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挖掘与整理民间音乐艺术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挖掘与整理民间音乐艺术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民歌的挖掘、整理与出版。1957年3月11日,江西省出席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天桥剧场首场演出9个节目,其中《睄妹子》《鲤鱼灯》以及民间器乐合奏《四旬板》《三星鼓》中的唢呐演奏,引起首都音乐工作者的重视。会后,江西省、市、地、县文化局和文联的大力支持,在全省开展空前大规模的民歌挖掘采编工作。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挖掘与整理民间音乐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民歌的挖掘、整理与出版。20世纪50年代,江西省音乐工作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收集、整理和组织工作,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民间音乐数种,之后江西省音协又出版《江西民歌》两集。1957年1月,我省组织以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江西民间音乐舞蹈巡回演出团。演出表现江西民间风格的独唱、小合唱、小合奏、舞蹈等。民歌独唱由陈洪濂、黄雩琴担任。江西民歌《斑鸠调》《铜钱歌》《兴国山歌》《长歌》《打鞋底》等就是在此演出活动中推广的。《三星鼓》《四句板》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1957年3月11日,江西省出席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北京天桥剧场首场演出9个节目,其中《睄妹子》《鲤鱼灯》以及民间器乐合奏《四旬板》《三星鼓》中的唢呐演奏,引起首都音乐工作者的重视。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了《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部署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任务。该书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提出了质量高、范围广、品种全的采编要求。为完成这一历史重任,1980年,江西省文化局、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在吉安召开了全省民间歌曲采编工作会议,制定了“省、地、县三结合,以县为基础”的采编方案;成立了由张涛、陈茵素、刘天浪、孙效祖组成的江西省民间歌曲采编工作领导小组,以刘天浪为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编委会,以朱艾南、黄雩琴、龙书郓、程南豪、李林浩、李正生等组成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编辑部。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教授应邀到会讲学。会后,江西省、市、地、县文化局和文联的大力支持,在全省开展空前大规模的民歌挖掘采编工作。各地、市、县群艺馆、音协、文化馆有300多名音乐工作者参与了民歌采编,有1100多名歌手、民间艺人、地方戏演员献歌录音。赣州、吉安、九江、上饶、宜春、抚州六地区和南昌、萍乡、景德镇三市编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分卷》,88县编印《民间歌曲集》。1978年,《南昌民歌选》《赣州地区民间歌曲集》《赣北民歌》《宜春地区民歌》《景德镇市民歌选集》《抚州地区民歌汇编》《萍乡革命历史歌曲选》及《赣东北民间歌曲》(第一、二集)油印。1979年,《吉安地区革命历史歌曲》《赣州南北词》和《吉安地区民间歌曲》第一集出版。1979年8月,《赣东北民间歌曲》(第三、四集)油印。

1981年3月19~21日,省民间音乐编选领导小组在龙南县召开了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以及信丰宁都、兴国3县“赣南边远地区民歌采集工作会”。1981年,省民歌编选组向中央选送了67首江西民歌,其中31首编入《中国民歌1000首》,有3首编入《中国各民族民歌集》。

1981年11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编辑部召开了编委会,总结工作经验,拟定了精选方案和地、市分卷验收办法。据统计,全省集民歌14045首,编选的民歌是六地四市88县(市)采录的。在江西卷民歌采编中,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西分会《江西音乐通讯》多次出版“民族民间音乐论文专辑”。在此基础上,省卷编辑部与各地、市、县采编组织对全省采编的15000多首民歌及其音像资料以及“概述”“歌种介绍”等文字材料进行了初审、复审,反复研究、考证、整理、校对,于1985年初步完成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初稿的编辑工作。从1986年起至1993年送北京总部集成办通过初审、复审、终审,从曲谱到文字各方面再进一步反复修改、校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这一浩繁工程,费时17年,于1996年初在北京出版。这对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对江西民歌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产生了优秀的理论成果。现将龙书郓、程南、黄雩琴、李林浩、任祖干执笔的“江西民歌概述”摘要如下:

根据江西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人口迁徙、方言分布等情况,结合民歌的方言声调、旋律旋法的特点,江西民歌大体上可以分为赣中、赣东北、赣西北、赣西、赣南5个民歌区。

赣中民歌区:包括南昌、新余、樟树丰城、新建、进贤、安义、永修、波阳、万年、余干、余江乐平都昌、湖口、彭泽、东乡、金溪、德安、分宜、峡江和新干等市县,地处鄱阳湖东南岸,是以赣抚平原为中心的赣方言区。民歌舒展开阔、婉约悠扬,具有平原地区的田园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歌种是“排工号子”。除水上号子外,还有搬运号子、建筑号子等。山歌多属平腔,以农事山歌、爱情山歌、盘歌、对歌为主。小调形式多样,有上下旬式、多句式和曲牌联缀体结构;灯歌中茶灯、花灯较流行。风俗歌以婚丧歌和龙船歌较多,均为成套的歌曲。

赣东北民歌区:按方言与民歌的特点,划入本区的有上饶、景德镇、婺源、德兴、玉山、横峰、弋阳、广丰、贵溪、铅山、鹰潭、抚州、临川、崇仁、乐安、资溪、南城、宜黄、南丰、黎川广昌等市、县。地处赣抚平原中部偏东,本区的民歌风格,既有江南民歌的共性,又具有斑斓纷呈、丰富多彩的赣吴边缘过渡性特点。山歌极少,小调为多。音乐语言简洁朴实,语调韵味很足,很少有一字多音较长的拖腔,旋律明快。其曲体多呈方块结构,节拍规整,句读层次分明,具有边操作边歌唱的劳动生产气氛。(www.xing528.com)

赣西北民歌区:本区包括九江、瑞昌、星子武宁修水铜鼓、万载、宜丰、靖安高安、上高、奉新、宜春等市、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濒临鄱阳湖。本区的民歌以多种形态的三音音列组合的歌腔为主要特点,质朴的旋律、悠长的歌调散发出一种芳香的乡土风味。高腔山歌的结构多为五句式,节奏自由,歌声悠扬,多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另有多种不同情趣的加花唱法。

赣西民歌区:本区包括吉安、永丰、万安、永新、安福、萍乡、莲花井冈山、吉水、泰和、遂川等市、县。受不同方言的影响,本区各地的民歌各具特色,其中的山歌、小调尤为突出。山歌类中的高腔山歌在本区人称“高山腔”,多流传在西部高山地带,音调高亢粗犷,有很大的穿透力。旋律线起伏大,节拍自由而富于变化,甩腔处多用“哎哕嗬”。

赣南民歌区:本区包括赣州、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兴国、于都、宁都、瑞金、石城、会昌、安远、定南、全南、寻乌等市、县。本区以客家方言为主,并有部分赣语方言。由于林产资源非常丰富,因而有成套的伐木号子和排工号子。赣南民歌旋律优美,形式活泼,尤其是由这里流行亍全国的“兴国山歌”“斑鸠调”“长歌”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兴国山歌是客家山歌中富有性格特征的代表,反映了民歌所具有的地方特性。尤其是龙南县的“过山溜”真假声结合而唱,颇有气势。山歌刚健淳朴、高亢豪放。有许多灯歌、小调,小调较朴实。

根据不同的歌唱环境、歌唱方式和歌唱功能,江西汉族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六大类。

江西民歌的音阶以五声音阶为多,调式以五声徵调式为最多,其次为羽、宫、商、调式,角调式较少。畲族民歌、宫、羽、徵、商调式均较多。但从用二音和三音构成的调式音阶来看,以羽调式为多,徵调式次之,宫、商、角诸调式更次之。

江西的畲族民歌: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江西境内的畲族人口数为10万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主要分布在铅山县的太原畲族乡和贵溪县的樟坪畲族乡,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县的30多个畲族村。

畲族人民酷爱唱歌,凡山野村落,随时都能听到朴素悠扬的歌声。“歌是山哈传家宝”,畲族素有歌不离俗,俗不离歌之说,盘唱民歌是畲族最重要的文化传统。由于畲族长期与汉族杂居,民歌皆用汉语演唱,但在许多方面仍有畲族自己的特色。江西畲族民歌按体裁可分为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等四类。江西民歌集成收入的畲族民歌共32首,编在赣东北地区民歌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