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艺术之乡:现当代音乐史纲

江西艺术之乡:现当代音乐史纲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上世纪80年代后期,江西省文化厅制定了《江西省艺术之乡命名暂行标准》。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了全省首批艺术之乡。这一举动,引起各乡群起效法。在江西省,对民歌有着执着情怀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九江山歌大王”徐嘉琪,他是九江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1935年出生,民歌演唱家,南昌人。1956年获江西省职工文艺会演优秀演员奖,同年获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二等演员奖。

江西艺术之乡:现当代音乐史纲

为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上世纪80年代后期,江西省文化厅制定了《江西省艺术之乡命名暂行标准》。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文化厅正式命名了全省首批艺术之乡。

1.兴国—山歌之乡

著名山歌手曾子贞、刘承达、邓振谱、赖蓓华等先后晋京演唱,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985年,县文化部门组织力量整理山歌资料达120万字,编印了一本24万字的《兴国山歌选集》(收入620首山歌)。1986年的兴国县人民政府决定:每年重阳节为兴国人民“山歌节”。1986年的第一届山歌节,有360余名新、老歌手参加赛歌。同年,组建了“兴国山歌剧团”,编辑出版了《兴国山歌报》《兴国山歌乡土教材》,并把乡土教材纳入全县中小学教学科目。

2.于都唢呐之乡

于都唢呐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逢年过节要吹,婚丧喜庆也要吹,一年四季都能听到唢呐声。据1992年调查,全县有唢呐乐手2000余人,为使唢呐乐手既擅长吹奏传统曲牌,也能熟练吹奏革命歌曲,于都县文化馆先后举办了5期乐手培训班,培训乐手143人。1986年10月,于都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百支唢呐齐奏《送郎当红军》《社会主义好》等革命歌曲,盛况空前。于都农民唢呐乐队吹奏,已摄入《赣南乡情电视片,由美国彼得公司赞助,在海外播放。

3.波阳—戏剧之乡

波阳是饶河戏的发祥地和最早活动中心。明末清初,戏班(社)林立,名伶辈出,群众不仅喜欢看戏,而且喜欢演戏。逢年过节,各乡各村,锣鼓喧天,万人空巷,通宵达旦。据1992年调查,全县有区、乡业余剧团10个,“太子班”172个,“串堂班”“三角班”近千个。这些剧团农忙务农,农闲串乡演出,其中著名的有凰岗、谢家滩业余剧团。1981年,凰岗业余剧团光荣出席了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表彰大会。1983年,谢家滩业余剧团获江西省业余剧团评比“先进集体”称号。20世纪80年代初,县文化局举办过一次部分农村业余剧团调演,17个业余剧团在县城连演65场,场场爆满,为历史上罕见。

4.南丰—傩舞之乡(www.xing528.com)

南丰傩舞源于宋代,是民间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清末民初,南丰全县有30余个傩班,1992年底已有116个傩班,1500余名傩艺人。1957年,南丰傩舞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89年,又一次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1988年春节期间,南丰县举办了全县首届傩舞调演,19支演出队演出90余个节目。1989年,首届南丰蜜橘节,组委会以傩舞这一特色文化招待外商,引起外商极大的兴趣,不少外商看过《傩公傩婆》这个风趣幽默的节目后,围着演员要求签名留念。1992年,日本东京大学田中一诚教授对南丰傩舞进行了考察,在其著作中详细地介绍了南丰傩舞的沿革和发展。

5.石城—灯彩之乡

石城灯彩历史悠久,民间素有“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之说。石城灯彩大致可分为表演灯、观赏灯、祭祀灯三大类,共计200余个品种。在表演形式上,一般是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融灯、歌、舞、戏于一体。神话故事灯彩戏《花灯仙子》就是四位一体的典型节目。20世纪80年代,这个节目晋京演出,获得有关专家和观众高度评价。石城灯彩活动普及面极广,据1992年调查,全县有灯彩舞蹈队300余个,参与表演者达数千人之多。

6.萍乡—铜管乐之乡

萍乡农民铜管乐队发源于湘东区东桥乡五丰村。1982年,这个村的5名青年,从长沙买来铜管乐,自吹自乐,也为当地群众的婚丧喜庆吹奏。这一举动,引起各乡群起效法。到1982年,全市组建农民铜管乐队93支,乐手1200余人。这些乐队,大都能熟练地吹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十余首乐曲,有的还能吹奏难度较大的《祝你健康》《多瑙河之波》等中外名曲。《人民日报》《江西日报》《江西画报》先后对萍乡农民铜管乐队作了长篇报道。江西电视台摄制了《谁持管乐当空奏》的电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为之转播。1985年,萍乡市举办了首届农民铜管乐调演。1986年,应邀组队参加“江西省、南昌市庆祝新中国成立37周年文艺晚会”演出。1988年,应邀组队参加在大连市举行的“全国农民吹奏邀请赛”,并获得优秀演奏奖。

在江西省,对民歌有着执着情怀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九江山歌大王”徐嘉琪,他是九江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1935年出生,民歌演唱家,南昌人。1956年从事群众音乐工作,长期搜集、整理、研究民歌,为群众演唱,曾多次参加全国及华东地区、省市会演。1987年主编《中国民歌集·江西卷·九江市卷》,《江西省民歌卷》编委。1956年获江西省职工文艺会演优秀演员奖,同年获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二等演员奖。1994年获九江市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获江西省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95年获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著名的“山歌大王”徐嘉琪,50多年来,把他为民歌奔波所出席的各种会议、每项活动、通知、论文唱片、奖本、演讲稿乃至收集整理民歌时老百姓写在香烟盒上的片言只语,都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

2002年5月,徐嘉琪为电视《走出国门的山里人》演唱主题曲,2004年为电影心灵渡口》出演摆渡的艄公,并唱民歌。演唱的民歌《我们的山歌牛毛多》,选为全国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民歌教材,还成了脍炙人口、百唱不厌的中国民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