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音乐机构与重要活动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音乐机构与重要活动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设总务股、音乐股、戏剧股、宣传股,先后举办了各种音乐会、音乐比赛,大力提倡和推行现代音乐。同年4月,程懋筠与肖而化、缪天瑞等人创办《音乐教育》月刊,由“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主办。该刊物也是当时国内唯一由政府出资主办的音乐刊物,影响全国。后因抗日战争关系,乐队先迁武汉后该队部分人员合并于重庆中华交响乐团。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音乐机构与重要活动

1912年12月中旬,江西省政府设立通俗教育委员会,下设调查、演讲、编辑、图书、戏剧5个部,负责全省民众教育工作。1916年(民国五年),江西省教育厅设第三科,职掌社会教育事宜。这年,全省设立通俗讲演所60处。1918年9月,江西省立教育博物馆成立。

1918年,袁玉冰创办《二中周刊》,宣扬文化运动,宣传革命。1919年5月9日,南昌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在百花洲沈公祠集会,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同时成立“南昌学生联合会”,出版会刊,撰写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其文辞激扬,笔墨凌厉,冲破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1919年秋末,袁玉冰、黄道、徐先兆、石廷瑜等8人组成了进步文化团体“鄱阳湖社”,1920年12月改名为“改造社”,出版《新江西》季刊,曾风行一时。不久,方志敏也参与了《新江西》的编辑。刊物传播进步思想,对爱国运动的推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1928年(民国十七年),省立通俗教育馆成立,下设讲演、编辑、游艺等3个股。1929年3月,在南昌官巷成立江西省立通俗教育馆,1930年(民国十九年),省立通俗教育馆更名为省立民众教育馆。1932年止,全省有23所县立民众教育馆,1935年增至31所。

20世纪30年代,不少京剧名伶来昌献艺,如:1929年9月13日,著名京剧演员郭玉蓉、张红艳、刘鸿云、品艳君在南昌市演出,9月22日,著名青衣花旦泰斗绿牡丹黄玉麟)在南昌市钟鼓楼新兴舞台演出《九曲桥》;“厉家班”曾在南昌新兴大舞台演出;“九岁红”在江西大舞台演出;汪派文武女老生汪鸣銮在南昌德胜舞台演出。20世纪30年代,京剧表演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萧长华(新建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裘盛戎、小翠花、马富禄等人的老师)演出《群英会》等剧。著名青年武生王虎辰,亦在南昌德胜大舞台、江西大舞台演出,演技惊人,深受欢迎。此外,“江西金少山”王福龙、“江西梅兰芳”刘晓云等曾在南昌德胜大舞台演出,这些演出对推动江西戏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30年5月,进步文化团体江西文艺作者联合会在南昌成立。沈默任会长,黄一帆、张扬、傅鸣平、袁啸虹等当选为委员,通过并实行“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文艺的行动纲领。

进步文艺对反动统治的冲击,引起统治当局不安,《新江西》《红灯》及南昌文化书社等先后被查封。1930年7月,江西革命文化的先驱赵醒依被国民党杀害,国民党当局解散了江西文艺作者联合会,后沈默、黄一帆被捕后也惨遭杀害。同年9月23日,江西省政府当局下令查禁《列宁青年》《满洲现状》《革命时报》《红旗》《江南晚报》《铁报》《工人纠察队特刊》《党的生活》等35种进步书刊。

1931年1月25~27日,总部第二艺术宣传团在南昌市青年会举行游艺大会。1932年江西成立国难剧社,以“扮演戏剧、筹款助饷”为其宗旨。1933年10月《戏剧时代》创刊。此后,各种戏剧团体蜂拥而起,其中有怒涛剧社、努力剧社、奋斗文艺社、醒民剧社、血汗社、民族文艺社等,戏剧刊物《音潮》《夜曲》《春风》《微光》等亦很活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西曲艺的演出活动也有发展,南昌市、景德镇市、吉安市、上饶市、赣州市都有专门的曲艺场和茶社,民间曲艺在全省各地都有演出。

1933年,江西省政府教育厅设立“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是现代音乐正式纳入教育体系的标志。程懋筠出任主任委员。下设总务股、音乐股、戏剧股、宣传股,先后举办了各种音乐会、音乐比赛,大力提倡和推行现代音乐。

同年4月,程懋筠与肖而化、缪天瑞等人创办《音乐教育》月刊,由“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主办。该刊物也是当时国内唯一由政府出资主办的音乐刊物,影响全国。

1934年,南昌在湖滨公园(今八一公园)造露天音乐堂,各中小学都举行歌唱比赛。同年10月,程懋筠在南昌成立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目的在于普及推广西洋乐曲常识,提高民众音乐欣赏水平。程懋筠任该乐队指挥。乐队成员中汇集了当时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赵年魁,大提琴家张贞敞、李元庆,还有小提琴家陈健、魏目中、邓雅宾、李九仙、盛文龙(即盛雪)等。管弦乐队定期举行音乐会,演奏欧洲及世界名曲,1934~1936年在江西各地演出100余场。后因抗日战争关系,乐队先迁武汉后该队部分人员合并于重庆中华交响乐团。1934年,《音乐教育》杂志第2卷第10期出版了《湖滨音乐堂落成纪念特刊》,刊登了湖滨公园(今八一公园)露天音乐堂和程懋筠指挥管弦乐队的照片: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音乐教育》月刊为响应和促进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特地出版《特大号·全国音乐界总动员》和《救亡歌曲特辑》,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7年,“七七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实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样新的形势下,南昌的文艺活动得到迅速发展,成立了许多抗日文艺组织,开展了很多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抗日音乐作品。

1937年8月,南昌市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成立,江西省民众教育馆在南昌举办救国宣传展览,激发民众抗日热情。9月,平、津、沪等地一批流亡学生来到南昌,在几名共产党员的领导下,与南昌爱国青年汇合,请缨报国,迫使国民党当局同意成立江西省乡村抗敌宣传巡回工作团(简称乡抗团)。这是江西第一支抗日宣传队伍,全团110人,分9个大队,主要活动为:绘制标语、通俗讲演、教唱歌曲、巡回演出。

1938年初,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简称音教会)在南昌成立了抗敌歌咏剧团,程懋筠兼团长和指挥,并聘请当时爱国音乐作曲家何士德(上海流亡青年歌咏队领队、《新四军军歌》作曲者)和赵定保(江苏丹阳流亡青年歌咏队领队)、宋居田、张泳真等担任音乐指导。当时南京、上海的文艺团体也纷纷来到南昌,中国文艺界国立戏剧学校组织的首都抗战团、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等均在省会南昌宣传演出。音乐家何士德率领上海救亡歌咏一队来南昌,多次在南昌主要街道演唱宣传,教群众唱抗日歌曲。

抗战期间,由民主爱国人士组成的抗战宣传巡回剧团二队来江西演出两个多月。1939年,宜春县抗援会成立战地宣慰工作团,并与江西省青年服务团抗战演剧第9队协作,上演当时流行的宣传抗战的活报剧和歌剧

又据《永新县志》记载:江西第一个1928年法国里昂音乐学院获得音乐博士学位的永新人唐学咏曾写过抗日歌曲7首和钢琴奏鸣曲两首,受到高度评价,对引进西方音乐教育理论有一定贡献。

唐学咏(1900~1991),字伯埙,江西省永新县人。1919年考入上海专科师范,师从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1921年以第2名的成绩毕业,并在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考取中法里昂海外部公费留学。1922年考取里昂国立音乐学院。留法期间,曾在初级和声比赛中获“第一拔萃奖”(1926年)、和声比赛二等奖(1927年)、基础乐课二等奖(1928年)。1929年毕业时获基础乐课比赛第一金牌奖、和声一等奖和钢琴伴奏一等奖,并荣获“桂冠乐士”(Laureal)殊荣。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音乐科教授兼主任、昆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组主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第五任校长、哈尔滨艺术学院教授。

创作有:洞箫竖琴合奏曲《凤凰来仪》(1926),管弦乐曲《忆母》(1929年),钢琴三重奏《胜利进行曲》(1933年),钢琴组曲《正月十五口元宵节》(1934年),歌曲《世梦》(李叔同词,1936年),合唱曲《牧童操》《山居引》,清唱剧《神曲》(此3首作品均作于1941年)等。唐学咏创作的《学咏钢琴散曲集》(1931年出版)是中国作曲家自己创作出版的第一部钢琴作品集。这本曲集收录了唐学咏在法国留学期间创作的《年颂》《怀母》《闻孙逸仙先生死耗之余》和回国前创作的《流星》4首钢琴曲。(www.xing528.com)

除了在创作和音乐教育方面有卓越贡献外,唐学咏还于1927年在法国里昂大学年刊上发表了《中国五声十二律和近代和声学、对位法协调的尝试》一文,还曾著关于“移调术原理的分析”等方面的论著。回国后,他在提倡和推动“固定唱名法”的教学上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当时的各大音乐院校推动“固定唱名法”的教学,并撰写《首调唱名法为什么被废弃,而换上固定唱名法》《乐谱述要》等文章。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进一步推进南昌抗日文艺运动的新发展。首先,以朱克靖为团长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他们以音乐、戏剧、美术文学、讲演等形式为武器,宣传抗日,壮大抗日队伍。在南昌进行抗日宣传3个月后,随军部转移。当时在南昌的蒋经国曾亲自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为朱克靖等送行。经中共东南分局决定,在新四军南昌办事处的推动下建立江西省青年服务团。全团900多人,编为11个大队,团部设宣传大队,深入全省各地宣传抗日。国民党军政系统的文化艺术机构,如省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宣传队、江西游击总指挥部宣传大队、教育部剧教一队、江西后援会宣传队等都努力开展抗日文艺宣传活动,还多次举行联合活动。规模最大的是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而举行的3000人大合唱,在南昌湖滨公园搭起总指挥台,由何士德总指挥,唱了十多首歌。最后唱《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时,指挥全体听众齐唱最后一句,重复七八遍之多,一遍比一遍高昂,歌手和群众情感也随之步步高昂,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形成了万人大合唱,歌声激昂,气势雄壮。

1938年春,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支持下,由上海流亡青年歌咏一队所发起的南昌市各音乐团体共同组成的南昌抗日歌咏协会,于2月16日在百花洲举行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抗日歌咏大游行,千余名歌手,从百花洲出发,沿南昌主要街道高歌前进。街道两旁人山人海,夹道欢呼,歌声与群众口号声交相呼应,何士德总指挥站在大卡车篷顶上,挥动着一根特制指挥棒,上下旋转飞舞。“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怒吼的歌声,掀起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热情。

1939年3月27日,省立民众教育馆迁至吉安,旋迁泰和,1939年5月至7月于遂川、赣县、吉安三地增设施教处。1940年,省立民众教育馆更名为省立实验民众教育馆,设教导、艺术、生计、研究辅导、总务等5个部,以“实验社会教育”为工作中心。民国时期,县立民众教育馆大多是办办停停,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存县民众教育馆28所。

省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程懋筠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吸收了一批爱国的热血青年,包括南昌地区青年和外地流亡来南昌的青年学生,组成一支抗日救亡的文艺队伍,与当时各兄弟文艺队伍一道,冒着敌机的疯狂轰炸,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从1938年到1944年,江西音教会在南昌、吉安、遂川、泰和、赣州等地举办一系列的音乐会,演出大量水平较高的节目,以抗日为中心内容的声乐、齐唱和合唱(二部、四部合唱)、独唱,器乐曲包括小提琴独奏、钢琴独奏与联奏。在江西抗战音乐活动中,创作了《唯我中华》《国父颂歌》《四十年来仇恨》等优秀抗战歌曲。

1944年2月15日,新中国成立前第一届戏剧节在南昌举行。南昌市戏剧界人士在南昌市民教馆召开座谈会并举行戏剧展览会开幕式,下午在市建艺剧场举行庆祝大会,会后演出话剧、平剧、江西地方剧、粤剧、苏剧、闽剧、马戏等节目。

1944年4月,江西省教育厅举办音乐月,开展10项活动:千人游行大合唱、儿童音乐演奏会、庆祝音乐演奏会、声乐器乐比赛会、音乐展览会、唱片欣赏会、音乐写作竞赛、民歌国乐唱奏会、音乐教育特刊、演出歌剧《农村曲》。

1945年1月,泰和失守,实验民众教育馆随省政府迁至兴国。8月15日,南昌光复后,实验民众教育馆于9月全部返回南昌。1946年8月,成立南昌市民众教育馆。到1946年9月止,全省县立民众教育馆恢复到58所。江西解放前夕,全省的文化机构屈指可数。全省仅有24处民众教育馆,19个剧场,20个职业戏剧班社。

解放战争时期,江西国统区的文艺走向衰落。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大批热心文化事业的爱国人士受到迫害,许多文化事业单位、文艺团体为求自身生存,纷纷开展筹款募捐活动。1946年7月,《江西戏剧》月刊社为筹募基金,特邀请省内有名的京剧票友在江西大舞台公演平剧;9月,江西音乐教育社为筹募基金,在志道堂举行陆华柏作品演奏会。1947年1月,省立医专为筹募款项购置乐器、乐谱,在志道堂举办清唱剧演唱会,演出进步剧目选段;12月,省立九江图书馆为修建阅览室,向社会募捐等。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一股募捐热潮,也出现一股上演进步音乐、歌曲、戏剧的热潮。

1946年2月15日至4月3日,江西省教育厅举办新中国成立前的第3届戏剧节庆祝大会,省会南昌文艺界开展了一系列的戏剧演出活动。其中,民乐剧社上演《董小宛》,省政府联欢社上演《八义图》《女起解》,省戏剧工作队上演《胜利号》,省立农专上演的《野玫瑰》等剧。

实验剧社于1947年11月上演《火烛小心》。1947年5月,国立中央大学来南昌演出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1948年2月,省会业余剧人召开座谈会,演出《夜店》《升官图》等。江西吉安国立十三中与天祥中学学生组建的艺光剧团,于1948年在吉安演出大型讽刺喜剧《升官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了全面内战。1945年夏秋之际,受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的逼迫,缪天瑞、陆华柏、刘天浪、王沛伦、李嘉禄等被福建省音乐专科学校解聘。1946年初春,刘天浪因应约谱写《暨南大学校歌》之原因,由该校校长推荐到南昌任江西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天浪便邀请陆华柏(作曲家)及夫人甘宗蓉(声乐家)、王沛伦(小提琴二胡演奏家)、谌亚新(二胡演奏家)、万昌文(声乐家),在省音教会办过几次音乐会。此时还有江西籍女高音独唱家张震南在南昌“志道堂”举行过独唱会。1946~1948年,以刘天浪为首,发起在江西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设立音乐专修科,刘天浪任科主任(地址在今江西宾馆内),教授有陆华柏(和声作曲)、刘天浪(作曲和声、音乐欣赏)、谌亚新(二胡)、万昌文(声乐)、肖而侠(小提琴),培养出一批人才,如熊宗豪、程南豪、龙书郓、舒岳南、黄涵芬等。

1948年,南昌广大爱国学生掀起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等进步歌曲。当时,南昌中正大学进步学生组成“海燕读书会”“大家合唱团”“学习新论社”等文艺团体,展开宣传工作。1948年,革命的进步青年则开始扭秧歌、唱革命歌曲,如《山那边哟好地方》《跟着共产党走》。

1949年初,刘天浪、熊宗豪、胡会同、熊志成等发起组织南昌市业余“音协合唱团”,熊宗豪任指挥。合唱团的成员绝大部分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及爱好音乐的社会青年。合唱团得到民盟地下组织如省立体专章校长的支持,借用体专学校做团址及合唱练习场,并得到中共地下党员万家耀的支持,举行了多次音乐会,演唱《垦春泥》《旗正飘飘》《兄妹开荒》《太行山上》等歌曲,并为迎接南昌解放,赶排《黄河大合唱》。

在这几年中,国民党江西省广播电台欧阳成先生,每周日在南昌青年会等地,义务举办世界著名音乐家唱片作品欣赏会,普及音乐事业,并亲自担任音乐欣赏作品讲解人,吸收了大批喜爱音乐的青年,在当时南昌音乐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1947~1949年,南昌基督教会青年会成立“青年合唱团”,聘请熊志成任音乐指导兼合唱指挥,演唱过《祖国我爱您》《茶馆小调》《古怪歌》等歌。

1948年4月5~6日,江西省体育专科学校音乐科的学生,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前的第6届音乐节,在南昌市中山堂举行音乐会。

1949年2月3~8日,北平苓剧团在南昌演出京剧《红娘》,主要演员有董葆苓等。

1949年2月15~17日,南昌市戏剧界人士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前第6届戏剧节,在南昌市民众教育馆召开座谈会。会后,演播《夜店》,晚上南昌市民间艺人协会演出《荷包记》,同时在省立实验民众教育馆举办“戏剧资料展览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