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社会整合:中国社区广播的挑战与前景

提升社会整合:中国社区广播的挑战与前景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正是提供这种集体性的自我实现与协调,以及社会整合与身份认同的工具。[6]当下中国,利益诉求多元,这种公共领域的构建对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纾解区。目前,社区广播在中国,既没有来自上层的推动,广播电台考虑到自身盈利模式也没有发展的动力,社区成员对社区广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还较低,导致社区广播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提升社会整合:中国社区广播的挑战与前景

在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现代化理论家看来,社会分化既是现代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现代化得以推进的不可或缺的机制。在社会分化过程中,原来承担综合性职能的结构体分化为若干个分别承担单一功能的子结构,这种分化会大大提高人类活动的效率,但是社会分化的过程必须伴之以相应的社会整合和再整合的过程,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机制。从广义上来说,大众传媒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传播活动就是一种主体间的意义交流与共享。大众传媒具有的舆论引导能力,将分散的个人联系起来,为社会成员提供统一的文化和共同的行为规范,创造一致的价值,提供彼此得以联系的社会关系

在多层分化,或者被称为碎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情况下,人们对一种共同走过的经历、共同信奉的价值、共同崇尚的文化的向往更为迫切。媒介正是提供这种集体性的自我实现与协调,以及社会整合与身份认同的工具。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播电台迅速行动起来,用“不间断的电波”传递灾区最新情况、报道救援进展、安抚震区群众的情绪。

广播的整合作用还体现在保障社会主体知情权的实现上。“一个健全、运转灵活通畅的社会,通常是新闻信息自由流通、社会透明度高,信息不对称现象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成员认同程度提高的社会。”[5]也就是说社会主体的知情权是整合社会有效运转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广播因其信息发布的快速便捷、参与性强的特性可以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增进社会理性,养成独立思考,沟通民意的有效渠道。(www.xing528.com)

协调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要构建社会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由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私人有机体,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报刊、出版等,属于社会文化领域,为人们提供讨论和争论相关公共事务的场所。”[6]当下中国,利益诉求多元,这种公共领域的构建对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成为社会矛盾缓冲器和纾解区。广播媒体中现场开通热线电话的百姓连线类节目,以做老百姓贴心人的姿态帮助听众解决生活困难,解答遇到的难题,往往收听率和参与度都很高。

但是,现阶段,作为社会整合型媒介的广播媒体尚未形成,广播媒介的社会整合角色只是在其宣传角色、舆论引导角色下的附属角色,这也与我国社会整合步伐滞后于社会分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转型状况同构对应。社区是实现社会有机整合的最重要的中间组织,广播在社区内传播应该成为今后社会整合型广播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前,人们只有单位的概念没有社区的概念,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固有的按照身份、单位、阶层划分的居住地域被瓦解,社区成为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广播(community FM)就是以社区为服务对象制作和播出节目的调频电台。社区广播在日本已经经过了20年的发展,成为社区居民自我展示、本地信息收集发布的渠道,居民则通过社区广播这种贴近自己生活的媒体,加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意识,加强了社区内的交流。2000年开始,我国一些地区对社区广播曾有尝试,如常熟人民广播电台,在常熟市中心广场旁沿街建立了一个“方塔直播室”,天津滨海新区创办的广播电台,面向区内居民,声音覆盖不跨区,也受到了社区听众的欢迎。可惜,这些尝试到后来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目前,社区广播在中国,既没有来自上层的推动,广播电台考虑到自身盈利模式也没有发展的动力,社区成员对社区广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还较低,导致社区广播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