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体育活动干预研究:跨域迁移的效能

青少年体育活动干预研究:跨域迁移的效能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计划行为理论中对主观行为控制感的描述与自我效能理论中对自我效能的描述是一致的。综上所述,大学生在体育教育情境内感知到的三重关联效能会跨情境(域)迁移到休闲时间。因此,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跨域迁移的又一心理机制是效能的跨域迁移,如图1-5所示。图1-5PE三重效能信念对休闲时间行为控制感的跨域迁移

青少年体育活动干预研究:跨域迁移的效能

对于休闲时间身体活动行为的预测,计划行为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Azjen et al.,2012;Hu et al.,2008;Sheeran,2002)。其中,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个体的主观行为控制感对行为有直接的预测作用。Azjen(1988)认为,一个人可能很想参与某项行为,但是由于能力、资源或机会等个体不能控制的原因,导致其不能参与,由此产生的心理状态称为主观行为控制感(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PBC)。主观行为控制感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对某件行为是否在自己的控制之内的感知;个体对执行某项行为的难易程度的感知。如对我来说,完成某项任务太困难/容易了(Sheeran et al.,2003)。有关PBC的多项研究支持了其对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包括身体活动行为(Hu et al.,2008;冯玉娟,等,2014)。

计划行为理论中对主观行为控制感的描述与自我效能理论中对自我效能的描述是一致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的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是对自己能否实现特定目标所持的信心和信念(Bandura,1997;郭本禹,等,2008;田学英,2012)。

因此,由计划行为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对PBC和自我效能感的描述,并结合多项研究中研究参与者的自我报告和研究结果(Hamilton et al.,2012),本研究认为,个体的主观行为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所界定的方向和范畴是一致的。

大学生在休闲时间对身体活动行为的主观控制感和效能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亲身掌握经验、替代经验和言语劝说是个体形成效能感的三条重要渠道(Bandura,2006;张力为,等,2003)。替代经验是个体自我效能的重要来源,在体育教育情境内的替代经验主要是榜样的力量,教师的示范可能会使学生从“我不行”转化为“如果老师行,我也行”(即学生对教师的他人效能);言语劝说是自我效能的另一来源,他人评价是言语劝说的方式之一,教师对学生施加的他人评价,会使学生感知到教师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即推论自我效能),进而影响到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程度(Bandura,2000;Jackson et al.,2012;田学英,2012)。

如此说来,大学生休闲时间身体活动行为的控制感和效能感的来源,在体育教育情境内均有所体验:大学生在体育课上通过自身的活动体验(亲身掌握经验),会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产生感知,这会直接影响休闲时间身体活动的效能感;教师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替代经验,他人效能)也会对大学生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行为的效能感产生影响;教师的评价(言语劝说,推论自我效能),尤其是正性评价,会激励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田学英,2012)。(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体育教育情境内感知到的三重关联效能会跨情境(域)迁移到休闲时间。因此,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跨域迁移的又一心理机制是效能的跨域迁移,如图1-5所示。

图1-5 PE三重效能信念对休闲时间行为控制感的跨域迁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