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县城北门外的海门桥及其背后的故事

县城北门外的海门桥及其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海门公一家独自出资将这座桥给造好了,乡亲们便称这座桥为海门桥。万历二十五年修的万历《青浦县志》,虽然没有出现“海门桥”“沈济川”的任何记述,但是有董其昌写的《海门居士小传》介绍了居住青浦琴浜村号海门的诸从礼及其乐善好施的事迹,不过没有关于造海门桥的描述。(俞敏)新建的海门桥

县城北门外的海门桥及其背后的故事

原桥一角 姚元祥提供

青浦城区新海路大盈江上有一座水泥桥,桥边紧靠北门街98号山墙的碑刻上有这样的记载:“海门桥——跨东大盈港,初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清代修建,为单跨石拱桥,桥体高大,造型优美。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梯形踏步桥,1994年7月改建成3跨双车道简支梁桥。青浦区市政管理署二○○二年九月。”

看了这个碑刻,让人对桥名产生疑问:建桥的时候这里是大海吗?或者桥是海门籍人士出资建造的?

从青浦历史看,第一个疑问是不成立的。万历二年,青浦离海很远,这里不可能是海之门。那么,这个建桥的海门人是江苏的海门人还是浙江的海门人呢?

原来明朝时,青浦北门外大盈江两岸百姓隔江相望,往来不便,当地几个乡绅便商议起捐资造桥的事来。经过一番议论,先是让海门公出面到苏州一带打听造桥所需石料的价格,再加上人工费,一共需要多少钱,由几位分摊。几日辛苦后的海门公,在回青浦的路上感染伤寒,便将商议造桥的事情托给了自己的儿子。海门公的儿子将家父生病和造桥的费用告诉了诸位乡绅,商量如何分摊。谁知那些乡绅得知海门公有病在身,造桥费用又很高,对由一后生操持造桥之事心生疑惑,于是个个推三托四不肯出资。最后,海门公一家独自出资将这座桥给造好了,乡亲们便称这座桥为海门桥。

口说无凭,从现在找到的一张海门桥老照片看,“单跨石拱桥,桥体高大,造型优美”,所言不虚,但对“海门公”三个字的疑惑未解。

有人看到过清人诸联所作的《明斋小识》上有一段摘引,说“北门外巨桥,吾家海门公于万历二年独立营造,邑人赖之,故邑候沈济川即名其桥曰海门。乾隆二十年重修。”这段话说出了海门桥的传说和青浦区市政管理署碑文的出处,并且告诉我们海门公姓诸,但除了最初的造桥人为什么叫“海门公”依然无解之外,又产生了一个更大的疑问:诸联《明斋小识》的说法是否靠谱?(www.xing528.com)

诸联是青浦人,出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要判定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必须弄清楚两件事情:一是作为旁证人的沈济川是一个什么情况;二是诸联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清康熙八年定稿的《青浦县志》卷之二“桥梁篇”的记载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说“海门桥。在城北,诸从礼建。”卷七“人物篇”又称:“诸从礼,号海门。由上海庠入胄监。天性孝友,能周人之急。陆文定雅重其德操。董文敏时为史官,作《海门居士传》。里中欲建一石梁,非千金不可,从礼独力成之,邑候沈济川名为海门桥。晚举乡饮大宾。年七十卒。”从这里可以看明白三件事:一是桥名的来源弄清楚了;二是海门桥最初是石梁桥;三是诸联关于海门桥的说法中的一部分来源于此。

那么,诸联关于“海门桥始建于万历二年,乾隆二十年重修”的说法是否成立呢?有心人仍从旧县志里找答案。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修的万历《青浦县志》,虽然没有出现“海门桥”“沈济川”的任何记述,但是有董其昌写的《海门居士小传》介绍了居住青浦琴浜村号海门的诸从礼及其乐善好施的事迹,不过没有关于造海门桥的描述。1877年修成的光绪《青浦县志》,其卷五“桥梁篇”记载:“海门桥,在北关外,邑人诸从礼建,嘉庆十四年重建。”至此可以判定:海门桥的始建时间应晚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海门桥重建于嘉庆十四年;海门桥的名字来源于建桥人诸从礼的号“海门”。

(俞敏)

新建的海门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