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苏区音乐艺术教育成果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苏区音乐艺术教育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遍布苏区各地城乡的列宁小学都十分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游艺课每周授课8小时,教学内容有唱歌、图画、游戏、体育活动等,目的是“发展儿童的艺术才能”。蓝衫团学校是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校长由李伯钊同志担任,专职教员有沈乙庚、王普青、石联星、施英、施月娥、施月霞、施月仙、刘月华等。次日晚上,工农剧社举行晚会,招待大会代表。年龄也相差很大,有七八岁的,也有三四十岁的。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苏区音乐艺术教育成果

遍布苏区各地城乡的列宁小学都十分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所有列宁小学都按照中央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和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的《小学课程教则大纲》的规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国语、算术课外,都设有游艺课。游艺课每周授课8小时,教学内容有唱歌、图画、游戏、体育活动等,目的是“发展儿童的艺术才能”。游艺课的教学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初级列宁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唱歌时,以“练习长音阶、平等拍子,三度以下的音程”为主;高级列宁小学(四至五年级)则学习“看谱唱歌”,学唱的歌词以“描写儿童参加斗争生活,或者是描写游戏的动作”为主,以便使儿童“能够直接表演”。此外,在国语课的教学内容方面,还特地选择“韵文(山歌、儿歌、诗)及儿童戏剧、故事等”作为教材,因为这类教材“可以同游戏、运动、跳舞、唱歌等密切联系”,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国语的兴趣,又扩展了游艺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解决各地列宁小学在进行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师资不足的困难,苏维埃政府在大力开办师范学校、培养新的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对列宁小学担任游艺课教学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据闽浙赣苏区团省委1933年2月写给团中央宣传部报告(见《江西青年运动史料选编》下册),1933年元旦后,省苏维埃文化部将闽浙赣苏“所有的教员调来训练了一个月”。教员们经过训练以后,都学会了“授操、做游戏、跳舞、排新戏等工作”,从而使列宁小学游艺课的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为了培养更多的戏剧表演人才,1933年春,少共中央局从兴国、瑞金等12县征调了40名共青团员到“工农剧社”总社来培训,取名为“蓝衫团训练班”,不久又改名为“蓝衫团学校”。1933年4月4日,蓝衫团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蓝衫团学校是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校长由李伯钊同志担任,专职教员有沈乙庚、王普青、石联星、施英、施月娥、施月霞、施月仙、刘月华等。另外,还聘请了沙可夫、胡底、钱壮飞等为“义务教员”。学员学习的科目有识字、读书以及各种歌舞、游艺、音乐、新剧、活报(剧)等。它先后招收了两期学员,共培养了100多名戏剧表演人才。第一期学员于1933年9月14日举行了毕业典礼,学校给每位已毕业的学员颁发了毕业证书,晚上举行了晚会。在晚会上,师生表演了歌舞和话剧。据1933年9月24日的《红色中华报》报道,这次晚会表演的“每个节目中都表示出蓝衫团学生有了新的成就……表演技术也相当纯熟”。第二期学员大约于1933年10月中旬开学(毕业时间不清楚)。第一期学员中不仅有从地方上招收来的工农青年,还有从部队里招收来的红军战士。因此,学校增设了一个“红军班”。1933年12月3日的《青年实话》道了“红军班”学员的学习生活片断:“铃声响处,争先恐后奔向教室座处,听教员说话很留神,没有一些儿嘈杂,只要是教员一声口令‘排活报’,马上接着便一片清脆生动的歌声……最有趣的是明月当空的晚上,他们就利用月光在草场上练习白天学习的歌舞课程。在化妆室的镜前,常常有学生呆呆地在那里出神,用尽他们的智慧在练习面部的表情。他们对学习具有火热般的热情。”1934年1月21日,第二届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次日晚上,工农剧社举行晚会,招待大会代表。蓝衫团学校的师生也参加了晚会的演出,表演了各种歌舞和活报剧。据1934年1月28日的《青年实话》报道,晚会上表演最为出色的是李伯钊、刘月华、石联星3位同志的苏维埃中国农民舞蹈,引得大家频呼“再来一个”。

1934年4月,“蓝衫团学校”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直接管辖,校内附设剧团(即“中央苏维埃剧团”)。按照《高尔基戏剧学校简章》规定,该校的教育目的是“栽培苏维埃戏剧运动与俱乐部、剧社、剧团的干部,养成苏维埃文艺运动人才”。由于该校的前身是工农剧社的蓝衫团学校,因而教员大都是原蓝衫团学校的教员,另外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员,如胡底、钱壮飞、沙可夫、赵品三、洪水、崔音波等。校长仍由原蓝衫团学校的校长李伯钊同志担任。学员既有原蓝衫团学校的学员,也有从红军各军团选派来学习的战士,还有从各地调来培训的工农剧社分社(或支社)的社员,以及从敌人烧杀掳掠中营救出来的孤儿等等。据李伯钊和石联星的回忆,学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能看书看报的,也有一字不识的。年龄也相差很大,有七八岁的,也有三四十岁的。因此,学校分别开设了“普通班”“地方班”和“红军班”。学习期限为4个月,前一个月学习政治问答、唱歌、跳舞、演活报剧(不识字的学员还须学习文化);后3个月学习政治常识、俱乐部工作、戏剧理论。校内附设有剧团(即中央苏维埃剧团),学员们经常和附设的剧团演员一同到集市上表演歌舞、戏剧,或者一同到部队、农村去巡回演出。该校在不长的时间内(1934年4月至1934年10月)共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毕业后,分布到红军各部队和地方上各个剧团、剧社,都积极投身于苏区的戏剧运动,成了推动苏区戏剧运动发展的中坚力量。(www.xing528.com)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该校与其附设剧团同时撤销,在社长赵品三的领导下,与中央苏维埃剧团的演员和高尔基戏剧学校的部分学员合并,编为3个剧团(红旗剧团、战号剧团、火星剧团),分赴苏区各地农村,给坚持斗争的工农兵群众演出达4个月之久。1934年的年底,3个剧团汇集于江西省于都县小密附近的一个小山村(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共中央分局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驻地),举办了一次庆祝新年汇报演出。据赵品三和石联星同志的回忆,这次汇报演出是元宵节的晚上在小山村旁边的树林中举行的,“在树林中搭了一个有棚的不太大的舞台,还有后幕,有简单的门窗布景,台前挂了两盏透亮的汽灯。观众除了瞿秋白同志外,还有陈潭秋、毛泽覃、何叔衡、梁伯台、项英同志等,还有附近的老百姓”。3个剧团都各自把“几个月来在群众中受到欢迎的节目表演了”,而且“越演越起劲”。“火星出一个话剧,红旗和战号也各出一个话剧;火星来一个歌剧或舞剧,其他剧团也要来个歌剧或舞剧。山歌、合唱、快板、活报、各种舞蹈,一夜(演出)谁也不让谁。尽管那天晚上天公不作美,演出开始不久就下起了小雨,而且雨越下越大,但观众的情绪都很高”。“打伞的,戴斗笠的,披蓑衣、被单和禾草的”,一个个都“下了决心,剧不散,他们都不走,直演到鸡快叫,才结束”。这次会演,是中央苏区话剧运动史上的最后一次演出。不久,因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进占苏区,3个剧团被迫解散,演员们都分散至留守赣南的红军战斗部队中,并跟随红军指战员们上山打游击。

总而言之,苏区文化是红色根据地孕育的一枝奇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成长的。它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明显的政治目的,能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起到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其创作与演出真正属于人民大众,是中国群众文化运动之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