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现当代音乐创作评比活动成果

江西现当代音乐创作评比活动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949~1966年的歌曲创作及其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是江西歌曲创作的黄金时期之一,群众歌曲、抒情歌曲、合唱歌曲、少儿歌曲的创作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的音乐事业发展依然将歌曲创作列为首位而加以大力提倡。政府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歌曲创作。

江西现当代音乐创作评比活动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大民众迎来了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全社会为音乐家提供了充沛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众多的音乐家一致迸发出“为新中国放声歌唱”的高涨热情,群众音乐文化生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江西的文化建设也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江西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从省城到地(市)、县三级行政机构,均成立了专业文工团队和相关文化机构。在音乐文化事业上,文艺工作者们继承和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以反映本地区人们的生活为主,以为本区域服务为主的创作目标。在这样的文艺政策推动下,全省涌现出一批文艺工作者,形成了庞大的创作和表演阵容。他们共同谱写了新中国成立后江西歌曲园地的新景象,成为江西音乐文化独特的风景

1.1949~1966年的歌曲创作及其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是江西歌曲创作的黄金时期之一,群众歌曲、抒情歌曲、合唱歌曲、少儿歌曲的创作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当时正确的文艺政策、民主的文艺空气,为歌曲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而群众歌曲又是最能表达千百万群众对新时代和新生活的感受的音乐形式。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的音乐事业发展依然将歌曲创作列为首位而加以大力提倡。这类作品大多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以祖国、人民、领袖为题材,并以豪迈雄壮、朝气勃勃、斗争昂扬的情绪抒发,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总的讲,这类创作的数量惊人,质量不平衡。

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全省的音乐工作者们勤奋创作,创作了众多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歌曲。政府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歌曲创作。这一时期的歌曲,从总的方面来说,与人民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以乐观自信、昂扬豪迈为基本格调,以明快的音调、鲜明的形象,集中概括了我省人民群众高昂的革命斗志和新的精神面貌,及时地反映了现实斗争生活,具有较强烈的战斗性和鼓动性,比较真实地抒发了广大人民的乐观主义情绪和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在活跃和丰富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人民以有益的影响。

这时期的歌曲作品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反映人民获得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这一类作品多以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领袖和新社会新风尚为主要内容创作,采用歌颂、欢呼的音调,往往伴随着自豪、宽阔、雄壮的气势,如:《歌唱江西》(江西军区文工团具体创作)、《总路线光芒万丈》(傅梅影词天浪曲)、《歌唱总路线》(江西省文联街头诗画刊,熊志成曲)、《东方的巨龙》(梁上泉词,温敬曲)、《社会主义青年志气高》(冯仕康词,郝仕达曲)、《插红旗,放百花》(邵荃麟词,东峰曲)、《颂人民公社》(新傑词,民安曲)、《中苏友谊深又长》(王老九词、胡中曲)、《朵朵葵花向太阳》、《歌唱共产党》、《毛主席派来医疗队》、《毛主席登上庐山顶》、《山长水远隔不开》等。

(2)以表达江西的社会风俗为题材,反映江西各族人们的生活画卷。创作手法上,多以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音乐结构获得拓展,但旋律运动中充满了民族的音响特征,表现出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取向,以情感抒发、亲切动人而见长;采用劳动的音调,带着整齐的节奏,表现青春的活力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如:《上工》(郑成义词,彭一叶曲)、《一把菜子播下田》(井冈山报词,艾南曲)、《矿山小唱》(曾正谦词曲)、《伐木歌》(江西民歌,李镇生编词编曲)、《垦荒队之歌》(宝芝、南豪词,南豪曲)、《全民跃进炼钢铁》(胡永吉词曲)、《锻工的歌》(烈火词,万平生曲)、《祖国装上钢铁的翅膀》(徐尔稼词,何天明曲)、《丰收年成光景好》(殷刚词,吴维华曲)、《一季收了十年禾》(文莽彦词,刘天浪曲)、《生产发展生活好》(山樵词,艾南曲)、《积肥治水小唱》(文莽彦词,殷刚、成毅曲)等。

(3)战斗性的歌曲,表现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生产斗争任务。代表作品有:《地主地主赛过老虎》(熊宗豪词,刘天浪曲)、《除四害歌》(文莽炎词,殷刚曲)、《要把那麻雀消灭光》(彭国胜、夏梦白词,杨鑫铭曲)、《到乡村去》(郭煌词,何天明曲)、《年青的士兵们》(刘徽词,郭定安曲)、《民兵之歌》(杨林词,舟波曲)、《民兵小唱》(俞绍熹词,王宝全曲)等。

(4)收集和整理民间曲调,将丰富的民歌从田间地头带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表现出作曲家们对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为江西民间音乐的推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品有:《歌唱选举法》(吉安民歌,洛阳桥改编,颂刚、浩波夫曲)、《山更青来谷更黄》(安远民歌“马灯调”改编,郭龙桂词,黄国强、肖大校编曲)、《山区是个好地方》(冯仕康词,一民曲)、《张大嫂勤俭持家》(周绪鑫词,杨鑫铭曲)、《新嫁妆》(韩乐群词,古草、大校曲)、《我家住在南山下》(畲族山歌,成毅编曲)、《山前山后绿油油》(万松亭词,曾正谦曲)、《山沟里盛开红牡丹》(程愷词,林谋泱曲)、《人民公社是枝花》(汤铭词,钱河娟、童富川曲)、《人民公社好》(赣南民歌,周书文词,陈品中编曲)、《看亲家》(章明词,士达曲)、《什么花》(江西民歌,秦道烈作词编曲)、《山下稻田一片黄》(赣南民歌,李镇生词,何天明配和声)、《一对土筐一支歌》(民谣,艾南编曲)、《当上养猪能手再嫁他》(石城民歌,解策励编词编曲)、《春天来了》(江西民歌,大行编词编曲)等。

(5)“表演唱”这种歌曲体裁获得较大发展,创作了《团长来到了我们的阵地》(丁素词,大行曲)、《俺姐姐真不差》(庐哲之词,王善兰曲)、《对歌夸公社》(文莽彦词,熊志成编曲)、《江西评话》(江西省歌舞团男声组集体编词,解策励编曲)等作品。这些歌曲具有极简单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演唱时载歌载舞,有唱有说,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因而深受群众欢迎,给歌曲表演舞台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6)比较群众化的抒情性独唱歌曲创作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些作品大多从个人的角度去抒发对时代、对生活的多种感受,从生活的各个侧面去选取题材内容进行构思。这些作品既可以提供给广大群众的自娱演唱,也可以作为专门的演唱作品、提供听众欣赏。其音乐风格与我省传统民间音乐有较为密切联系。主要代表作有:《请茶歌》(文莽彦词,解策励曲)、《共产党一来刮春风》(金兰英词,熊志成曲)、《眼看红军出征北上》(石汉词,黄国强、左彝民曲)、《王老汉去开选举会》(陶澹词,浩波夫、颂刚曲)、《爱你是英雄》(梁志翼词,刘天浪曲)、《牧歌》(守正、伯和词,大行曲)、《一道喜讯传下来》(醒民词,章平曲)、《幺姑娘逛新城》(竟波词,大行、士达曲)、《烧炭谣》(肖齐宣词曲)、《井冈山呀好地方》(王安词曲)、《叙别》(南昌采茶戏“志愿军的未婚妻”曲调)、《赣江水,长又长》(刘学洪词,艾南曲)、《牧童小唱》(鹿华词,邓柏森曲)、《红花满山开》(永修民歌,叶果词,李正生编曲)、《她是我心上一朵花》(王冠群词,王善兰曲)、《摘茶子》(廖海泉词,齐宣、一叶曲)、《请到我们的公社来》(周俊群词,郭骏畴曲)、《丰收感谢共产党》(白丁词,艾南曲)、《江西是个好地方》、《扁担歌》等。

作曲家们以巨大的创作热情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和富有教育意义的精神食粮。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现实的、提供中小学生集体咏唱的少儿歌曲也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些歌曲针对少年儿童生理、心理上的特殊要求,一般以进行曲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齐唱(或独唱)领唱加简单合唱的作品数量较多。代表性的作品有:《种瓜》(刘饶民词,刘天浪曲)、《花衣裳》(田青词,段非曲)、《纸灯笼》(文莽彦词,古草曲)、《骑竹马》(黄庆章词,吴维华曲)、《荡秋千》(朱绛词,以燕曲)、《鹅大哥》(江西童谣,士达编词作曲)、《小花裙》(李艺林词,王健曲)、《小篱笆》(金波词,王健曲)、《儿童四季歌》(管平词,解策励曲)、《我是个小画家》(聂金珊词,萧齐宣曲)、《小河水》(潘振声词,王健曲)、《歌唱吧,快乐的小伙伴》(张锡番、林抒词,林抒、四蓝曲)、《少年之歌》(黎阳词,冶平曲)、《我是一个小司机》(赵一衡词,何天明曲)等。

合唱群众歌曲体裁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这些作品在音调上比较接近于群众歌曲和民歌,但是它们的乐曲结构和合唱手法较一般的群众歌曲要复杂多样些,不少是以我国民间音调为基础(或为素材),以反映人民生活风俗为主要内容的合唱曲或合唱改编曲,深得广大听众的喜爱。如:《万岁,祖国》(魏风词,刘仁垣曲)、《一定要解放台湾》(舟波词曲)、《一人唱歌万人合》(杨仲华词,大行曲)、《我们青年志气高》(姚奔词,任南曲,车戴良、罗能和声)、《红旗飘》(季松岭词,东峰曲)、《丰收年景谁不乐》(曾宪屏词,王庸曲)、《我为情歌做双鞋》(煤华词,大行曲)、《打草鞋》(萧齐宣词曲)、《在番茄地里》(吕云松词,田颂刚曲)、《过新年,耍龙灯》(萧齐宣词曲)、《红军最刚强》(红军歌曲,烈夫改词编曲)、《奇怪的姑娘》(混声四部合唱,陈德民、胡重健词,韦平、吴维华曲)、《三位少女》(安娥词,颂刚曲)、《为啥山歌唱得欢》(吴自发词曲)、《在列车上》(黄文桐词,方成甫曲)、《幸福塘》(百灵、刘正新词,成毅曲)、《台湾,我的蓝色的海岛啊》(合唱组曲,江柳词,张翼曲)、《快乐的卖粮队》(里飞作词,里栋编曲)、《打只山歌过横排》(女声三部合唱,马筱良词,张翼曲)、《山歌联唱》(宗俭、丁希词,解策励曲)等。

但当时的歌曲创作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如:歌曲的题材还不够多样,表现有时显得简单;体裁上亦不够丰富;创作片面强调“应该为各个时期的具体政治任务服务”,片面强调歌曲的“武器作用”,而对歌曲的其他功能不够重视等等。

全国解放后,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创作评奖活动。1951年1月进行的抗美援朝歌曲创作评奖的获奖作品有:一等奖《保边疆》(刘天浪作曲)、《纸灯笼》(文莽彦词,龙书郓曲);在土改歌曲创作方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李林浩、张其宣曲)获1953年全省歌曲创作甲等奖,《王老汉去开选举会》(田颂刚、李林浩曲)获1954年全省歌曲创作比赛甲等奖。

195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江西省文艺创作会议在南昌市举行,在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江西省省长邵式平作了报告。

由于“大跃进”等错误和其他原因,我国国民经济从1959年开始发生了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文艺政策也做了调整和改进。1962年公布了“文艺八条”,1963年开始的关于音乐“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问题的讨论,对这一时期歌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国文艺界、音乐界的形势迅速有了好转。在新的形势下,歌曲创作也有了新的发展。经历了挫折,创作显得更为成熟。

1960年9月,江西省总工会与省群艺馆联合组织江西省职工文艺代表团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团长朱昕,艺术指导欧阳亚、盛凤麟。贺大行、盛凤麟、华箴创作的《凌文明大合唱》、舞蹈彩绘姑娘》等节目参加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公演。

1961年11月,为纪念聂耳逝世28周年、冼星海逝世15周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全国群众歌曲创作比赛,向全省征集作品1000余首,经过评选,20首作品送中国音协参赛。刘仁垣的《新娘子刚进庄》荣获三等奖,为毛主席诗词谱写的歌曲《六盘山》获得好评。

1963年11月,我省举办了首届江西音乐周。这是我省解放后专业与业余音乐工作者第一次盛大的集会,各地市均派演出队参加。节目有大型群众歌咏大会、综合性音乐会、少年儿童音乐会、民歌、戏曲音乐、独唱、独奏等7个专场。演出大型作品有《井冈山大合唱》(文莽彦、郭蔚救作词,刘天浪、贺大行、吴小燕、袁承义等作曲)、《八一大合唱》(石凌鹤作词、解策励作曲)、《家乡组曲》(刘天浪作曲)等。此外还有一百余首中、小型音乐作品。

1963年,田颂刚读了《雷锋日记》以后,为《南来的燕子》谱曲。这首歌经过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以后,被选送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每周一歌播出,反响非常好。

1964年全国总工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全国26城市职工创作评奖,江西女声小组唱《小王送信》(方君明、吴震光曲)、《跟上来》(梅知坚词曲)、《仿南昌清音》(熊志成曲)获优秀创作奖。

1964年5月,我省参加华东第5届上海音乐之春音乐会,演出了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好作品。如《请茶歌》(文莽彦词、解策励曲)、《将军回乡》(田颂刚曲)、《余江人唱幸福歌》(贺大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等,颇受观众好评。

1965年,由江西省文化局、江西省音协联合举办了全省群众歌曲创作比赛。参加比赛活动的有1549人,参赛歌曲2011首、歌词1919首,获奖歌曲49首,并编印成《全省群众歌曲评选作品选》,铅印分发全省及分会会员。

这一时期的词曲作家们十分熟悉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更多的是将自己置身于江西的地域、社会环境中,感受其民风、民俗,创作表现出充分吸收江西各民族传统的音乐养料。旋律流畅清新,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而创作技法较之先前而言,运用了更加严密和值得考究的创作技巧,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手法,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表达出江西丰富的人文环境,成为那个时期了解江西、认识江西的重要途径。如《江西是个好地方》几乎成为具有江西标志的创作歌曲。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在江西新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歌曲作品既是对民主革命时期歌曲创作的继承,更是对未来江西歌曲创作的走向指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向。作品中像《请茶歌》等很多歌曲,随着时代的变迁,历经种种考验,仍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成为人们心中经久不衰的佳作,成为那个时期人们审美表达物化的载体

《请茶歌》作于1959年,歌词出自诗人手笔,情真意切,清新隽永。音乐采用了“宜春评话”的旋律素材,既抒情优美又有着亲切的叙述风,一推出即受到江西百姓的喜爱。首唱者为该团女高音歌唱家舒效慎。我省女高音歌唱家马存岚、葛军的演唱也深受欢迎。后来在上世纪70年代,《请茶歌》又被舞台艺术影片《百花争艳》相中,由当时因主唱舞剧《白毛衣》插曲而名声大噪的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进而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此曲获新中国成立40周年广播金曲奖。

《井冈山上太阳红》是1965年我省吉安地区文艺工作者推出的一台大型歌舞《井冈山颂》中的一首女声独唱。它由艾南作曲、山樵作词,其最初歌名为《井冈山上一盏明灯》,后改为《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歌由江西省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万秋萍演唱。因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井冈山民歌风而受到江西老百姓的喜爱,1972年被收入《战地新歌》第一集中。歌曲一经出版播放,便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

《井冈山下种南瓜》是吴颂今作曲、孙海浪作词的儿童歌曲,被选入1974年出版的《战地新歌》第3辑。从当年北京的首都国庆游园会起,这首歌被各地的孩子们编成歌舞到处表演。30多年来,由井冈山茨坪小学表演的儿童歌舞《井冈山下种南瓜》一直是接待重要宾客的保留节目。

《十送红军》是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空政文工团为排演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到全国各地采风,在井冈山收集到垦殖场演出队王庸改编的《送同志哥上北京》,后来据此曲填词改编成《十送红军》,成为在全国流传最广的江西革命民歌之一。音乐来自吉安采茶戏《长歌》的曲调,多段体的旋律,层层递进。歌词从一送到十送,一唱三叹,感情浓厚又不断升华,一段段推向高潮。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歌舞表演—“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与全国观众见面后,《十送红军》那连唱带演的、情景交融的表演形式,极易产生舞台效果,令其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各地学校、工厂都纷纷表演。200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军导演翟俊杰执导的电视剧《长征》再次选用《十送红军》为主题音乐,宋祖英的深情演唱令它又一次打动了全国观众。

《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首可以称为是江西“省歌”的歌曲,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大批南下干部来到江西,正逢炎夏,酷暑难当,令许多人水土不服,工作受到影响。时任江西军区文工团团长的老艺术家矢明,便根据在部队驻地采集到的一首进贤民歌小调《瓜子仁》,填词改编成了《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首歌主题鲜明,从方方面面赞美了江西这块红土地,令大家在欢快的歌声中了解江西,热爱江西,立志扎根江西,建设江西。1951年,江西军区文工团参加中南军区文艺会演,活泼的表演唱赢得热烈掌声,歌曲很快便在全省老百姓当中流传开来,一度还成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台标音乐。此歌后来经过我省音乐家刘天浪、盛凤麟、左一民、田信国等人改编,有多个不同版本。在1963年首届“江西音乐周”上,我省著名歌唱家陈洪濂演唱了老音乐家刘天浪改编的女高音独唱曲,深受好评。

《八一起义小唱》作为唯一一首表现南昌八一起义英雄事迹的歌曲,享有重要地位与很高知名度。歌曲原是一首南昌民间传统小调,在南昌八一起义的第二天,南昌的老百姓们自己编上新词,在街头巷尾传唱了开来。它以生动形象的口语化歌词,老表熟悉亲切的民间曲调,记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历史事件。全国解放后,在上世纪50年代初,南下江西的老音乐家孙效祖将其加工整理,编成了合唱曲。如今,这首歌曲的曲谱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被放在显要位置展出,讲解员说起当年的情景,也会情不自禁地为观众唱起这首歌。

《送郎当红军》是一首真正原生态的江西民歌,未经后人加工改编,基本保持了苏区年代的原来风貌。但是,相同的歌名,在老苏区赣南、吉安各地却流传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歌词基本大同小异,曲调则各有不同。流传最广的是上世纪60年代由北京空政文工团选入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两个不同版本再加上《当兵就要当红军》组成的小联唱。《送郎当红军》这首歌感情真挚,旋律优美。1962年,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唱表演唱》拍成舞台艺术片电影在全国上映后,《送郎当红军》走出了江西,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一时期活跃在江西音坛的主要音乐家有:刘天浪、孙效祖、解策励、田颂刚、熊志成、张翼、朱艾南、贺大行、彭一叶、左一民、任祖干、黄国强、李志诚、龙书庸、程南豪、周波、张祖迪、吴小燕、李正生、郝士达、李林浩、唐山樵、徐宗俭、叶果等。他们为这一时期江西音乐创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为以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江西是革命老根据地,当年革命前辈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哺育了江西一代代音乐家的迅速成长。当年在炮火硝烟中诞生的红色歌谣,激励着江西一代代音乐家沿着党所指引的文艺方向坚定地前行。他们徒步跋涉在井冈山、瑞金、兴国等老苏区的山道、田埂上,投宿在深山老表的家中,寻觅当年革命前辈为创建共和国而英勇奋战、无私献身的光辉业绩。在他们心中都有着一股永远难以割舍的红土地情结。正是在革命传统精神的激励下,用音乐艺术来反映革命斗争历史成为江西音乐家们的自觉的光荣职责,江西的音乐家们几乎都在为反映革命传统题材的创作上奉献出了自己的才智。像《请茶歌》《红军最刚强》《两条半枪闹革命》《井冈山上太阳红》《将军回乡来》《红军哥哥回来了》《八一起义小唱》等歌曲,以及《井冈山大合唱》《八一大合唱》,大型歌舞《井冈山颂》等,这些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洋溢着火一般的激情,凝聚着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无限崇敬,表现了人民群众为实现崇高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在音乐创作上,也大都较成功地吸取了江西民间音乐素材。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而且有着鲜明的江西地方色彩,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作品进一步帮助群众认识了革命前辈艰苦创业、英勇奋斗的历史,对青年一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1966~1976年的歌曲创作

这十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十年,使中国音乐事业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但许多音乐工作者在逆境中勇于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生活,坚持创作,仍然产生了一些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

“文革”时期的语录歌热闹地盛行了近3年,江青的两次讲话不仅使语录歌的狂潮戛然而止,并且将一切创作歌曲全部压制下去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全国只许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3首中国歌曲和《国际歌》。

1971年,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后,批评了“喊、快、尖”的唱法,批评了标语口号式的作品,鼓励发展新的歌曲和歌舞音乐,此后产生了一些新的作品。1972年出版了歌曲集《战地新歌》第1集,以后一年一集,共出到5集。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全国歌曲创作掀起了一阵“标题歌、语录歌、赞颂歌”的写作风潮,作曲家只能以创作歌颂毛主席、宣传毛主席语录的作品为主题,成为那一时期的“流行”风尚,其创作手法和内容多以宣传式的标题口号为叙事方式、以颂扬毛主席个人崇拜为主题,表现出更多的狂热,作品的音乐语境不敢有个性的表达。在那种整体的时代背景下,江西的音乐活动和全国一样,为了政治的需要,又一次掀起了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各种专业、业余的文艺小分队到工厂、下农村,演出层出不穷。为了突出政治主题、服务现实生活,当时的音乐创作只能立足“革命的现实主义”艺术取向。尽管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江西音乐家中依旧有很多音乐人坚持民族化歌曲创作的尝试,努力在政治的需求与艺术的规律之间找到契合点,获得了某些的突破。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

入选《战地新歌》第1集的歌曲:《井冈山上太阳红》、《为咱亲人补军装》(秦道烈词,贺大行曲);入选《战地新歌》第2集的歌曲:《拖拉机手之歌》(鄱阳县歌曲创作学习班词曲)、《喂鸡》(王志安词,王健曲);收入《战地新歌》第3集的歌曲:《苏区干部好作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秋收起义歌》、《三湾来了毛委员》、《八月桂花遍地开》、《赤脚医生心向党》(王世兰词,熊志成曲)、《我们是革命的新一代》(甘柳林词、董为杰曲)、《井冈山下种南瓜》(孙海浪词,吴颂今曲);入选《战地新歌》第4集的歌曲:《井冈红旗代代传》(向义、世兰词,向义、德成曲)、《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宜春地区歌曲创作学习班词曲);入选《战地新歌》第5集的歌曲:《高举反帝反霸大旗前进》(朱良俊词,郏国庆曲)、女声独唱《红井水》(李承道曲,温何根词)。

优秀的舞蹈音乐有《送鸡蛋》《火种》《军鞋曲》《植棉姑娘》和二胡协奏曲《余江春光好》,小提琴齐奏曲《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1972年9月18日至10月15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文化组在南昌市举办江西省音乐舞蹈调演大会。省歌舞团等10个单位演出,1400余人参加,演出74场,173个节目。

1974年,在全国第3届《战地新歌》征集活动中,江西有近10首歌曲入选,被称为是江西歌曲的一次集体亮相和重磅出击。其中,男声小合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在那时脱颖而出。歌曲来自于一首苏区红色歌谣,由颂刚、春森、向义编曲,山樵、永立编词。《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曲调欢快、幽默、风趣,贴近生活的同时又洋溢着红军革命斗争中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当时革命歌曲中流行的“高、硬、快、响”风格截然不同。新鲜独特的曲风,令其在百多首《战地新歌》中格外受到全国听众的喜爱。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一首典型的兴国山歌风歌曲,由江西著名作曲家贺大行编曲,陈良运、熊永立编词,在全国第3届《战地新歌》征集活动中,被改名为《苏区干部好作风》入选。江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罗德成与马孟丹的男女声对唱声情并茂,乡土味十足。几十年来,《苏区干部好作风》一直广为传唱,歌词里苏区干部廉洁奉公的模范形象,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因而被老百姓歌颂。

《八月桂花遍地开》具有浓郁的老苏区革命民歌色彩,不仅广泛流传在江西中央苏区,在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也十分流行,表现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欢庆胜利、欢欣鼓舞的美好心情。歌曲是由当年的苏区军民采用广为流传的汉族民间小调曲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原曲也叫《小小鲤鱼粉红腮》。新中国成立后,作曲家李焕之曾将这首歌改编成合唱曲。1965年,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会师井冈山”一场中,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一时间红遍全国。1974年,又作为江西5首革命历史民歌入选《战地新歌》第3集,在全国更为流传,成为中国革命民歌的经典曲目。

江西的音乐家们对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是他们进行创作的巨大精神宝藏。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江西音乐界遭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江西的音乐家们坚持以革命历史斗争为题材,积极地反映江西的光荣革命传统,热情地讴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在这段时期,江西音乐家们创作出了一批较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大合唱《井冈山组歌》《三湾组歌》,齐唱《井冈红旗代代传》,独唱《新歌唱遍井冈山》《红井水》《毛委员写书到天明》,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泛传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八一大合唱》由王乔林作词,郝士达、李林浩、熊志成作曲,由南昌市歌舞剧团首演。整部作品共10首歌,为隆重纪念“八一”南昌起义暨建军80周年,歌颂军魂,弘扬“八一”精神,打造英雄城品牌,展示英雄城精神风貌而创作。21世纪初,又进行过大的修改,序歌请姜春阳、朱正本重新谱曲,尾声由孙效祖、解策励重新谱曲,8个乐章由我省知名音乐家王付正、郝士达、帅刚强、林浩、熊志成创作完成。“颂旗”由郝士达重新谱曲。《八一组歌》由“第一枪”“北伐”“突变”“觉醒”“进兵”“起义”“欢呼”“会师”“颂旗”“仰望”10个乐章组成,表现手法有独唱、重唱、合唱等。整个组歌在创作规模上与著名的《长征组歌》相当,再现史诗般波澜壮阔的英雄主义画卷。修改后,由省、市老干部合唱团演唱录成CD在全国出版发行。《八一组歌》还在中央电台的《直播中国》节目中播出。我省国防教育中心也对《八一组歌》进行推广,进行全省巡回演唱。该作品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1975年,马存岚、罗德成、葛军、涂传跃参加全国调演。领队张涛、陈阳英,演唱歌曲有《请茶歌》(文莽彦词,解策励曲)、笛子独奏曲《共产党毛主席恩比天高》(涂传耀曲)、《当年老李回乡来》(山櫵、宗俭词,大行、德成曲)、《党的恩情唱不完》(武宁山歌,玲如、甘霖记录填词)、《井冈山上迎客来》(罗德成曲)等作品被列为75年国庆游园的优秀节目。

3.1977年以后的歌曲创作及其活动

漫漫长夜终将过去。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西的音乐创作又获得蓬勃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老中青三代音乐家们,以他们迸发的激情迎接文艺春天的到来,新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听众的面前。而当时省、地、市纷纷举办的“井冈之春”音乐会、新歌演唱会、民歌演唱会、优秀歌曲评选会等音乐活动更是蔚为壮观,为江西音乐创作的发展推波助澜,为江西音乐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粉碎“四人帮”后,音乐家们及时创作了一批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登上舞台,走向街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党的历史性胜利。粉碎“四人帮”后的头一两年,虽然套在人们身上的枷锁被砸碎了,但精神枷锁并没有真正解除。这一阶段歌曲创作仍沿袭着“颂歌神曲”的旧路子来表达内心的欣喜。

1977年前后,出现了一批真挚动人的歌颂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主题的歌曲,唱出了人民心中积压多年的强烈情感。

1978年9月,在武昌召开了全国声乐创作的座谈会。同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清理“左倾”指导思想,使文艺创作思想获得解放,歌曲创作出现蜕旧变新的时期,迎来新时期歌曲创作的高潮。

作曲家们的歌曲创作仍然坚持面向生活、反映生活。歌曲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追求鲜明的民族风格的优良传统,努力探索新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歌曲的题材有了明显的扩展,在主题的深刻性、风格的多样性、感情抒发方式的新颖性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歌曲创作走向了多样化,以适应迅速变化着的不同艺术消费群体的审美心理,满足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一直没有受到充分重视的艺术歌曲,到80年代也重新得到人们的注意,全国举办了几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1985年,中国音协等单位举办全国艺术歌曲评奖,《这就是我的祖国》(陈述刘曲)获三等奖,《我唱一支春天的歌》(陈述刘曲)获纪念奖。

新时期十余年来歌曲发展的一个最受冲击性的现象,是通俗歌曲的大繁荣。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进入全面社会改革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人们对音乐生活多层次的需求,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各类歌曲创作在通俗歌曲大潮的汹涌冲击之下,都有向通俗歌曲靠拢的倾向。

由于社会生活的改变,作品题材的不断扩大,新的题材和新的音乐形象必然促使曲作者不断寻求新的表现手段,以适应新的要求。作曲家们在歌曲价值观的转换、歌曲的内容与艺术上的追求有了新特点:努力探索歌曲的新的音调、新的节奏、新的结构形式,探寻歌曲创作新的艺术规律,力求表现更丰富、广阔的生活面,加强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力争以美的艺术形象去感人。

在歌曲写作技法的探索上,作曲家们在有意加强节奏的表现作用,非常重视节奏的表现力,不仅轻快的作品很注意节奏性,中速和稍慢的作品在主题发展中也非常注意采用某种有鲜明个性的节奏型;突破结构的方整性,强调不对称性、对比性,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应用民间音乐素材,以更多的方面来获取歌曲创作的营养源;在旋律的写作上,旋律的形态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调式调性的游移、变化音的应用等,创造出综合性的新音调,探索应用歌曲创作的新的表现技法,以适应人们新的音乐审美趣味。

这时期通俗歌曲的创作也很活跃,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有些接近艺术歌曲,有些接近抒情歌曲,有些接近民歌风格。作曲家们在努力探索着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等其他体裁相交融、相结合的路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的青年歌手和乐手,在通俗歌曲的演唱和创作上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省相继举办了“井冈之春”等许多音乐活动,沉默太久的作曲家终于得以在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进行艺术的表现,创作理念发生了不同层面的改变:一是更加追求歌曲的艺术性和区域特色;二是由“颂歌时代”走向“多元表现时代”;三是更加注重歌曲自身的艺术价值,力图更多地挖掘和展现音乐本身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四是歌曲自身具有浓厚的唯美色彩,且力图以现代的创作理念和作曲技法体现作品的时代精神,从而开创了江西歌曲创作的新纪元;五是“本土化”创作理念的延伸—不拘一格的创作观。

从创作队伍的构成上来看,那些一直在为歌唱江西进行歌曲创作的先辈,无论社会如何变更,他们一直坚守在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上,创作出具有时代烙印的歌曲。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的情感变得更深沉,为江西歌曲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文化的源泉。中、青年一代构成了代代传承的香火,他们有幸成为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接受了系统的音乐科班训练,亲身历证了时代的巨大变迁,领悟艺术的方式更独特,表现出独特的感悟力而成为一个新的创作群体。在他们的歌曲作品中,在创新的继承性和发展的传统性上,旋律结构逐渐实现了“去民歌化”的超越,追寻一种融民族音乐精华、时代精神和自我艺术个性为一体的音乐语言,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新颖的创作手法,升华到新的艺术表现空间,歌曲结构得以拓展,结构的叙述方式通过节奏支柱、音列重构、调式扩张后加以解构重置等衍变出新的旋法,加上多变的和声和绚丽的伴奏音色,丰富了作品的色彩呈现,强化了音乐形式的地域性与时代感,增强了作品的延伸性和扩张力。

一批高校音乐学科走出的学生们立足自己的岗位和对生活的感受,创作出不计其数的歌曲作品。它们在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时点,都产生了文化的引领作用,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的画面。特别是随着文艺体制的调整、文化重心的转移,江西音乐创作队伍出现了艺术专业团体作曲家群体转向以高校教师为中心的过渡趋势。

197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了全省群众歌曲创作评奖活动。《春天笑了》(汪体民词,小戈曲)、《登梅关》(秦庚云词,田颂刚、林向义曲)、《献给祖国的歌》(李祥昆、陈建宏词,熊志成曲)获一等奖;《扎下万年幸福根》等15首歌曲获二等奖;《八一纪念塔颂歌》等27首歌曲获三等奖。

1979年6月8~22日,由江西省文化局举办的江西省首届《井冈之春》音乐会在南昌举行,这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江西音乐舞蹈工作者的一次盛会。省委书记马继孔观看了演出并在开幕式上讲话,要求全体文艺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继续解放思想,加强团结,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文艺要有更大的作为。井冈山、赣州、上饶、抚州地区,景德镇、南昌市代表团和江西省歌舞团、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江西省文艺学校等共9个演出代表团,共800余人分3轮演出,演唱、演奏了具有强烈时代精神、浓郁民间色彩的歌曲、器乐曲、舞蹈、曲艺、小舞剧和灯彩等118个节目,演出了36场,评出优秀节目奖4个、音乐创作奖23首、器乐曲创作奖7首、歌唱演员奖16名、器乐演奏员奖6名和音乐指挥奖3名。观众达4万人次。

1979年6月,江西省首届“井冈之春”音乐会获奖作品:《噢,快睡觉吧我的毛毛》(黄河九词曲)、《手捧红豆更相思》(晓慧词曲)、《牛歌》(徐宗俭词,解策励曲)、《皎洁的月儿多么明亮》(巢春元词,张翼曲)、《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词,士达曲)、《我们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蒋泽先词,唐平曲)、《一心跟党搞四化》(龙燕怡词,承道曲)、《春天长留畲家寨》(陈特明词,陈晓慧曲)、《祖国的春天》(石祥词,陈述刘曲)、《春燕》(杨宝堔词,熊志成、刘雁曲)、《晨风在飞跑》(木青词,王庸曲)、《歌唱四个现代化》(朱志良词,江和汉曲、《人民教师无尚荣光》(黄平汉词,晓风曲)、《樱花》(金波词,天浪曲)、《不要吵啊,知了》(陈特明词,汪熙明曲)、《插秧歌》(达富词,和汉曲)、《约会》(兆鸿词,泉荣曲)、《斑鸿调》(赣南民歌,王昌逵编曲)、《悔不该生这一伙小冤家》(刘安全词,夏志中曲)、《彩霞满天歌满江》(徐宗俭词,解策励曲)、《每当我走过八一起义楼》(徐宗俭词,贺大行曲)、《抚州佬唱抚州好》(吴启达、苏辑黎词,吴启达曲)、《小华偏偏爱大华》(抚州采茶戏,胡长华词,饶兴华曲)、《斑鸠声声叫》(蒋泽先词,唐平曲)、《祖国的宝岛,我心上的明珠》(陈特明词,雷志刚、孙孝祖曲)、《大江歌罢调头东》(周恩来词,徐希茅曲)、《歌儿满江鱼满舱》(王世兰词,士达曲)《朱德同志的竹扁担》(郑南词,颂刚、林浩曲)、《欢迎啊,朋友》(达富词,正明曲)、《方志敏永在花丛中》(陈特明词,黎辉光曲)、《田螺歌》(莲花民歌,春木、郭生记录整理)、《喜鹊双双枝头闹》(周奔词,艾南曲)、《余江春天哪里来》(艾剑、艾璇词,晓慧曲)、《朱德同志巧安排》(葛华词,正庸曲)、《自卫反击战打得好》(叶果词,刘安华曲)、《哥妹赞春》(苏辑黎等词,吴启达曲)。(www.xing528.com)

1979年,共青团南昌市委、南昌市教育局、南昌市广播站、南昌市音协向中央推荐了20首歌曲、器乐曲的音响,童声合唱《井冈红缨闪闪亮》(孙海浪词,余贞一曲)、《小花猫》(得雨词,郭赣生曲)、《时间》(初中英语教材二册词,林勤恒曲)和钢琴独奏曲《井冈山下种南瓜》(颂今曲,钱文瑛改编)等4首作品获团中央、教育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全国各大城市少年儿童音乐表演会的优秀节目奖。

198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江西省文化局联合举办全省群众歌曲创作评奖,22首优秀新作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一等奖作品有:《井冈小竹排》(童声合唱邓丹心词、颂今曲)、《四化好比一朵花》(蒋泽先词,唐平曲)、《庐山美》(张涛词,策励、颂刚曲)、《庐山迎宾曲》(红军、学柯词,王乃洁曲)、《蝴蝶兰你为何彩翼翩翩》(颂今词,士达曲);二等奖7首,三等奖10首。1980年第4期《江西歌曲》发表了获奖作品专辑,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录播了获奖作品。

1980年5月12~18日,江西省文化局与江西省文联在南昌举办了第2届“井冈之春”音乐会,一批节目获创作奖。其中声乐作品有《春光曲》(叶果词,解策励曲)、《太阳啊,你早》(秦庚云词,陈述刘曲)、《卖西瓜》(苏辑黎词,吴启达曲)等17首,器乐作品有笛子独奏曲《布谷鸟飞来了》(刘安华,涂耀耀曲)、《春天》(张翼曲)等。

1980年,江西省电台向中央推荐了5首歌曲,其中《四化美景等不来》(颂今曲)一歌在中央台播出。

1981年,在庐山召开音乐创作研讨会,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桑桐、陈明智、陈纲等教授来讲学。

在江西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中,各类征歌活动为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省音协牵头,通过多渠道的联系合作,采取主题征歌的办法,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多次举办全省或全国性的创作歌曲征集评比活动,如全国“金龙杯”创作歌曲大赛、江西省青少年优秀新歌创作大赛、新编江西民歌创作评奖、欢庆香港回归征歌大赛、“心声”新歌征集评比等。其中,1987年的“振兴江西”征歌、1990年的“团结鼓劲,建设江西”征歌,其参赛人员之广,应征作品之精,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两次大型征歌活动之后都出版了优秀作品选,举行了大型演唱会。电台、电视台进行了专题介绍,还录制出版了《江西是个好地方》盒式磁带,在全省得到广泛流传,繁荣了音乐创作,促进了我省音乐创作人才的成长,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在歌曲创作上,在全国性的“八十年代新一辈”“绿叶之歌”“中国女性之歌”“护士之歌”“献给最可爱的人”“青年之歌”等征歌活动中,均获得优秀的成绩。这期间,经中央和地方及海峡之声电台播放的歌曲有600余首,已被出版的歌曲有500余首,已被灌制唱片及盒式磁带的歌曲有近百余首。《啊,闪光的团徽》《雷锋踏着春光来》《鄱湖水,清又清》《四化花开幸福来》《山里水路弯又弯》《新打脚车四部头》《盼到阿哥凯旋归》《红土地》《我的红土地》《孔繁森之歌》等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1981年,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省电台、团省委联合举办“八十年代新一辈”征歌,15首歌曲获一等奖,并在中央电台展播,其中,《啊!闪光的团徽》进入全国得奖歌曲30首。15首获一等奖歌曲是:《啊!闪光的团徽》(秦庚云词,李承道曲)、《雷锋迎着春光来》(王世兰词,孙效祖曲)、《科技花儿惹人爱》(吴亚雄、蔡学柯词,小弋曲)、《党啊,亲爱的党》(汪体民词,彭宗祥曲)、《年轻的朋友听我说》(千红词,郝土达曲)、《漂着鲜花的小河》(颂今词曲)、《白衣姑娘》(魏宏彬词,李延声曲)、《青年之歌》(魏宏彬词,张龙德曲)、《校园的春风》(傅梅影词,张仲实曲)、《小路弯弯》(姚辉云词,张仲实曲)、《哥管大地妹管天》(苏辑黎词,吴启达曲)、《年轻的朋友请您告诉我》(雷学锋词,遥远、承伟曲)、《每当我想起你伟大的党》(甘柳林词,田颂刚曲)、《一滴泉》(魏宏彬词,张绪纲曲)、《霞光中走来一位姑娘》(郭兆甄词,陈述刘曲)。其中,《雷锋踏着春光来》(王世兰词,孙效祖曲)在全国第一个文明礼貌月中被选为向全国推荐演播曲目,《啊,闪光的团徽》(秦庚云词,李承道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展播。这些作品既有江西地方特色,又有较强的时代精神;既注意了群众爱好,又注意了社会效果,因此,在群众中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1982年3月,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对1981年度演播歌曲评奖。江西获一等奖的歌曲有:《南国豆相思豆》(陈方、谷城词,金春木曲)、《石屏姑娘》(邬根元词,颂今曲)、《江南美》(姚辉云词,彭宗祥曲)等3首。

1982年,省音协举行全省儿歌、农村歌曲评奖,获一等奖的5首儿童歌曲有:《小鸟之歌》、《红领巾植树歌》(徐剑频词,范晖曲)、《我陪妈妈打算盘》(向义词,向义曲)、《小喜鹊花尾巴》(宏彬词)、《春雨是个音乐家》(王世兰词,刘安华曲);获一等奖的5首农村歌曲有:《农家笑哪里来》、《青山寨是落凤台》(秦庚云词,张仲实曲)、《歌儿歌儿美》(李春阳曲)、《桔乡的小河》《春水遍地流》、《大白鹅爱唱什么歌》等10首儿童歌曲和《党播春光我耕耘》等10首农村歌曲获二等奖;《小青蛙大红花》等16首儿童歌曲和《农家乐》等15首农村歌曲获三等奖。

1983年11月,《心声》歌刊编辑部与《摇篮》报社合编出版了少儿歌曲集《快乐的小百灵》。

1983年4月,由文汇报、中国音协、中国音协上海分会、上海广播电台联合举办新歌评选活动。江西创作歌曲《竹乡傍晚》(蒋锡强词,郝士达曲)获优秀奖。

1984年,福建举办“海峡之声”广播电台1983年歌曲评奖。江西创作的《家乡山水好画》(山樵词,孙效祖曲)获二等奖,《飞吧多情鸟》—赣西情歌欣赏(朱艾南、金春木文)获二等奖,《我们是堂堂的中国人》(黎辉光等词曲)和《来自大陆的八哥鸟》《我的家乡变了样》(胡天生词,王健、文意作曲)等3首获三等奖。

1984年由林业部、中国音协联合举办的《绿叶奖》征歌活动中,《山迎春鸟朝阳》(龙燕怡词,解策励曲)、《林业工人之歌》(姚辉云词,彭宗祥曲)、《我家就在青山住》(毛撬词,彭宗祥曲)、《林海里流出一条河》(秦庚云词,郝士达曲)4首歌曲获鼓励奖。

1984年,省政府主办的1978~1984年江西省文创作评奖中,《雷锋踏着春光来》(王世兰词,孙效祖曲)、《鄱湖水清又清》(张涛词,解策励曲)等9首歌曲获创作一等奖。

1984年,由江西音协《心声》歌刊编辑部编辑、白天鹅音像制品厂录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立体声歌曲盒带《庐山恋歌》问世,盒带由著名歌唱家罗天蝉、郑湘娟、蔡妙甜演唱录制了《杜鹃花的故乡》等18首创作歌曲。

1984年,“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举办1983年歌曲评奖活动。《家乡山水巧描画》(山樵词,孙效祖曲,杜玲演唱)、《飞吧,多情鸟》(朱艾南、金春木曲)获二等奖,《我们是堂堂的中国人》(黎晓光等词曲)和《来自大陆的八哥鸟》(王致铨、叶宏民词,彭宗祥曲)、《我的家乡变了样》(胡天生词,王健、文意曲)获三等奖。

1985年4月,福建“海峡之声”电台举办1984年度优秀歌曲评奖活动,《青峰俏》(王崇生、黎辉光词,黎辉光曲)、《农家晚归》(林向义词,赵恕心曲)、《唱吧、笑吧》(王晨湖词,王付正曲)获三等奖。

1984年10月,中国音协、全国总工会举行全国职工“建设者之歌”创作评奖活动。《我有一支心中的歌》(王付正词曲)获一等奖,《共青城的夜景多好》(邰绍周词,校正、艺鸣曲)、《水电工人一双手》(海青词,麦林曲)获二等奖,《化验室的姑娘》(梁恢词,李青曲)获三等奖。

1985年3月,在全国少年儿童文委会、中央电台举办的儿歌创作比赛活动中,《小猫钓鱼》(罗晓航词,张仲实曲)获一等奖。

1985年,江西音乐节演出传奇清唱《还魂曲》(程烈清、刘呜泉作曲)获大型声乐作品创作一等奖,后于1986年参加北京全国第二届合唱节,获合唱创作表演二等奖。

1986年,中国音协、公安部联合举办人民警察征歌活动,《边防潜伏哨》(刘安华曲)获一等奖。

1986年,中央文化部等单位举办“全国业余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歌曲作品《红妹子出山卖余粮》(蔡得雨词,陈述刘曲)获三等奖。

1986年9月,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省文联、省音协联合发起“振兴江西”征歌活动,在1205首应征歌稿中评出6首一等奖:《畲山美》(胡木清词,陈述刘曲)、《啊绿草地》(陈特明词,彭宗祥曲)、《江西春常在》(王崇生词,小戈曲)、《红土地》(陈特明词,彭宗祥曲)、《鄱湖水乡美》(俞明龙词,刘安华曲)、《口唱渔歌走鄱湖》(王世兰词,郝士达曲)。

在1986年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民歌会演会上,由江西民歌改编的歌曲《新打脚步四步头》(解策励改编,李耕填词)获一等奖;《四季茶歌》(颂刚改编,丹心填词)获二等奖;《笑在脸上,喜在心》(徐嘉琪编曲)获三等奖。

1987年省音协编印的《献给老区人民的歌》出版。

1988年8月,全国音协《歌曲》等单位主办“全国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成才之路大奖赛”,《小月亮》(伍目莲曲)获银奖。

1988年,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等单位举行全国“江南杯”征歌活动,《江南春》(王爱春曲)获一等奖。

1988年,中国音协等单位主办全国首届回族新歌征歌活动,《家乡的花儿》(李延声曲)获三等奖。

1988年,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等单位举办全国“金龙杯”歌曲创作大奖赛,《盼到阿哥凯旋归》(庐生词、王付正曲)获一等奖;《雨点的音符》(王世兰词,郝士达曲)、《什么是祖国》(杨素曲)、《心中的秘密》(周波曲)获二等奖。

1988年,中央文化部、全国残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残疾人文艺会演,歌曲《向往》(邓为民曲)获三等奖。

1989年,团中央举办“优秀十首共青团歌曲评奖”活动,《共青团员之歌》(秦庚云词,李承道曲)入选。

198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全国广播新歌评奖活动,《我是太阳,我是月亮》(曹大富词,杨长雄曲)获二等奖。

1989年10月,广为流传的女声独唱《请茶歌》(文莽彦词,解策励曲)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40周年广播金曲奖。

1990年,江西音乐舞蹈艺术节由江西省文化厅、中国音协江西分会、中国舞协江西分会联合主办,江西汽车制造厂、江西铜业公司永平铜矿协办,于1990年10月19~30日在南昌市举行。艺术节由来自全省11个地市、省直单位和艺术院校等19个演出代表队800名演职员,推出新近创作的9台音乐舞蹈节目。一台大型民族舞剧参加演出,一台大型歌剧参加展演,参演剧、节目174个(含大、中、小型声乐、器乐和舞蹈节目)。

1990年,在全国广播征稿活动中,创作歌曲《难忘的身影》(甘柳林词,邓伟民曲)获一等奖。

1991年,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组织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歌曲《党是畲家点灯人》(熊纬作曲)获一等奖。

1991年,在中央电台全国广播音乐节目评比中,男声独唱《唱起山歌追太阳》(邹国庆曲)获金奖。1991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中,《春游路上车铃响》(邹国庆曲)获作品二等奖。

199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推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五个一工程”。2001年,中宣部批准设立中国音乐金钟奖,这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家大奖,是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的国家级艺术大奖。这些奖项的设立,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影响全国的主流文化与文艺运动。1990年,专门设立江西省文艺奖励基金会对文艺创作的奖励,大大鼓舞和激发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2008年,江西省实施“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每年由省财政投入600万元,用以促进全省舞台艺术创作,推出优秀作品,繁荣演出市场,打造精品,大力推进我省的音乐创作。自1991年“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江西省先后十次荣获“组织工作奖”,六次赢得“满堂红”,83件作品获奖。其中,2007年以来连续4届“满堂红”,30部作品获奖,这在全国都极为少见。通过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充分发掘江西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熏陶。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施《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励条例》和《江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励办法》,使精品生产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方向引导与尊重创作规律相结合,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文艺创作生产格局,培养锻炼了本土创作队伍。在《老阿姨》《打铁还靠自身硬》《不是条汉子咱不嫁》《又唱一支请茶歌》《走进千家万户》等申报“五个一工程”的歌曲中,词曲作者都是近年来我省涌现的本土创作人员,他们是在一轮一轮的选拔机制中经历锤炼并逐渐脱颖而出的。在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本土歌曲创作队伍中,活跃在创作一线词作家有:陈特明、秦庚云、俞明龙、柳笛、黄新华、罗晓航、黄小名、朱墨等,最年轻的是黄小名,他近几年歌词创作成绩斐然;作曲家有:郝士达、刘安华、邓伟民、熊纬,黄新华、葛平波、罗晓航等。取得创作成就最高最多的领军人物当属词作家陈特明、秦庚云,作曲家邓伟民、熊纬。这支队伍年富力强,团结和谐,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这支队伍中,伍目连、刘爱民是两位业余从事音乐创作的,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江西省获得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有:《为了谁》(邹友开词,孟庆云曲)、《爸爸》(李小川词,王厚明曲)、《永远的井冈山》(陈特明词,邓伟民曲)、《山里山外》(陈特明词,陶思耀曲)、《把城里的哥哥娶回家》(陈特明词,熊纬曲)、《〈清贫〉颂》(秦庚云、俞明龙词,熊纬、吴波曲)、《旗帜》(陈特明词,陶思耀曲)、《莲花红、莲花白》(房千词,熊纬、葛平波曲)、《老阿姨》(秦新民、陈涛词王黎光曲)。

获得我国音乐专业最高奖—金钟奖的歌曲有:《又是八月桂花开》(陈特明词,邓伟民曲)、《轻轻地走近你》(秦庚云词,邓伟民曲)、《半边街的月亮》(柳笛词,黄新华曲)、《那一片红》(黄小名词,邓伟民、熊纬曲)。

在中纪委、监察部举办的全国廉政歌曲创作比赛中,全国共新创廉政歌曲67000多首,只有115首优秀廉政歌曲获一二三等奖。江西省选送的作品全部获奖。《〈清贫〉颂》(秦庚云、俞明龙词,熊纬、吴波曲)获特等奖,《信念·情怀》(黄润民词,邓伟民曲)、《热血忠魂天地间》(黄汉华词,邓伟民、杨丁曲)获一等奖,《以爱的名义》(陈特明词,郝士达曲)、《森林里飞来啄木鸟》(秦庚云词,熊纬曲)获二等奖。

2011年,歌曲《那一片红》荣获“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评选入围作品奖,成为全国近万首应征歌曲中最终入围的36首歌曲之一。

江西获奖歌曲鲜明地体现了“为社会主义服务并与主流话语相符合或相配合”的导向,热情讴歌新生活,纵情歌唱祖国壮丽的河山,放歌江西,追求个性和创新,充分实现歌曲创作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功利性相统一。这些获奖歌曲作品紧扣时代、贴近大众,牢牢地把握住“雅与俗”的平衡点,既给听众带来了新颖的歌曲语言,又使听众能够接受和喜爱。坚持探寻旋律线和音响结构同本民族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之间发生“异质同构”的对应与共振,从而引导流行、引发共鸣、净化民众的歌曲文化生活环境。追求题材视野的开拓,唱响时代主旋律。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大力继承和弘扬“红色经典”,如《永远的井冈山》《〈清贫〉颂》《旗帜》《莲花红、莲花白》《信念·情怀》《那一片红》等,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将“红色经典”所具有的崇高美和壮丽美和恒久的文化意蕴与时代需要的审美价值取向相结合,彰显出“红色经典”的闪光点,形成新的审美境界意蕴,为现实社会服务,很好地表达了爱国情、爱党情、爱民情,弘扬了红色经典所独有的正气、朝气、豪气,给人以蓬勃向上、奋发激昂而又不乏优美和细腻柔情的壮美。用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说老百姓的事,叙老百姓的情,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如《山里山外》《把城里的哥哥娶回家》《可爱的家乡》《茶香中国》《幸福家园步步高》《客家酿》等。

追求构思严谨、高远立意和深刻内涵,大力探索表现形式的创新。无论是表演形式、演唱形式、伴奏形式、伴唱形式,到歌曲内部的语言表现形式、歌曲的制作形式都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具有3个明显特点:一是红色题材突出;二是歌颂江西的本土题材突出;三是表现新农村的题材突出,呈现出新阶段、新人物、新发展的特点。从体裁特征看: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合唱、领唱与合唱、儿歌。唱法形态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情态特征有抒情曲、颂歌、诙谐曲、叙事曲、表演唱等,丰富多样,紧跟时代。

这些获奖歌曲歌词的立意独辟蹊径,内容鲜活,贴近现实,准确把握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新脉动,塑造了生动感人、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歌词创意构思精彩,艺术视角选取独特,切入点选择巧妙,既讲究音乐性又强调文学性,有情感、有形象、有联想,展示出空灵与大气,创造出具有新鲜感的歌词句式,灵活而不失韵味的歌词结构。语言背后有艺术表现的智慧,留有审美空间,能极大地引发音乐创作动机,展现了词作家们超常的想象力和精湛而独特的表达能力,开拓了歌词创作的广阔领地。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相关主管部门和文化机构举办了很多征歌比赛,有力地推动着江西音乐创作的发展,取得了很好成绩。

2004年11月,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举办首届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评奖活动,获音乐作品一等奖有两首:《你来了》(陈特明词,熊纬曲)、《假如再给我一次生命》(饶泽荣词曲),二等奖4首,三等奖9首。

2007年,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第2届“映山红”评奖活动,获奖声乐作品一等奖有《傩的精神》(江弦词,王昆仑曲),二等奖两首,三等奖4首。

2008年12月,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华南赛区江西选拔赛共收到全国各地词、曲稿件1046件,歌曲录音小样50余件,最终评选出《一江谣曲半湖歌》《向金秋走去》《这山这水》《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好日子天天像过年》《用心牵着你的手》《我知道你会来》《女人·母亲》《一生相随》《庐山之恋》10首入围作品。江西人们广播电台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在《每周一歌》专栏播放和“今视网”上广泛宣传。

2009年,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华南赛区的比赛中,江西选送的《女人·母亲》《好日子天天像过年》《这山这水》《向金秋走去》4首作品入围。

2009年11月,“工人创作歌手”王小荣曲,何礼明、贺焕明词的《共和国纳税人》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并被收入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界向祖国母亲60华诞献礼的优秀获奖歌曲特集—《祖国之春·中国民族歌曲选萃(十)》暨“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萃”指定演唱歌曲。

2009年,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联举办江西省“映山红”优秀创作歌曲评选,全国30个省市区的投稿近800首,词曲作者810余人。聘请了全国顶尖音乐家按照“金钟奖”的评奖方法评出10首入选歌曲,最后由大众投票评出一首“群众最喜爱的歌曲”。

优秀创作歌曲获奖目录

群众最喜爱的歌曲:《可爱的家乡》(留洋词,徐沛东曲);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首:《茶香中国》(曲波词、姚晓强曲)、《唱起那个好地方》(明龙、小名、柳笛词,伟民、熊纬曲);三等奖3首:《鄱阳湖》(樊孝斌词,熊纬曲)、《那一片红》(黄小名词,邓伟民、熊纬曲)、《鄱阳湖边》(吴小宇、符朝晖词,文莉曲);优秀奖4首:《开口就唱哎呀嘶》(黄小名词,陈述刘曲)、《迎客来》(陈特明词,单思伟曲)、《哎呀嘞步步高》(樊孝斌词,李小兵曲)、《万紫千红》(樊孝斌词,李小兵曲)。

2010年第4届江西艺术节,声乐创作奖一等奖20首:女声独唱《五江春水》(秦庚云词,熊纬曲)、男女对唱《端起瑶里一杯茶》(章林平曲,柳春杨编曲)、女声独唱《春到井冈》(赖卫东词,熊纬曲)、女声独唱《煤海恋歌》(刘卫萍词,康华曲)、领唱·合唱《望郎》(艾有弼编词,刘恩群编曲)、男女声对唱《花之喜》(余明龙词,叶玉光曲)、新编“哎呀叻”组合《苏区干部好作风》(佚名词,二古月曲)、男声独唱《对月思故乡》(朱熹词,熊伟曲)、女声独唱《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邰绍周词,王庆华曲)、女声独唱《我的家乡新吉安》(李文彩词,罗吉仁曲)、女中音独唱《乡情如歌》(柳笛词,关丽琼曲)、女声独唱《落叶》(黑河词,钟昕曲)、男声独唱《蚂蚁》(卢文平、丁建中词,卢文平曲)、男声组合《小楼小道》(徐春秋词,钟立民曲)、歌舞《一湖清水》(秦庚云词,李小兵曲)、无伴奏合唱《哎呀嘞》(刘华词,邓伟民曲)、女声独唱《万山红》(汪天行词,熊纬曲)、原生态民歌组合《打支山歌过横排》(姚荣滔词,杨纲辉改编作曲)、女声独唱《我的共和国》(秦庚云词,熊纬曲)、领唱与混声合唱《新打脚车四步头》(钟昕改编);二等奖23首:女声独唱《油菜花》(李文彩词,罗吉仁曲)、女声独唱《向金秋走去》(秦庚云词,刘峰曲)、男声独唱《我的名字CHINA》(陈特明词,刘安华曲)、女声独唱《我家万年》(何丽华词,刘瑞栓曲)、女声独唱《我的共和国》(秦庚云词,熊飞曲)、女声独唱《一个歌多梦也多的地方》(黄小名词,康华曲)、女生独唱《又梦江南》(黄小名词,康华曲)、女声独唱《橙香》(钟东林词,范伟强曲)、女声独唱《家乡》(PAL词曲)、男声独唱《我想对你说》(钟东林词,郝士达曲)、女声独唱《最美是家乡》(谢吉祥词,廖有忠曲)、男女声对唱《山里人的爱》(王涧石词,熊纬曲)、男生独唱《寻你》(钟昕词曲)、女高音独唱《鄱湖放歌》(柳笛词,钟昕曲)、女声独唱《永远跟着你》(朱墨词,尹经民、鄢艳曲)、女声独唱《红色的土地》(何凌风词,尹经民、鄢艳曲)、歌伴舞《红土地上红歌飞》(李勤词,熊小玉曲)、男声独唱《同在蓝天下》(易斯南、国立词,徐国立曲)、女声独唱《滕王阁赞》(李勤词曲)、男声独唱《日月之河》(徐春秋词,尚仁曲)、通俗组合《节日祝福》(陈特明词,新声曲)、混声小合唱《玉茗堂》(廖小余曲,柳春杨编曲)、男声组合唱《点石成金》(钟东林词,尹文华、饶岚曲);三等奖22首。

2012年10月,江西省文化厅举办“金歌银曲唱鄱湖”全国优秀音乐作品征集活动,历时半年,共收到应征作品1600余首。经过《歌曲》编辑部及北京专家认真评审,共评出推荐歌曲《绿色交响》(柯骥词曲)、《鄱阳湖之歌》(留洋词,张宏光曲)、《一湖清水》(陈特明词,熊纬、葛平波曲)、《鄱阳湖》(张忠平词,刘安华曲)、《鄱湖水清又清》(张涛词,解策励曲)、《在水一方》(秦庚云词,熊纬曲)、《鄱湖,春天的眼睛》(陈特明词,颂今曲)、《鄱湖老家》(田信国词曲)等60首入围。

2013年5月,为讴歌美丽江西、展示美丽江西,大力实施江西省文联“八一起艺”重大文艺创作工程之一:“歌声起艺”江西优秀原创歌曲创作工程,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举办了江西优秀原创歌曲全国征集活动。该活动历经4个月的征集,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作品800多首。经过严格的初评和复评,共选出40首作品进入最后一轮次的角逐。终评在北京举行,著名词曲作家王晓岭、付林、田晓耕、张卓娅、李昕担任评委。最终选出《美丽》等10首优秀歌曲,以及《井冈杜鹃花又开》等20首入选歌曲。“万山红遍”江西优秀原创歌曲专辑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10首优秀歌曲:《万山红遍》(汪天行词,熊纬曲)、《青花》(文昊词,邓伟民曲)、《美丽》(樊孝斌词,潘庆蓓曲)、《又唱一支<请茶歌>》(黄小名词,刘安华曲)、《梦回熹园》(俞明龙词,邵寿棋曲)、《因为爱着你》(胡琳词,卢伟杰曲)、《客家酿》(方凯裕词,李欣曲)、《唱响中国梦》(方凯裕词,李欣曲)、《多彩井冈》(黄新华词,胡熙曲)、《共和国的映山红》(黄小名词,熊飞曲)。

著名词作家宋小明、樊孝斌,著名作曲家李昕、戚建波等十余位专家对“万山红遍”江西优秀原创歌曲10首歌曲给予了高度肯定,一致认为这些歌曲紧扣主题,关注当下,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体现了浓郁的赣鄱风情,展示了当代江西优美的画卷,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适合群众接受和传唱。

合唱作品:

1985年,江西音乐节演出传奇清唱《还魂曲》(程烈清、刘呜泉曲)获大型声乐作品创作一等奖,后于1986年参加北京全国第2届合唱节,获合唱创作表演二等奖。

1990年,江西音乐舞蹈节,大合唱《鄱湖之星》(徐希茅、陈述刘、邓伟民曲)获创作一等奖。

2013年11月,江西省文化厅举办江西省首届合唱音乐作品评选活动。合唱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乡里乡亲记住了你》(黄新华词曲)、《中国在歌唱》(李幼容词,徐翀曲);三等奖:《传递》(黄小名词,熊飞、夏冰曲)、《帐篷里的阳光》(邓荣弟词,黄池曲)、《祖国颂》(梁和平词,刘安华曲)、《呼牛调》(姜渊词曲)、《呼牛》(谭建词曲)、《方向》(徐勇词,邹海华曲)。

几十年来,江西的歌曲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大大落后于歌曲创作和表演的发展,缺少真正有理论深度的歌曲评论。对于歌曲的艺术特点问题,对于歌曲作家的创作个性问题,对于风格、流派问题,很少引起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西歌曲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