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音乐教育现状:现代音乐史纲

江西音乐教育现状:现代音乐史纲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工作。中等专业艺术教育事业成果丰硕,为各级各类专业团体和群众文化事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艺术人才和辅导人员,其中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文化系统各级领导机关的骨干力量,为江西省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68年11月,江西省文化艺术学校被宣布撤销。学院获得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高职院校、江西省最佳办学特色学校、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江西省最佳园林学校等荣誉称号。

江西音乐教育现状:现代音乐史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工作。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57年6月成立江西省戏曲学校、江西省文化艺术学校,1960年创办江西省文艺学院和附属戏曲学校。1962年,江西省文艺学院撤销,改成江西省文艺学校。1968年江西省文艺学校被撤销。1973年复办江西省文艺学校,1975年恢复招生。

1985年,宜春、吉安、赣南上饶抚州萍乡分别由一个专业培训班改制办成挂靠江西省文艺学校的分校。到1992年,形成省级一所带6所分校的构架,全省有中等专业艺术学校11所,教职工409人。1992年,艺术中专共招收新生436人,输送毕业生242人,为全省文化艺术单位人才的培养和轮训做出了贡献。

中等专业艺术教育事业成果丰硕,为各级各类专业团体和群众文化事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艺术人才和辅导人员,其中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文化系统各级领导机关的骨干力量,为江西省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江西省文艺学校

1957年6月,江西省文艺学校、江西省戏曲学校成立,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校长赵锡茶。1960年,江西省文化艺术学院成立,江西省文艺学校、江西省戏曲学校并入该学院,称附属戏曲学校。文艺学院院长由江西省文化局长石凌鹤兼任,副院长陈茵素;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刘恕忱。1962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江西省文化艺术学院被撤销,大部分人员并入戏曲学校,改名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校,校长陈茵素,学院学生大部分留校学完学业,部分学生退学回乡。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11月,江西省文化艺术学校被宣布撤销。1973年,复办江西省文艺学校,省革命委员会文化组组长李振和兼任校长,副校长刘恕忱、刘沙。1988年10月,江西省文化厅决定将江西省电影学校、江西省文化干部职工中专学校并入西省文艺学校,三校合署,保留3个学校名称,一套班子。2002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江西省文艺学校基础上成立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学院获得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高职院校、江西省最佳办学特色学校、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江西省最佳园林学校等荣誉称号。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拥有独立的音乐教学大楼、先进的电脑钢琴教室和琴房等,设有西洋管弦(打击)乐器表演、民族乐器表演、声乐演唱及钢琴等专业,现已成为教学、创作、表演体系完整,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音乐院系。目前学院专职教师23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0余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0余人,多次赴美国、日本、法国、香港等地访问演出。现有在校学生400余人。音乐专业倡导“求实、创新、致美”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基础教学扎实,专业教学规范的办学特色。

戏曲表演专业是学院创办最早的表演专业之一,先后开设了赣剧专业、京剧专业、采茶戏等专业,为全省各大演出团体及各个市、县剧团培养了大批戏曲舞台骨干演员、演奏员,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演员,为活跃江西省群众文化、抢救传统戏曲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硕果累累。

1957年学校初建时,向省内外调集了大量老艺人、有造诣的艺术家和新文艺工作者形成基本队伍。到1965年,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教师队伍。1960年,编制出各专业教学计划、大纲。1962年,参照文化部教育司颁发的《艺术教育暂行教学方案》对教学计划、大纲做了全面修订,决定戏曲专业招收小学毕业生,实行赣剧专业6年制、采茶专业5年制、京剧7年制的不同学制。到1962年,已挖掘、整理了赣剧、采茶戏等大小传统剧目266个,编写戏曲史、文艺理论、表演常识、基本乐理锣鼓经和吹打牌子教材各一种。王仕仁、刘炳炎、龙书郓主编的《弋阳腔曲谱》《赣剧信河路打击乐汇编》《赣剧信河路曲牌汇编》《南昌采茶戏剧目提要》都直接用于教学。

1973年,学校复办之后,开办了管弦乐专业,招收了几十名学生,培养了一批较好的器乐演奏人才,并形成了一个管弦乐队、一个民乐队,张翼教授任指挥。1983年,学校根据1979年文化部颁发的《艺术院校教学试行方案》,完成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订,并予以实施,教学走上正轨。

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决定的发布,学校的改革步伐加快,拓宽办学渠道,面向社会,多层次多形式地办学,学校与剧团联合办各种专业班、各类专业的短训班,为了增强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实施一专多能的综合训练。音乐专业增设通俗唱法、电声乐队演奏、架子鼓教学内容;戏曲专业也增开声乐、舞蹈小品表演、朗诵等课程;戏曲乐队中西兼修。学制方面也有突破,京、赣、采专业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4年。学校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坚持每周在校内礼堂彩排演出,各班轮流对外售票公演。学生晚上演出,白天坚持上课。寒暑假一般都安排干部、教师带班到农村、工矿慰问演出,剧目多为各专业的大小型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歌剧班、器乐班吸取宜春地区采茶班部分学生,排练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南昌、宜春等地做毕业公演。器乐班52人,排练交响乐白毛女》《智取威虎山》,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型管弦乐曲《红旗颂》等。

1979年6月,音乐科教师和学生一起参赛,获“井冈山之春”集体及个人的创作、演奏、演唱奖7项。1980年,江西省戏曲教学汇报演出,学校师生获奖者11人。1982年,江西省青年演员会演,学校6名教师获器乐独奏奖。1985年江西省首届音乐节,学校参赛9个节目全部获奖(6项为创作、演奏一等奖)。1991年江西省音舞节,学校师生获10个奖项。1992年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获剧本、导演、演员奖4项(学生获表演奖7项)。在全国性比赛中,获省部级奖励124人次。教工中,近年来获国家级奖励达48人次。

梅花奖获得者:涂玲慧,陈俐,青年舞蹈家刘震,李春燕,青年编导刘小栋,青年话剧影视演员、导演傅勇凡,美国波士顿双簧管演奏演员周伟林,美国百老汇歌剧女高音歌唱演员黄玮,旅德女高音歌唱演员易思衡,影视歌三栖演员朱含芳、谈芳兵;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小城之春》女主角程愫,影视当红小生邓超及知名演员宋运成、傅勇凡等都先后从这里走出。学院教师黄新华创作的歌曲《半边街的月亮》喜获“金钟奖”。

2.江西赣南文艺学校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因“三年困难时期”精简机构停办,1977年恢复办学,定名为“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南采茶班”。1985年经省文化厅批准,更名为“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南分校”。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赣南文艺学校”,招生和分配列入国家计划,隶属赣州地区行署,地区文化局主管。1999年,经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赣南客家艺术学校”,与赣南文艺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目的旨在弘扬客家民族文化,培养更多的客家艺术人才,并设立了“赣南客家艺术教育基金”,是全国唯一一所客家艺术学校。2008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了赣南客家艺术职业中专、艺术高中,主要培养应用型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2010年,学校新校区建成,一座可容纳5000名学生规模的现代化校园投入使用,学校升格为“江西省客家艺术职业学院”。专业设置:舞蹈表演专业、声乐专业、器乐演奏专业、戏剧表演专业、群众文化艺术专业、幼儿教育专业、播音与节目主持、艺术幼师

1959年,赣南文艺学校编排的歌舞跃进花》出席江西省歌舞会演获演出奖。1960、1961年,赴省演出本校整理的传统采茶戏《耍香龙》《南山耕田》《上广东》《卖杂货》获奖。1987年,江西省文化厅组织教学评比考核,该校被评为第4名。1988年,赣南文艺分校被江西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办学50多年来,人才辈出,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骨干。学校历届学生中有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梅花奖”得主、全国“步步高”杯和“哈药六”杯声乐大赛“银屏奖”得主。1992年,学生龙红、李志青出席全省音乐舞蹈艺术节,获表演一等奖。1992年9月,黄玉英在广东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个人专辑,录制盒带《采茶金曲》和《春茶春思》。

3.江西省文艺学校宜春分校

创建于1975年5月。创办之初,归附于宜春地区采茶剧团。1977年8月至1978年7月停办。1980年9月经宜春行署批准,脱离剧团,单独建制。1984年11月经宜春行署及江西省文化厅批准,定名为江西省文艺学校宜春分校。2003年并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办校之初,仅培养专业剧团演员,后扩展为既培养演员,又培养社会文艺人才,教学结构由单一的采茶戏专业,增加了舞蹈专业、器乐专业和声乐专业。1988年增设群众文化专业和艺术师范专业,学制均3年,面向宜春、清江、丰城、万载、铜鼓奉新等市县招收学生120名。1991年招收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四专业89名。1992年招收音、美、舞、戏四专业80名。1982年招收全区专业剧团武功教师培训班22人。1983年招收全区专业剧团青年主要演员声腔训练班26人。现立足本省招生,同时面向湖南、福建、陕西、湖北、贵州、山东等1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音乐、舞蹈、采茶戏表演等专业的高中或初中毕业生。(www.xing528.com)

现有综合演出厅、音乐厅、演播厅各一个,多媒体教室若干,教学建筑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教师共28人,其中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一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先后获得各种类型的奖励与表彰40余次,其中集体获奖10次。1991年获国务院文化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等。学生个人获省级奖励24人,获华东级奖励一人,获国家级奖励6人。

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艺术人才和文化骨干,包括:曾荣获金鸡奖的儿童故事片《贝贝》的导演彭小莲;省青年歌唱家、省歌舞剧院副院长邬成香;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青年舞蹈家、1998年全国舞蹈比赛金奖获得者李春燕;新加坡国家华乐团首席鼓手伍向阳等。

4.江西省文艺学校上饶分校

1958年9月,上饶专署文教处为繁荣全区戏曲事业,借用玉山师范的校舍,办起了上饶地区演员训练班,招收了各地剧团推荐的80名学员,学制8个月。1959年8月,改为“上饶专区文化艺术学校”,学制6年,招收小学毕业生40名,与原演员班赣剧学员合编为赣一班。1960年春,学校从地区招生20名,编为赣二班,秋季再从市区招生30名,编为赣三班,学制均为6年。1978年,江西省文艺学校上饶赣剧采茶班成立,录取了赣剧四班学生80名,采茶班学员20名,学制均为两年。1985年3月成立“江西省文艺学校上饶分校”。

1987年6月,在全省各分校基本功检查评比中,分校荣获集体优秀一等奖。1988年6月,省文化厅授予学校“江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建校多年来,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开设了赣剧、采茶剧、话剧、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共培养和代培了各类艺术人才800余名,他们已成为全区艺术创作表演的中坚力量。

5.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分校

1960年,创办抚州地区文化艺术学校。抚州文艺学校共设3个班,即电影班、文学艺术班和戏曲班。1961年6月,抚州文艺学校停办。1977年4月,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采茶班成立,学制4年,首届招收学生30名。抚州采茶班一共办了3届,即1977级、1981级和1985级,总共招收88名学生,绝大多数分配至专业剧团、文化馆(站),成为抚州文化战线一支新生力量。

1986年1月,江西文艺学校抚州分校成立,有33名教师、214名学生,有舞蹈、声乐、器乐、美术、戏曲5个专业8个班,成为抚州地区唯一初具规模的综合性艺术中专。

1988年4月,代表抚州地区组队参加“全省赣剧、采茶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黄群、徐健、陶洧获三等奖。1990年,该校代表地区组队参加江西音乐舞蹈艺术节,自编自排舞蹈《丽娘之死》获创作三等奖,主演吴琼婷获一等奖,吴成获三等奖。此外,教师邓秀新在1990年江西音乐舞蹈节上获编导三等奖;教师张晓浪编曲和指挥的《画中人》戏曲音乐获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演出三等奖;教师曾金泉在1989年全国第2届艺术节中,获锣鼓演奏优秀奖(剧目:《南丰傩舞》)。2005年并入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6.江西省文艺学校吉安分校

1959年秋,筹建吉安专区文艺学校,学生由各县剧团选送和学校自招,共计120余名,分专科班和培训班两部,学制两年。学校于1962年底宣布停办。

1974年10月,筹建江西省文艺学校井冈山地区采茶班。1975年招收学生35人,其中演员32人、乐队3人,学制两年。学生是从下放农村锻炼两年以上、具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知青中考选,共招收3届。

1981年5月,由学生主演的(与地区采茶剧团合排)《投军记》,参加全省戏曲现代戏、儿童剧汇报演出,荣获剧目演出二等奖。

1985年3月成立“江西省文艺学校吉安分校”,开办了群文音乐、群文舞蹈、群文器乐、专业舞蹈、采茶戏表演等专业,已开办班级11个,培养各类专业学生370人。其中采茶戏表演专业班5个,学生200名;专业舞蹈班两个,学生37人;群文音乐班3个,学生89人;群文舞蹈班一个,学生44人。并在采茶班和群文音乐班中,先后培养器乐专业学生34人,并设戏曲打击乐、二胡、竹笛、长笛、琵琶、扬琴小提琴、钢琴、手风琴、小号、长号共11个专业。1990年8月,教师邱建礼等创作的器乐曲《海外爷爷回乡来》在省第3届少儿艺术节获创作、演奏、辅导二等奖。

7.江西省文艺学校萍乡分校

江西省文艺学校萍乡分校创建于1980年9月。首届招收学生30名,年龄均在11~15岁,学制4年。1984年7月毕业后,全部输送萍乡市采茶剧团工作。1985年6月,经江西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江西省文艺学校萍乡分校,同年4月招收第2届学生22名(男女各半),学制仍为4年。

1989年,学校首次开办了群众文化班,招收学生32人,学制改为3年,设音乐(声乐、器乐)、舞蹈、美术3个专业。

1991年,学校被评为萍乡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毕业生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共40余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励一次,获华东地区级奖励一次,获省级奖20余人次。刘艳同学继澳门、香港出访后又赴日本演出,《羊城晚报》还为刘艳同学的演唱作专题报道。教师刘恩群创作器乐合奏《欢庆》获省文化厅优秀教学曲目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