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现当代音乐机构与演出团体

江西现当代音乐机构与演出团体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与文化厅联合举办“首届江西音乐周”,参与华东六省一市二胡比赛,并参加第4届“上海之春”的公演。1987年,江西省音协、江西八一无线电厂等单位举办全省青年业余歌手“华灯杯”大奖赛;8月,省文化厅、省音协等单位举办“贵冶杯”民族器乐创作演奏比赛。

江西现当代音乐机构与演出团体

1.江西省音乐协会

1949年,南昌解放成立了江西省音乐工作组。1951年4月,江西省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主席为刘天浪,副主席为熊乐忱。新中国成立初期,省音协没有驻会专职干部,大量创作与演出活动都是音协委员利用业余时间在节假日进行义务工作,因此,当时有许多音乐活动都是通过省音协刘天浪、孙效祖等会同南昌市音协(1950年12月南昌市音乐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熊志成当选音协主席)通力合作一起来开展。当时,南昌市音协在中共南昌市委的领导下,在省音协刘天浪主席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土改”“抗美援朝”“婚姻法宣传”,开展创作歌曲评奖,派音乐干部去南昌市郊区宣传婚姻法等活动。1953年成立了江西省音乐工作组,组长孙效祖,下设辅导、搜集、创作组等。

1958年11月,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成立,并通过了分会章程,选出了理事30人,常务理事15人,并发展首批会员111人,同时召开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第一次代表会。会上选出主席:东峰(南昌铁路局宣传部部长),副主席:熊志成(南昌市文化局副局长)、沈兆荣(江西省采茶剧团团长)、解策励(江西省歌舞团专业作者)、王仕仁(江西省赣剧团老艺人)、徐上寿(南昌市邮电局工会)、曾子贞(苏区时期的兴国山歌手)、李万寿(南昌市曲艺老艺人)。

1962年11月换届,选举出第2届主席:陈茵素,副主席:刘天浪、解策励、熊志成、沈兆荣,副秘书长:袁承义。

1980年5月换届,选举出第3届主席:刘天浪,副主席:孙效祖、田颂刚、解策励、熊志成、张翼、朱艾南、马存岚,孙效祖兼协会秘书长,黄雩琴、林向义为副秘书长。

1986年7月换届,选举出第4届主席:李坚,副主席:孙效祖、解策励、张翼、田颂刚、谢季刚、朱艾南、盛凤麟,孙效祖兼协会秘书长,黄雩琴、盛凤麟、甘柳林为副秘书长。

1989年,盛凤麟任秘书长。大会聘请一批老同志为协会顾问,他们是:熊志成、陶瑞棐、刘文干、杨朴轩、胡江非、王宝全、殷刚、童肯、彭一叶、方成甫。

1998年12月换届,选举出第5届主席:黄忠伯,副主席:刘安华、徐希茅、盛凤麟、李承道、秦庚云、李延声、夏宗荃、徐剑频(兼协会秘书长)。

2006年10月换届,选举出第6届主席:徐希茅,副主席:徐剑频、邓伟民、熊纬、邬成香、徐向东,秘书长:鄱庆蓓。

2013年7月换届,选举出第7届主席:邓伟民,副主席:徐向东、杨丁、熊纬、王亮生、邬成香、徐剑频、葛平波、谢晓滨,秘书长:鄱庆蓓。

历届名誉主席、名誉副主席:

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第5届名誉主席:李坚,名誉副主席:孙效祖、解策励、张翼、田颂刚、朱艾南;第6届名誉主席:黄忠伯,名誉副主席:刘安华、盛凤麟、李承道、秦庚云、夏宗荃;第7届名誉主席:徐希茅。

协会下设6个委员会,即:音乐理论委员会、音乐创作委员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社会音乐活动委员会、音乐表演艺术委员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同时,相继成立8个学会,即:音乐文学学会、声乐学会、戏曲音乐学会、民族管弦乐协会、吉他学会、手风琴学会、钢琴学会、口琴学会中。1981年创办《心声》歌刊。

江西省音乐家协会成立以来,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党组的领导下,团结全省广大音乐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开拓进取,勤奋工作,多办实事。在努力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同时,和广大会员一起,在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社会音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为推进江西省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9年,江西新歌合唱团成立,演唱了许多江西音乐家们新创作的歌曲作品,参加了不少省、市重要的演出活动。1958年上山下乡运动时合唱团被解散。

1960年下半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展出了《红色歌曲》(精装本)、《十年歌曲选》(精装本),以及戏曲音乐、创作歌曲、江西民歌等几十种音乐方面书刊。此期间,省音协会员共发展到240多名。

1963年3月,省音协在南昌举行了全省二胡独奏比赛,决出第1名:王少林(上饶地区文工团),第2名:戴景云(江西省歌舞团),第3名:黄忠伯(江西省歌舞团),第4名:殷在平(江西广播艺术团),第5名:邓伦昌(抚州地区采茶剧团),第6名:张伐生(江西省歌舞团),第7名:郭明河(江西省农垦厅文工团)。同年5月王少林、戴景云两位同志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二胡比赛,王少林获三等奖,并参加了第4届“上海之春”的演出,这是我省音乐界第一次在“上海之春”比赛中获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协会于1968被撤销,直至1979年才恢复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1986年7月1~8日,第4届音乐家协会代表会议在南昌举行。此时音协会员发展到500余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音协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动。1981年组成15人代表队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独唱二重唱会演。1983年,与文化厅联合举办“首届江西音乐周”,参与华东六省一市二胡比赛,并参加第4届“上海之春”的公演。1983年,江西省音协会、省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南昌地区青年歌手独唱比赛。1984年,组织代表队参加华东区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1984年,江西省音协和南昌市音协联合举办南昌地区二胡独奏比赛;5月,偕同省民政厅、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在南昌举办江西盲人音乐调演;10月,江西省总工会、省音协组织代表队赴京参加中国音协和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职工“建设者之歌”调演。1985年,江西省文化厅、省音协联合举办全省“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同年,省文化厅、省音协联合举办“江西音乐节”;8月,省音协、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举办“江西省少儿艺术节”。1986年,推荐节目和歌手参加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民歌会演;9月,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省文联、省音协联合发起“振兴江西”征歌活动。1987年,江西省音协、江西八一无线电厂等单位举办全省青年业余歌手“华灯杯”大奖赛;8月,省文化厅、省音协等单位举办“贵冶杯”民族器乐创作演奏比赛。1989年9月,省音协、省文化厅、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全省少儿钢琴、电子琴、小提琴比赛。1990年6月,江西省首届职工“建设者之声”隆重举行。

近年,先后举办了“全省‘兆丰杯’歌唱大赛”“江西省新世纪声乐大赛”“首届全省琵琶大赛”“江西省首届青少年器乐大赛”“全省少儿器乐系列比赛”“江西省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江西省(金凤杯)首届古筝大赛”“2005江西省少儿钢琴大赛”“2005全省少儿歌手电视大赛”“2006江西省(公爵杯)青少年钢琴大赛”“江西省首届少儿小提琴中国作品演奏比赛”“崛起的红土地”侨声歌咏大赛,以及“中华民歌演唱大赛”“第二届中国管乐大赛”“天华杯全国青年二胡比赛”“全国少年钢琴比赛”“全国第6届少儿小提琴比赛”等全国比赛的江西选拔赛。2003年9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省音协承办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音乐会”等,使江西音乐舞台呈现了一片繁荣景象,通过这些比赛和演出,涌现了一批新人新秀,为繁荣江西省音乐艺术起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江西音协在组织这些活动中成绩突出,曾多次获得全国大赛组织奖。

2011年6月,省教育厅、省文联主办,省音协和省艺教委具体承办了“党在我心中”江西省首届大学生合唱比赛。大赛得到了全省各高校和合唱界的积极响应,各大院校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选拔比赛。全省共有52支合唱队、104个节目、3000多人参加复赛。2011年,由省音协选送的我省歌手黄训国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民族组中荣获铜奖,他是民族组5名获等级奖选手中的唯一男选手,也是获等级奖选手中唯一由地方音协选送的歌手,首次实现我省在“金钟奖”声乐比赛中夺奖的目标。2011年,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全国乡村歌手大赛”在昆明举行。由江西省音协声乐专业委员会选送的歌手表现突出,分获民族组铜奖两名、通俗组铜奖一名,江西省音协获优秀组织奖。

2013“百花迎春”央视春晚由中国文联和中央电视台主办,江西板块节目首次进入国家级春晚演播平台。省音协按照省文联的部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精心筹划组织,高标准、高水平地完成了节目的创作、排练、演出、音乐统筹等具体工作。李谷一、谭晶、戴玉强、傅庚辰、冯巩、幺红等70余位著名艺术家献艺江西板块,将《江西是个好地方》《请茶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家住安源》《映山红》《又是八月桂花开》《莲花红莲花白》《鄱阳湖》《万山红遍》等江西红色经典歌曲和原创获奖歌曲推向了国家级舞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连续多年举办了“金钟奖”江西选拔赛。在“金钟奖”作品评奖中,由音协选送的歌曲《轻轻地走近你》(秦庚云词、邓伟民曲)、《又是八月桂花开》(陈特明词、邓伟民曲),分别获第一、第三届“金钟奖”声乐作品奖。

2004年起,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设立,由省文联和省音协共同主办,每两年举行一次,每届比赛更换内容,是省文联属下、专业覆盖面最广的本省音乐最高奖。

2004年11~12月,首届江西省“映山红奖”音乐比赛在南昌隆重举行,开展的评奖项目为:音乐作品评奖(包括声乐和器乐作品);重奏、小合奏比赛;重唱、小合唱比赛。2007年,第2届江西音乐“映山红”奖比赛在南昌举行,包含了作品创作,重奏、小合奏,重唱、小合唱三大类。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共和国50周年”音乐作品评奖中,协会选送的作品在全国参赛的1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其中,《映山红》(秦庚云词、刘安华曲)、《源远流长》(秦庚云词、邓伟民曲)、《轻轻走近你》(秦庚云词、邓伟民曲)、《希望》(黄新华词、郝士达曲)4首歌曲获本次评奖最高奖。省音协还举办了一系列的音乐创作评奖,如:“全省校园歌曲创作评选”“庆祝建党80周年音乐作品评选”“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独唱歌曲评奖”“江西少儿音乐创作评选”“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歌曲征集”“《心声》歌词、歌曲创作评奖”等。2010年举办“一首好歌”全国征集系列活动。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来稿千余件。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徐沛东、孟卫东、刘青等应邀担任终审评委,共评出10首优秀创作歌曲。这些创作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音乐创作的繁荣,极大地调动广大作者的积极性,壮大了队伍,涌现一批反映时代、紧贴生活的优秀作品,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组织和主创了大型民俗风情组歌《赣鄱谣》,参与“2008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于2008年10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2008年,由我省词曲作家创作的歌曲《半边街的月亮》获得了第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江西流行歌曲入围“首届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总决赛。2009年5月,由中国音协、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在北京隆重举行。省音协精心组织创作的歌曲《女人·母亲》《这山这水》《好日子天天像过年》在全国两万多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荣获提名奖。

组织艺术家开展系列采风活动:积极组织了“江西音乐家采风团赴萍乡采风”“走进婺源采风”“词曲作家赴新余采风”“词曲作家赴赣州采风”等一系列深入基层的创作采风活动。

2010年,“走进红色圣地”著名音乐家采风活动采风团由全国16位顶尖音乐家组成,包括著名词作家陈晓光、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和徐沛东等全国音乐界领军人物。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织全国顶尖音乐家深入革命老区进行采风,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晓光、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小明参加了此次活动。

协会于2000年在安义召开了“全省音乐创作座谈会暨冯斗南作曲技法讲座”。冯斗南在理论上的成就突出。他长期致力于交响乐的研究,反响巨大,硕果累累。他对交响乐的分析、诠释,如今已经完稿的已超过千部(外国的700部,中国的300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在此领域研究的数量之最。

2007年7月,省音协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来赣做了题为“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讲座。2008年5月,省音协邀请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来南昌作了《我的歌—谈当代歌曲创作》音乐创作学术报告。省音协、省教育厅艺教委于2011年4月邀请著名指挥家陈国权来昌举行了为期3天的《合唱指挥技法》培训班。2013年6月,著名音乐文学理论家魏德泮来赣作《歌词作品的艺术标准—真、新、深》的学术报告。

为向国庆50周年献礼,省音协以《心声》增刊的形式,出版了《共和国之歌》一书。该书选编了近70首群众喜闻乐唱、体裁多样的优秀歌曲,有力地配合了在50周年大庆之际我省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

《心声》歌刊连续两年编辑出版了《金色的童年》歌曲专刊,为全省少年儿童提供我省作者最新创作的近50首优秀作品。

协会主办的《心声》歌刊,始终坚持以扶持原创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普及音乐文化的办刊宗旨,艰难创业、不断改革。多年来,共发表歌词、歌曲、理论文章等稿件3000多首(篇),办出了特色,起到了宣传、推广、传播音乐文化、促进艺术交流、培养作者队伍、繁荣音乐创作的作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心声》歌刊歌曲、歌词创作大赛,吸引着众多的有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参与,不断地推出新人新作,帮助他们走向音乐成功之路,对江西音乐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省音协已经拥有一支年轻、专业化水准高的会员队伍,会员人数1064人,我省有全国音协会员共计240人。组织编辑出版《江西创作歌曲选》。这是我省第一本全面检阅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江西创作歌曲的专辑,共收录歌曲112首,并精选74首制成音乐光碟。该书于2011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www.xing528.com)

协会已连续举办了多届“全省音乐论文征集评选”,编辑出版《音乐论文集》《新世纪音乐论文集》(新华出版社出版)两本论文集,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心声》歌刊开设的音乐理论、评论栏目,每期都坚持发表理论评论文章。

我省社会音乐考级蓬勃发展,对推动我省音乐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特别是普及和提高青少年音乐修养,培养音乐新人,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省音协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荣获了2010~2011年度全省文联系统先进集体。

2.江西省歌舞剧院

江西省歌舞剧院创建于1957年11月。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演出队,后编为21兵团文工团、中南军区工程兵文工团。1956年调至北京转为交通部文工团。1957年秋,在时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的关心下调至江西,同年11月11日成立江西省歌舞团。1969年,原江西省农林垦殖文工团合并到省歌舞团。先后担任过团长的有李焕义(1957~1958)、张云升(1958~1968)、朱春生(1968~1970)、刘景才(1970~1972)、成阳英(1972~1979)、贺福(1979~1984)、谢季刚(1984~1989)、赵小元(1989~1992)、刘安华(1994~1997)、秦庚云(1997~2000)、潘之钰(2000~2001)、金麟(2001~2007)、徐向东(2007~)。2000年由省委、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西省歌舞剧院,2012年5月31日转企改制后更名为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歌舞剧院扎根在红土地,活跃在赣江两岸、五湖四海,把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浓郁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之花奉献给了广大观众。

1959年、1961年,该团曾两次为中央重大会议演出,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和赞誉。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之际,受文化部邀请晋京献礼,在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与政府首脑演出。

1980年以来,曾出访过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苏联、南非等非洲六国及日本等国。

1991年10月,受文化部邀请晋京为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演出大型歌舞《赣江情》。同年参加第3届北京合唱节,获演出和指挥大奖。

2002年4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随以曾庆红为团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日演出。2002年8月,合唱团赴北京参加了第6届国际合唱节比赛并获得了成年组银奖。2002年10月,由文化部委派赴白俄罗斯、亚美尼亚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2003年以来,参加的大型演出及接待性演出有:2003年7月为100余名将军在江西召开的第7次国防动员大会作专场演出;2003年9月为120余名省部级干部在江西召开的全国综合治理会议作专场演出;2004年5月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黄菊及国务院十余位部长演出;上海世博会江西活动周开幕式演出及活动周演出、第5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焰火文艺晚会、“紫荆龙情在江西”文艺晚会、江西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艺晚会、第2届世界华商大会文艺晚会、第7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文艺晚会。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歌舞剧院不断进取,打造品牌,勇于开拓演出市场,每年演出200余场,进厂矿、下乡村、走院校,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艺术实践中,江西通过日积月累,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了诸多代表性演员,不少作品先后问鼎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创作演出的文艺作品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50多年来,创作、改编、演出了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作品120多件,其中包括歌曲《请茶歌》《庐山美》《萍河水》《江西革命历史歌曲5首》等,舞剧《红井》《丰收乐》《庐山游》《踏青》《鲤鱼跳龙门》《送鸡蛋》《放风筝》《龙的传人》《开天辟地》等,器乐曲《井冈山太阳红》《送郎当红军》《南词》《春到井冈》等,交响乐《孔雀东南飞》《思念》《方志敏》等,大型歌舞《井冈山颂》《椰林怒火》等,大合唱(或组歌)《八一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家乡组歌》等,大型歌剧《赣江风云》《彼岸》《春风小草》《红土地的精灵》等。有的作品,在江西省和全国文艺评选中,多次获奖并录制成唱片、磁带,部分作品选拔为出访节目。

1990年8月,歌剧《红土地的精灵》在全国歌剧会演中荣获演出奖。

1991年10月,合唱团参加第3届北京合唱节比赛,荣获演出大奖和指挥大奖。2002年8月,合唱团赴北京参加第6届国际合唱节比赛,荣获成年组银奖。

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是江西省唯一的一支双管制交响乐团,其前身是江西省歌舞团管弦乐队。交响乐团拥有一批专业素质较高的演奏家,他们始终保持着乐团高水平的演奏。国内许多音乐大师、歌唱家、演奏家都与交响乐团进行了合作演出及艺术交流。如指挥家黄晓同、姜金一、雷豫,小提琴家盛中国,钢琴家孔祥东,歌唱家刘维维、潘淑珍、彭丽媛、殷秀梅、郭颂,以及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于魅智、耿其昌等,他们都对乐团给予了好评。2014年12月21日,在著名青年指挥家曹澈的带领下,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与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在九江新区体育馆进行“相聚在联盛·2015郎朗九江新年音乐会”,此次演出是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在2012年郎朗南昌音乐会后的第二次合作。乐团在上次音乐会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观众和青年指挥家曹澈与郎朗本人的高度认可。

江西省歌舞剧院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与瓷都景德镇乐器制作师苦心探索,共同合作,成功地制作了一套新型民族乐器—瓷系列乐器:瓷磬、瓷编钟、瓷二胡、瓷笛、瓷箫、瓷瓯等组成瓷乐坊。这套瓷乐器演奏起来清新悦耳,美妙动听,音质纯正优美,音域音量适中,声如磬、音之雅的瓷乐犹如天籁之音,自然、美妙、动听。2007年1月19日,省委、省政府欢迎香港特别行政区江西考察团,江西歌舞剧院瓷乐坊身着古装,以优美的瓷韵,招待曾荫权特首夫妇及代表团全体成员。瓷乐坊演奏了《喜洋洋》《茉莉花》《江西是个好地方》《斑鸠调》《彩云追月》《五哥放羊》《紫竹调》《春江花月夜》《步步高》等优秀民族器乐曲。

3.南昌市歌舞剧团

前身为南昌市文工团,1968年撤销,20世纪70年代初重新组建,改名为南昌市歌舞剧团,团长于少平。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歌剧《洪湖赤卫队》《货郎与小姐》《不准出生的人》。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移植的大型歌剧《红鼻子》,曾由江西省和南昌市广播电台录音,并在外省、市广播电台予以播放。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歌舞剧《八一颂》,由于少平总导演,于少平、余大喜、邹盛淼、梁猗华编舞,李林浩、郝士达、王庸、姚嘉宾、王顺清等作曲,葛华、张燕等作词。除在江西省演出外,并到浙江、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好评。

4.上饶地区歌舞话剧团

上饶市歌舞话剧团成立于1960年8月,原称“赣东北文工团”,建团至今已经50多年。50多年来,剧团因形势发生变化曾数度改名,前后的用名有赣东北文工团、上饶专区文工团、上饶地区歌舞话剧团、上饶市歌舞话剧团。这是上饶解放以后唯一一个与时代同步的融话剧歌舞为一炉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2012年5月底,根据“加快国有文艺剧团改革和发展的决策部署”,上饶市歌舞话剧团顺利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现剧团在职员工90人,其中包括高级职员7人,中级职员35人。创作、演出过大量反映时代风貌、艺术品质精湛的话剧、歌舞、音乐作品,上演的剧目主要有大型歌舞《余江赞》,芭蕾舞《白毛女》,歌剧《洪湖赤卫队》《杨开慧》《小二黑结婚》,器乐曲《余江春光好》等。其中,《余江春光好》等参加了江西省文艺调演,分别获剧本创作、导演、舞美设计奖。《护照的秘密》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山道回旋曲》获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6个一等奖;舞蹈《打草巴》《夜练》《畲家月夜》《雏》等节目获全省艺术精品创作及最高奖项。

5.赣州地区文工团

成立于1964年3月,原名赣南文工团,演出的剧目有歌剧《江姐》《枪之歌》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出《收租院》《槐树庄》等剧。1969年9月,改为赣州地区文工团,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自创的革命历史题材歌剧《长冈红旗》。1971年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并赴省里作首次演出。嗣后,又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草原女儿》《沂蒙颂》等。1973年后,演出歌剧《海岛女民兵》《洪湖赤卫队》《江姐》《刘胡兰》《友谊和爱情的传说》(即《唐人街的传说》)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上演的歌剧、话剧、歌舞等剧目50多台,有的剧目得到地区和省级奖励。剧团除多在本地区、本省演出外,还曾赴广东、福建、湖南等省的邻近地区进行巡回演出。

6.吉安地区歌舞团

成立于1979年7月1日。原以演出音乐舞蹈、歌剧为主,创作剧目小舞蹈《军鞋曲》《嫁伢崽》曾在江西调演中获优秀剧目奖,以后侧重演喜剧、话剧和少量古典戏曲等。

7.抚州地区文工团

剧团于1976年开始筹办,1979年开始试验性演出,主要演出话剧、歌舞、曲艺节目,也上演了一些歌舞,先后在江西省一些县及福建省的建宁、太宁、将乐、沙县、三明市等地巡回演出。上演的主要剧目有歌剧《出租的新娘》《5、6、7》《三换新郎》《夜半歌声》,歌舞《井冈之春》《祝您快乐》等。1979年、1980年两次参加江西省“井冈之春”汇报演出,《卖西瓜》《蛤蟆歌》获表演奖、创作奖。《读书郎》《卖西瓜》《蛤蟆歌》等男、女声独唱由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录音并多次播放。

8.九江地区歌舞团

前身系以武宁采茶戏唱腔为基础的九江专区采茶剧团,成立于1953年10月。1969年8月,易名为九江地区歌舞团。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改编、创作演出舞剧《白毛女》,改编、创作演出《闪闪的红星》,改编演出了歌剧《追鱼》《徐九经升官记》《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等。《追鱼》改编演出后,上海市文联专门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文汇报》也刊文赞誉。在音乐歌舞的创作演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舞蹈《放排》《喜摘丰收棉》《清泉曲》《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参加江西省歌舞会演均获奖;声乐作品《祖国进行曲》参加1980年江西省“井冈之春”音乐会获奖;《庐山迎宾曲》《青年之歌》参加江西省征歌评选双获一等奖。

9.景德镇市歌舞团

成立于1958年,1960年,赴广东、湖南、湖北、安徽等四省巡回演出,获得好评。后接江西省文化局调令,选调多数成员充实省歌舞团力量,少数演员分配到市采茶剧团。至此,歌舞团的建制撤销。1968年,景德镇市各文艺专业团体合并,成立景德镇市文艺工作团,1978年元旦正式恢复歌舞团。1979年参加“井冈之春”调演,获得较好成绩,创作演出的舞蹈《彩绘舞》《朵朵瓷花寄深情》《玉瓷新花》等和器乐曲《蚂蚁歌》获创作奖。1982年9月,与市话剧团合并为景德镇市歌舞话剧团。

10.新余市实验歌剧团

前身是新余县采茶剧团(1983年7月),是一支年轻的艺术表演队伍。曾试验演出了《恩仇恋》和《弹吉他的姑娘》等两台歌剧,创作了《巷尾有片开阔地》和《天上有颗冥王星》两台歌剧,并参加了江西省第一届、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在玉茗花戏剧节上,《巷尾有片开阔地》荣获剧本、音乐设计、演员三等奖,《天上有颗冥王星》荣获导演一等奖,演出、剧本、演员、布置设计二等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