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母亲河:文昌桥上的文化印记

探访母亲河:文昌桥上的文化印记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抚州而言,文昌桥不仅仅是一座通衢抚河两岸的桥梁,也是这座城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更是这个城市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和骄傲。文昌桥是抚州的文脉所在,桥上留下了一串串文化巨匠的足迹,也流传有一个个妇孺皆知的传说。文昌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编有专志,名叫《抚郡文昌桥志》。

探访母亲河:文昌桥上的文化印记

抚州是一座历史古城,这里水道环绕,因水而有桥,因桥而有景。抚州城的桥虽比不上苏杭水乡小桥那般星罗棋布与曼妙婉约,但这里人文气息浓厚,桥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富,二仙桥、孝义桥、文昌桥……每座桥都有它的一段历史、一段佳话。

城区因抚河穿城而过,分为内城和外城,由文昌桥连通,这座长200多米的桥,是城区最大的一座古桥。对抚州而言,文昌桥不仅仅是一座通衢抚河两岸的桥梁,也是这座城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更是这个城市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和骄傲。

文昌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年,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最初为浮桥,后改建为石梁桥,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石拱桥,这几代桥梁,屡遭水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的桥体为清嘉庆八年至十八年(1803~1813)时期重建而成。桥建成后,桥上两侧皆是店铺,小商小贩云集,百业俱全。

文昌桥初名“通济桥”,宋宝庆二年,以抚郡地应文昌星,桥东联文昌堰,西属文昌堂,故亦名“文昌桥”。民国时期曾改名为“行易桥”,1949年抚州解放后,改名为解放桥。1983年,市政府考虑到“文昌”二字体现了临川才子之乡(抚州原为临川县城)文化昌盛的特点,故复名“文昌桥”。

抚河两岸,名人辈出,桥下的抚河水,哺育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英才俊杰。文昌桥是抚州的文脉所在,桥上留下了一串串文化巨匠的足迹,也流传有一个个妇孺皆知的传说。在那些传说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文昌桥上晒文章”了,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抚州城里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某年,有一知府到抚州上任,欲过文昌桥进城,只见四个汉子袒胸露腹横卧桥上挡道,身旁放有一只“陈”旧的箩(罗),装(章)着几株“艾”草。知府知道是“陈、罗、章、艾”四位才子要考他,便吩咐衙役叫才子们报出上联来。四大才子随口吟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这“上文章”指他们的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抚州方言“文昌”与“文章”的谐音,暗指他们身下躺着的文昌桥。四才子袒腹仰面朝天,阳光晒着他们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桥上晒文章”的绝妙构意。知府一时未能作答,只好摆渡过河。后受摆渡人的启发,才答出“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的经典对联。

文昌桥东一带,即为文昌里,而桥西头有一洗墨池,相传为当年王羲之任临川内史时“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挥毫泼墨之地。宋代以后,洗墨池一直是州学所在地,曾巩有感而作《墨池记》。墨池现已修葺一新,成为一个字画古玩的文化中心。(www.xing528.com)

文昌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编有专志,名叫《抚郡文昌桥志》。这部《桥志》全面收集了历次修桥资料,系统地记载了重建文昌桥的工作人员、捐款人员、筹款方法、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情况。《文昌桥志》的编成,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

近年,政府多次斥巨资维修大桥,桥墩上设计有十二生肖,古朴又不失华美。经过不断的建设,古桥附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桥西头建成了漂亮的公园,许多老人汇聚于此,或聊天、或下棋、或唱戏跳舞,自娱自乐、悠闲自得,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成为了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遥想当年,文昌桥凌烟卧波,桥上商贾云集,桥下舟楫穿梭,俨然一幅“清明上河”之景。如今,市区抚河上先后建起了抚河大桥、东临大桥、赣东大桥,古老的文昌桥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已渐渐褪去。

一座桥,当它巍立浊流长达800多年之后,就不仅仅是一座桥了,因为岁月的风霜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值得后人细读,深思。

(刘勤耕 林师 陈源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