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获奖歌剧、舞剧、组曲作品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获奖歌剧、舞剧、组曲作品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9月,《瓷魂》参加第7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大奖及5个单项奖:文华编导奖、文华女演员表演奖、文华男演员表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井冈山》赴江、浙、沪、闽、渝等地作巡回演出,在全国掀起一个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热潮。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获奖歌剧、舞剧、组曲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歌舞剧在江西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省、地、市歌舞团,创作和演出了不少优秀的剧目,如《开天辟地》《红土地的精灵》《井冈山颂》《歌唱江西》等,不少剧目还获得了全国、省、市的奖励;同时,还培养了热爱歌舞事业的专业人才。

江西省首届“井冈之春”音乐会舞剧音乐获奖作品:《北仓河畔》(李长和、薛凡勋编舞,陈特明词,相震曲,白耀明、相震配器)、《嫁伢崽》(朱小勇、梁萍茹编舞刘安全词,胡银宝曲)。

2010年第4届江西艺术舞蹈作曲奖:舞蹈《茶女》(柳春杨曲)、赣西北民间舞蹈《织绫罗》(胡伟曲)、女子群舞《青花叠翠》(朱良曲)、舞蹈《红灯情》(王付正、王付平曲)、群舞《山乡恋歌》(一等奖,黄新华曲)、舞蹈《暖冬湖畔》(一等奖,魏戎、葛平波曲)、舞蹈《青花彩韵》(一等奖,魏戎、葛平波曲)、舞蹈《大山的声音》(尹经民、刘斐、张浩曲)。

1.《红土地的精灵》

歌剧剧目,江西省歌舞剧团演出,编剧成理。描写红土地上一群女兵,当男子汉在残酷的战争中纷纷倒下后,她们拿起亲人留下的武器,勇敢地担当起保卫家乡红土地的责任。她们是为革命不惜献出一切的战士,是红土地的精灵。1989年参加江西省第2届玉茗花戏剧节,荣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二等奖,导演二等奖,主演二等奖、三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伴唱集体奖、个人奖,布景设计二等奖,服装设计奖,布景制作奖,灯光奖,音响效果奖等。1990年,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歌剧观摩演出中,荣获演出奖。

2.《巷尾有片开阔地》

歌剧剧目,新余市实验歌剧团演出,编剧邓火林。描写瓶巷居民皮久香一家因拍“文明家庭”的电影片,牵扯出老、中、青三代女人的婚姻纠葛,使人们不安或不解,以至当事人也感到困窘和迷惘,险些没有勇气去跨越世事与偏见的障碍。1986年参加江西首届玉茗花戏剧节,获演出、剧本、音乐设计、主演三等奖等。

3.《枪声里的歌声

歌剧剧目,吉安地区歌舞团演出,编剧廖石方、欧阳广安。描写革命斗争年代,人们为着革命而献身,但也为着爱情苦苦追寻。无论是战场还是情场,只有真善美才得以永存。1989年参加江西省第2届玉茗花戏剧节,荣获演员、音乐设计二等奖,演出、剧本、导演、布景设计三等奖。

4.《天上有颗冥王星

歌剧剧目,新余市实验歌剧团演出,编剧刘忠诚。描写在闪烁不定的灯光下,有一个着清朝服饰者,正当他吹灭最后一支烛火时,黑暗中突然有人高喊:“抓住他!”少顷,那闪烁的烛光突然冲腾而起,衍为一排燃烧的火把,执火把者是一排手持钢刀的清兵。牛车押上来一名死囚,正是那个被追捕的举烛者—卖膏药的小民马昆,等待着马昆的是不可预测的命运。1989年参加江西省第2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导演一等奖,演出、剧本、演员、音乐设计二等奖,布景设计三等奖。

5.大型原创舞剧《瓷魂》

《瓷魂》是第一部以舞剧形式表现博大精深的中华陶瓷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壮丽史诗。该剧编剧、导演兼编舞、国家一级编剧苏时进,以东方新浪漫主义的手法,挖掘了传承千年的陶瓷艺术的精髓,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我互化、天人合一的独特观点。已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该剧突现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强调流畅和变化的时空结构,融合了中国传统舞蹈和富有张力现代舞语汇,舞台场景夸张而别致,整合出荡气回肠、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瓷魂》由江西省歌舞剧院表演,讲述了一个在瓷都景德镇家喻户晓的故事。透过瓷这个载体而横空于世的精神境界,向人们展示一个民族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献身精神。青年窑工高岭双喜临门:一喜是即将与师妹青花结为夫妻;另一喜是亲手烧制的瓷盘即将大功告成。但是,当婚礼的喜乐奏响之时,师傅青泰手起锤落,砸碎瓷盘。高岭迷惘、痛苦、绝望。师傅告诉他,瓷无魂,有如人无心,必须将精魂带入瓷中,瓷才有真正的灵性。在师傅的鼓励下,高岭和青花踏上了漫漫寻瓷之路。他们在塑造新瓷,也在重塑自我。烧制新瓷时,窑体欲炸,青泰、高岭、青花争相护窑。在瓷灵的感召下,青花从容步入熊熊窑火,年轻的生命凝结成不朽瓷灵。全剧由碎瓷、问瓷、寻瓷、塑瓷和祭瓷等五幕构成。

舞剧《瓷魂》因其独特深邃的特色文化底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获得诸多全国大奖。2003年12月,《瓷魂》在第3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比赛)中荣获演出大奖和7个单项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演员奖、优秀编剧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奖、优秀灯光奖。2004年9月,《瓷魂》在第11届文华新剧目评选活动中荣获“文华新剧目奖”。2004年9月,《瓷魂》参加第7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大奖及5个单项奖:文华编导奖、文华女演员表演奖、文华男演员表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2004年10月,《瓷魂》受邀参加我国唯一一个国际性艺术节—第6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2005年元月,《瓷魂》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精品提名剧目。

舞剧《瓷魂》是一部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它填补了我省舞剧创作演出在国家文华大奖上的空白,是江西舞剧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6.大型史诗情景歌舞剧《井冈山》

编剧:刘上洋;总导演:苏时进;文学撰稿:任永新;音乐总监、作曲:张小夫

2009年获第11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作为中宣部、文化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展演活动闭幕式的“压轴戏”,2009年10月30~31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井冈山》赴江、浙、沪、闽、渝等地作巡回演出,在全国掀起一个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热潮。

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通过全景展示井冈山斗争历史(重大历史事件),经典演绎反映井冈山斗争并广泛流传的红色音乐,如《井冈山上太阳红》《十送红军》《八角楼的灯光》等,对可歌可泣的井冈山斗争历史艺术的展示,颂扬具有原创意义的井冈山精神,发掘和弘扬江西红色文化的现实内涵,振奋创业精神。

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创造了全新的舞台表现形式,综合各种舞台艺术表现手段,充分利用高科技丰富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对经典红色音乐进行现代方式的演绎,通过舞蹈、歌舞、情景表演、诗朗诵等,实现全新的审美追求,创造完美的视听艺术享受,是一次当代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大荟萃。

《井冈山》在艺术上有三大创新:

(1)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既不是舞剧,也不是歌剧;既不是主题综艺晚会,也不是流行的音诗画或风情组舞。对于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来说,它既不是《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也不是《长征组歌》。《井冈山》是中国舞台上的“这一个”“独一份”,它创造了一种既适应题材表现需要,又顺应广大观众与时俱进的审美追求的崭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开创了用富有时代特点的艺术形式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先河。意韵深长的情景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和壮阔,美轮美奂的歌舞充分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这是组织者、创作者、生产者发扬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所取得的丰硕艺术成果。

(2)创作观念的创新。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的创作是创作观念的大解放。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井冈山》具有鲜明创新品格的创作观念。历史的再现和艺术的表现的结合、重大内容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段的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赋予了《井冈山》这个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品格。严肃的主题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位观看《井冈山》的观众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这种感觉就像许多外地游客到井冈山去旅游,去过之后无不感叹,原来革命的摇篮竟是如此的美丽。观看《井冈山》,既会是灵魂的洗礼,也会是审美的极大愉悦。

(3)艺术表现手段的全面创新。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融汇了舞蹈、声乐、戏剧、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而且对舞台综合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它所采用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都将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以音乐为例,《请茶歌》是江西观众都非常熟悉的歌曲,但创作者在对它的重新演绎中,强调了音乐的戏剧性效果,使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给观众带来了不同以往的艺术享受。

作品的结构与表现内容:

(1)《序》

这是腥风血雨的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向共产党人举起了罪恶的屠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2)《霹雳一声暴动》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概,在湘赣边界发动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一杆红旗,直指井冈,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3)《三湾来了毛委员》

三湾—井冈山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秋收起义部队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青山起舞,飞瀑放歌,三湾村头那棵见证了千年风雨的红枫啊,在那个难忘的秋季,又见证了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4)《送郎当红军》

(5)《八角楼的灯光》

八角楼的灯光啊,彻夜长明,它伴随着一个伟人对中国革命深邃的思考。在这里,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6)《百战百胜勇向前》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16字诀,是毛泽东率领井冈山军民在军事斗争中的伟大创造。反“会剿”,出奇兵,首战五斗江,再战龙源口,山深林密的井冈山哪,到处是游击战争的好战场。

(7)《八月桂花遍地开》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1928年春天,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铁流交汇,雷霆激荡。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五百里井冈上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8)《我们是铁的红军》

“那是苦到了极点的日子”,这是共和国元帅陈毅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回忆。当时,从军长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菜金。朱德军长说,我们就是要和士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艰苦奋斗,是铁的红军百战百胜的法宝。

(9)《为有牺牲多壮志》

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井冈山的每一座山峰,都凝铸着烈士的英魂。在这里,倒下了5万多位革命先烈。

刘仁堪,井冈山斗争时期任县委书记。在敌人的刑场上,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刘仁堪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地宣传革命道理,皮鞭和枪托也无法阻止他春雷般的声音,残暴的敌人割下了他的舌头。

陈毅安,井冈山上一名普通的红军指挥员。在那艰苦的斗争岁月里,他结识了进步女青年李志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把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炮火硝烟,聚少离多,他们以书信探讨革命真理,倾诉炽热情感。一年后,李志强突然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上是陈毅安的亲笔,信封里是两张洁白的信纸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兴起,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惧和仇恨。他们叫嚣:“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一个阴雨飘零的早晨,反动武装悄悄向小井红军医院扑来……

(10)《黄洋界保卫战》

为扑灭革命的火焰,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疯狂的“会剿”。1928年8月底,敌人乘井冈山主力红军去湖南未归之际,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恶狠狠地扑向黄洋界。

(11)《十送红军》

风卷红旗,军号嘹亮。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去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山动容,水含情,军民依依惜别,一曲《十送红军》,在人们的心头久久荡漾……

(12)尾声《重上井冈山》

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斗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井冈山斗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井冈山斗争铸造了伟大的、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这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7.音乐组歌《赣鄱谣》

2008年10月6日晚,一曲曲悠扬清亮的赣鄱民谣旋律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穹顶回荡,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剧院内,2000余个座位座无虚席,全场观众一次又一次用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对《赣鄱谣》动人旋律的喜爱。国家大剧院常务副院长邓一江感慨地说:“此次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参加者是从世界30多个国家的参赛队和国30多个省市几十个音乐团体中选拔出来的。江西这次能受到邀请完全是凭省文联、省音协出色的组织策划和节目质量。表演很成功,这部作品让人们知道江西不仅仅有‘哎呀嘞’,还有很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值得挖掘、整理、发展的音乐符号。江西是一个民歌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从演出效果看,江西省文联是用一种战略眼光在打造一张江西文化名片。”

熊纬、邓伟民等音乐主创人员到鄱阳湖等地深入生活,挖掘整理出12首最典型的江西民歌曲牌,由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华担纲歌词主创,以独特的“喊春”“张灯”“唱彩”“接福”4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结构。音乐组歌以赣民俗为主线,充分整合民间曲牌,既有独唱、对唱,又有合唱;既强调原生态,又追求现代感;力图在民俗风情的演唱中表现人们热爱家园、建设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生活情趣,展示斯土斯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魅力和家园意识。

组歌的第一部分“喊春”表现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的劳作方式;第二部分“张灯”表现的是江西老表的爱情生活;第三部分“唱彩”以表现江西书院文化、崇文重教为主题,“宋家出了个宋应星,王家出了个王安石,曾家谱上画曾巩,朱家堂上坐朱熹……汤家出了个汤显祖,黄家出了个黄庭坚,文家气节文天祥,杨家才情杨万里”,一下子就将人文辈出的历史展现出来,表达了百姓成才取义的理想追求;第四部分“接福”表现了赣鄱大地丰富多彩的风俗年俗,唱出了劳动人民开朗、乐观的性格。

8.大型风情歌舞《赣风》

2010年1月,大型风情歌舞《赣风》获中国第9届艺术节第13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并入围国家精品工程选拔,为江西的文化事业又写下了精彩的一笔。2012年荣获江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策划:任永新、徐向东、甘露、秦庚云;总导演:甘露;执行导演:徐向东、沈滢;总撰稿:秦庚云;音乐总监:卞留念、葛平波;音乐主创:卞留念;作曲:葛平波、熊纬、魏戎;声乐统筹:邬成香。

作品的结构与表现内容:16.7万平方公里的江西大地,这是赣、抚、信、饶、修5条大河舒筋活血的流域。穿山越涧的大河相约奔向华夏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年复年,风云际会;月复月,风流际会。

对于置身物质文明拥挤下的人们而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无疑具有任运自由、天然无价的人性精神,具有原始主义的魅力、寻根回归的胜境。

于是,赣鄱山水成为我们的叙事策略。我们把笔触伸向历史纵深,用想象还原乡村的古风俚俗,在原生态、衍生态的田野山川叠画出风景、风情、风俗和风韵—这是“感性乡土”审美理想的旨望与归程。

于是,乡土浪漫成为我们的抒情指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挥洒着乡土的自然色彩、人情色彩、神性色彩、流寓色彩,人、物、景、事皆是本土的、流域的、民族记忆的,具有生态美学性质的,因而是源远流长、丰沛洋溢的。

于是,文化根性成为我们的思想质地。我们孜孜守望着这块风情的山川,耿耿怀恋着这阕诗意的生存,我们找到了愿景氤氲的“精神原乡”!

—这就是《赣风》。

—这就是引领你回到老家的一条绿色的长路

【风光篇】桃花源·耕云播雨总关情(www.xing528.com)

江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山川秀丽,七彩斑斓。井冈杜鹃似火,匡庐飞瀑如练,三清茂林流翠,鄱湖清波凝碧,“赤、橙、黄、绿、青、蓝、紫”,妖娆旖旎的江西是世界上最美的“香格里拉”。悠悠赣风,携着油菜花的芳香扑面而来;长长赣风,牵着采茶调的清韵款款而来。我们的家乡人陶渊明饱蘸山川秀美和乡梓浓情,为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描画了东方的人间天堂—桃花源。

(1)序《哎呀嘞》

“哎呀嘞”是江西老表的口头语和感叹词。劳作时,一声“哎呀嘞”挥去浑身疲惫;痛快时,一句“哎呀嘞”潇洒满腔快意。“哎呀嘞”叹苦,“哎呀嘞”抒甜,一声声,一曲曲,绵长悠远的“哎呀嘞”唱尽了江西老表的喜怒哀乐、苦辣甘甜。

(2)歌舞《斑鸠声声丢打丢》

斑鸠是江西乡间最常见的鸟类,春风一起,便听得见处处“咕咕”和鸣。《斑鸠调》是江西经典民歌,它谐趣盎然、喜悦欢畅,是迎春曲、咏春歌。禾稈为客家妇女常用的劳动工具,既可担草挑柴,又可防身邀伴,它也是就地取材的打击乐器。劳作间隙,于山岗田头铿然敲之,“丢打丢”的无词歌成为此起彼应的原生态打击乐。悠悠千载,鄱阳湖以她博大的胸怀,热情接纳了一代代黄河儿女、一拨拨中原冠带。好多年以后,他们溯赣江而上来到赣南,放下疲惫的行囊,油然生出一种龙归故渊的感觉,在山水之间,筑起了举世一绝的城堡—安居乐业的围龙屋。从此,这一片天地就成了客家人的摇篮、客家民系的原乡。

(3)舞蹈《看戏》

赣之乡戏为采茶戏,旧称“三角班”,生、旦、丑演绎民间传说、乡里故事,载歌载舞,生动诙谐,是极受百姓欢迎的草根戏剧。乡俚有言:“四时得闻采茶调,高官厚禄我不要。”

(4)歌舞《哭嫁》

洗发舞表现的是江西民俗:女子出嫁前要用新割的稻草烧灰泡水,以之洗发,头发油光黑亮。落第才子笑是哭,上轿女儿哭是笑,哭嫁实为喜嫁,这是出阁女儿与娘亲的歌咏对话。此乡俗在江西普遍流存,缠绵而又谐谑的哭嫁歌是颇具生命力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5)歌舞《送郎》

江西客家的习俗:男子出外经商求学,妇娘在乡耕种持家,离别之难、相思之苦积于胸而发于声,遂成广为流传的长歌《送郎调》。大家熟知的《十送红军》的音乐,就是取材于这首赣南民歌。

【风流篇】滕王阁·俊采星驰唱大风

江西自古俊才辈出,灿若星斗,文乡诗国,华彩风流。初唐大诗人王勃赞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乡。中国田园诗开山鼻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风流,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士风流,“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情痴风流,文起八代之衰的欧阳修、千古一相王安石、科学巨擘宋应星、开山立派的八大山人……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和江西震古烁今的青铜文化、举世闻名的陶瓷文化、泽被深远的书院文化交相辉映,写下了彪炳中华史册的一幕幕旷世风流。

(6)歌舞《梦入江西锦绣堆》

江西山川形胜,风光绮丽,自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幽探险、吟诵歌咏之邦。今特采菁撷英,集句成篇,呼朋唤友作江西山水文章之胜游。

(7)瓷乐与舞蹈《青花彩韵》

江西景德镇为世界闻名的瓷都。“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陶瓷创造了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其典雅隽永的青花瓷更是举世称道,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典范”。及至当代,瓷乐勃然而兴,风靡亚欧,堪称“国际首创,中华一绝”。

(8)歌舞《滕阁咏叹》

滕王阁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阁以文重—自“初唐四杰”之王勃写下长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声名远播四海。

【风采篇】鄱阳湖·五江龙腾逐浪高

鄱阳湖,中国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浩浩烟波孕时雨甘露,美丽的鄱阳湖收纳了水乡泽国最绚丽的风景,乃是天高云淡、百鸟翔集的天堂。一湖碧水润四方热土,富饶的鄱阳湖滋养了赣鄱儿女勤劳勇毅的人文精神,哺育了红土山川最动人的故事。五江龙腾归大湖啊,今天,充满希望的鄱阳湖长天千里由群羽竞飞,洪波万顷任百舸争流,和谐天地间,一湖清水又铺展开了江西崛起的盛世华章。

(9)女声独唱《鄱阳湖》

(10)舞蹈《赶渔》

“赶渔”是江西水乡的独特渔俗。渔者驾小舟一叶,以双桨敲击船帮,驱鱼入网。舟逐鱼而动,鱼闻声而跃,群鱼嬉戏,渔者歌乐,乃是泽国水乡一道别致的风景。

(11)舞蹈《鹤舞》

鹤者,和也,鹤舞长天,乃人间祥瑞之象。鄱阳湖是当今世界生态最好的候鸟栖息地,全世界95%的白鹤种群在鄱阳湖越冬。秋风一起,数不清的候鸟从西伯利亚、从扎龙保护区远道而来,“翔于天则蔽云月,嬉于地而遮草木”,蔚为奇观。

(12)歌舞《放排》

江西多山,盛产木竹。从山林砍竹伐木,“牵猪赶羊”至大河,扎成大排,顺江流放,踏急浪,过险滩,长驱直入鄱湖,更下长江……排者,排山倒海;排者,排除万难。排工号子,实乃天地间催人奋进的壮歌。

(13)尾声《映山红》

生在黑土地的杜鹃花,你叫金达莱;长在黄土地的杜鹃花,你叫山丹丹;扎根在江西这块红土地的杜鹃花,你是铺天盖地的—映山红!是你拥有了这块土地,还是这块土地拥有了你?是你寄托着这块土地,还是这块土地寄托着你?汗浸血染的映山红,你是井冈儿女挚爱的英雄花!漫山红遍的映山红,你是赣鄱大地绽放的天边霞!

9.五幕原创民族歌剧《回家》

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原创五幕民族歌剧《回家》,2013年获得江西第5届艺术节“玉茗花”大奖,2014年获得第13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2014年5月参加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演出,获得各界人士高度赞扬。2014年6月,该剧受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邀请赴福建厦门参加“第6届海峡论坛”演出。特别是歌剧《回家》台湾巡演,产生了“老兵艰辛‘回家’,台上台下泪成河”的社会艺术反响。

2015年6月14日,第7届海峡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致辞指出:“江西省歌舞剧院,3年前推出了一部歌剧《回家》。讲述的是一位台湾老兵,40年才得以返乡的故事。孤客一生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这部戏在两岸上演多场,感动了无数的人,加深了两岸同胞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理解,拉近了心理距离,为台海摆脱动荡不安,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拓展了两岸交流领域,丰富了交流内涵,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应台湾《联合报》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民声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邀请,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化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江西省歌舞剧院五幕原创民族歌剧《回家》演出团73人,于2015年3月17~31日赴台湾进行为期15天的巡回演出。此次赴台演出,旨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加深赣台乡亲情感,展现江西文化魅力。

江西原创歌剧《回家》赴台巡演,先后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演出5场、在高雄市社会教育馆演出3场,8场总票数15539张,出票14992张,入场观众达14556人次,平均上座率达89%,票房收入达210万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42万元),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3月20~22日,剧组连续完成了台北剧场史无前例的3天5场演出计划,创造了大陆演出团台湾演出的“四项之最”:其一,演出场次最多,3天内演出5场;其二,观看人员最多;其三,观众年龄最大;其四,现场义工最多。

3月25~27日,连续3个晚上在位于高雄市小港区学府路115号的高雄市社会教育馆演艺厅演出。剧场1180个座位,场场爆满。

自3月5日起,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十几家重要媒体,争相报道了江西五幕原创民族歌剧《回家》赴台巡演的消息、演出盛况和演员采访。中共中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台湾网》3月5日以“江西首部涉台歌剧《回家》赴台湾演出”为题,首先推出了消息报道,演出期间又推出《江西省原创涉台歌剧《回家》收获感动》等新闻报道。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网易新闻网、新浪新闻网、香港凤凰网等主流媒体相继推出《回家》在台湾巡演的新闻报道。江西新闻网、《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江西晨报》等均有报道。3月19日下午,歌剧《回家》台湾巡演新闻发布会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演讲厅召开,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蔡诗萍主持,普惠台湾PTTV电视台执行长、《联合报》、美国自由亚洲电台、People Daily News、独家报道周刊南京市分社、论坛报社等20多家媒体记者参加采访报道。台湾联合报系的联合新闻网、《联合报》《经济日报》《联合晚报》先后刊载大量《回家》在台湾巡演的消息,推出《江西歌剧<回家>北市出演道尽老兵乡愁》《江西歌剧回家唱出老兵乡愁》《江西斑鸠调、安徽黄梅戏,各省老兵唱乡愁》《老兵<回家>路台上台下哭成河》《江西歌舞剧<回家>唱出两岸骨肉情》《江西歌剧<回家>回响热》《爷奶带孙看<回家>掌声响不停》等新闻报道和演出信息。

台湾网2015年3月26日高雄讯:3月25日晚,江西原创涉台歌剧《回家》在台湾高雄举行首场演出。夜幕降临之时,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整齐有序地排队入场,全场1180个座位全部满场,还有一些自带椅子前来的观众蹲坐在台侧的两边。掌声、尖叫声不停地回荡在演艺厅内。随着《回家》剧组20日在台北开始的演出至今已在台演出6场,观众人数达到13000余人。高雄演出时,舞台上的老兵与观众中的老兵撞击出激情的火花,撕心裂肺又融为一体,这就是歌剧《回家》舞台艺术追求的最佳效果。观众的泪水和掌声,是两岸的伤、两岸的情,是两岸同胞的爱,是母子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歌剧《回家》让所有华人都会触动心灵、流淌热泪、引发想家、回家的共鸣!

创意总监:郜海镭;编剧:步川、李蓬荻;总导演:徐向东;执行导演:黄国光;导演助理、声乐指导:邬成香;音乐总监:葛平波;作曲:葛平波、熊纬、魏戎。剧情梗概:一位台湾老兵回祖国大陆老家探亲的故事。

让我们循着以年轮和海峡两岸为剧情结构的时空轨迹,去回溯台湾老兵罗旺篼38年的漫漫归家之路。

作品的结构与表现内容:

1939年·南昌会战

昌北牛行车站阵地

1939年,抗日战争南昌会战前线,国民革命军第26军老三营营长罗老篼为国尽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青年排长(后为长官)阵前托孤,让独子罗旺篼长大后参军与日寇血战到底。

第一幕 离家

1949·大陆老家、竹山村罗家婚礼

1949年国军退往台湾途中,长官为了却一直未了的罗老篼遗愿,特往竹山村将新婚尚未圆房的罗旺篼及数十壮丁带走,罗旺篼从此背井离乡。

第二幕 想家

1959·台湾某岛中秋夜、前沿阵地

1959年,台湾某海岛前沿,思乡心切的罗旺篼中秋夜渡海潜逃被海潮卷回,遭长官严惩,移交军事法庭。

第三幕 安家

1969·大陆老家、台湾眷村

1969年,大陆老家传闻罗旺篼被军法处决,盼儿归无望的罗母忍痛毅然让儿媳文竹与义子梅盛林完婚,延续罗家香火。

回家无期,长官为媒,罗旺篼与玉娇也在台湾某眷村安家。

第四幕 寻家

1987·台湾眷村、某岛前沿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让台湾老兵看到了回老家的希望。

1987年,国务院发表《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台湾当局发布通告,批准老兵回乡探亲,台湾老兵纷纷返乡。

第五幕 回家

1988·大陆老家、竹山村

夫妻间的矛盾云消雾散后,罗旺篼终于带着长官的嘱托,急切切携妻带女踏上回家之路。

听到了娘的呼唤,看到了娘的慈颜。听到了儿的哭喊,看到了儿的容颜。38罐腌笋,38圈年轮,承载着割不断的亲情无限血肉相连!

2015年5月29日,凭借在江西原创五幕涉台歌剧《回家》中的出色演出,江西省青年男演员杜欢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江西第一位获得梅花奖的男演员,也是江西第一个以歌剧申报获奖的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理论家仲呈祥说:“一部作品出来,究竟站得住站不住,最根本的原因是究竟有没有做到审时度势。戏的主题‘回家’涉及中华文化的根基问题,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当中的核心概念:一个是忠—忠保国家,要有这个垫底;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是孝,我们这个民族是讲孝道的—百善孝为先。戏中贯穿的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有生命力的道德观念。”总之,他认为这部戏是大势所趋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国家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剧黄奇石称赞《回家》的音乐有乡土气息、民族色彩,能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其中相当多的音乐很美,比如主题音乐、老兵合唱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崔宪认为:“《回家》主题歌写得非常好,最后的结束部分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另外,剧中第3场《安家》中男女主人公情感对话那段二重唱确实很出彩。”

回 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