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知道教学目标是重要的、知道学习是严肃的事务;将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学术性材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常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活动;站在许多不同的认知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定)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较少采用批判性意见;指定难度适当的材料。[14]如此看来,那种长期使用不经修改的教材或讲稿、不更新内容、不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学行为,是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的;那种只顾陈述或灌输知识而不顾及学生学习能力、兴趣和效果的教学,也是很难提高教育质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