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黄河畔的江南第一古墓:探访母亲河

宜黄河畔的江南第一古墓:探访母亲河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墓葬居高临下,气势宏伟,举目视野开阔,山川村寨尽收眼底,谭纶墓实在无愧于“江南第一古墓”的美誉。谭纶算得上是“宜黄腔”的鼻祖,无愧于“戏曲活动家”的称号。比谭纶小30岁的汤显祖对“宜黄腔”极为欣赏,其惊世之作“临川四梦”,就是由宜黄班艺人初演而轰动大江南北的。从流水淙淙的宜黄河到惊涛骇浪的大海边,谭纶沿着一条“水路”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带甲儒将的世代典范。

宜黄河畔的江南第一古墓:探访母亲河

宜黄县城出入口树立了一座谭纶雕像,他如炬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宜黄河缓缓向前,以及家乡沧海桑田的变化。一直以来,这尊雕像都被宜黄人视为守护神

沿雕像往城外方向5公里处,就是隐没于二都镇帘前村山林中的谭纶墓。虽然时隔500余年,但人们依然能从宏伟的墓地布局以及残缺仍不失精美的装饰建筑上,感受到谭纶作为一代名将的显赫地位和丰功伟绩。

墓葬居高临下,气势宏伟,举目视野开阔,山川村寨尽收眼底,谭纶墓实在无愧于“江南第一古墓”的美誉。谭纶墓坐北朝南,入口处的门楼正额挂有御制的“文武忠孝”横匾。走过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由斜坡而上是五层石板台阶,这五层台阶两侧的雕塑蕴含了谭纶从白衣书生到抗倭名将的一生。第一层设石虎一对,意示谭纶的生肖;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指谭纶孩提时代;第三层设石马一对,意喻谭纶戎马生涯;第四层为两尊高两米多的披甲武将,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第五层为两名文官,一手捧着朝简,一手扶着玉带,象征谭纶进京为兵部尚书

英雄长眠之地,注视历经沧桑依旧雄伟的历史遗迹,四周青翠的树木犹如高耸入云的刀枪剑戟,风声里响彻山谷的厮杀声令人胆战心惊,一代名将驰骋疆场的峥嵘岁月犹如画卷般徐徐打开……

谭纶是宜黄县谭坊人,考中进士后最初的官职是南京礼部的主事,负责文化教育工作。年轻时的他,可谓翩翩才子,不仅精通音律和诗词歌赋,而且酷爱戏曲,尤喜盛行南方的海盐腔。谭纶算得上是“宜黄腔”的鼻祖,无愧于“戏曲活动家”的称号。谭纶从军后常于军中设戏班,随军出征和演出。41岁的谭纶回家为父奔丧时,从浙江台州带来了“海盐腔”戏班,让宜黄艺人学习,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比谭纶小30岁的汤显祖对“宜黄腔”极为欣赏,其惊世之作“临川四梦”,就是由宜黄班艺人初演而轰动大江南北的。

令同僚们想不到的是,谭纶最大的特长是打仗。谭纶极具军事天赋,平时观察蜘蛛结网、蟋蟀相斗等现象,都认真思考并和用兵打仗联系起来,后来写成军事著作《说物寓武》。

时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员惊慌失措,将士怯懦不前。谭纶请命募壮士五百,击退倭贼,而且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一支长剑大破日本武士刀。谭纶一战成名,并开始在军界得到重用。(www.xing528.com)

自此,文官出身的谭纶征战沙场,在浙江、福建沿海地区,亲自参加和指挥了数十次重大战役,并创造总结出了一整套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御倭战略战术,为平息嘉靖东南倭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并从一介书生成为了与戚继光共事齐名的杰出军事家,并称“谭戚”。除骁勇善战、威震沙场外,谭纶更能知人善任,戚继光、俞大猷、刘显、李梁等一大批战将均被其提携重用,被史家称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者。值得一提的是,戚继光是我国火器战术研究者,俞大猷是我国海军之首倡者。神宗皇帝在赠谥敕命文中称谭纶为“文武通才”“甲科英生”“国之元勋”。正是因为张居正、谭纶和戚继光的珠联璧合,才使得大明朝有了最后一个“小康”时期。此后,除却偏安一隅的郑成功,明朝在军事上可谓后继无人。

从流水淙淙的宜黄河到惊涛骇浪的大海边,谭纶沿着一条“水路”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带甲儒将的世代典范。

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军事史上,谭纶不像白起、韩信项羽关羽、秦琼等名将那样广为人知。就民间认知度而言,谭纶可以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如果局限于古代抵御外侵且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人们耳熟能详的就寥若晨星了,能够与张居正、谭纶、戚继光这一“黄金组合”匹敌的,也许只有秦朝秦始皇、蒙恬和蒙毅组合以及汉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组合了,而李牧、岳飞文天祥袁崇焕邓世昌等英雄都因为生不逢时而功败垂成。

因赫赫威名和人格品质,谭纶的轶事在家乡流传至今,其中有不少谭纶与宜黄河之间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宜黄河畔重镇“上顿渡”因谭纶而得名。

地名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皇上派谭纶和左都御史邹元标出京南巡。谭纶想趁机回宜黄老家看看,邹元标也想一睹“夏布之都”宜黄的风采,于是他们由水路过长江进抚河来到宜黄河,将船停泊在宜黄河西岸的渡口,来到酒楼用膳。邹元标问:“司马公,请问这是什么地方?”谭纶虽多次经过此地,却从未听说过地名,于是一时语塞。突然,谭纶想到大家一起在渡口边用过上顿饭,便灵机一动说:“这个地方就是上顿渡嘛!”“上顿渡”这一谭纶随口起的地名,承载着谭纶的桑梓之情留传至今。

赵静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