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4年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考点精析及训练

2014年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考点精析及训练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决策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类决策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根据规划系统的具体特征,结合数学规划方法的基本要求,将环境系统规划决策问题概化成在预定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下,对由若干决策变量所代表的规划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的数学规划模型。调查核实现有削减能力、分析潜在削减能力,加强管理,增加设施。环保意识分析、法规的执行情况等分析。

2014年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考点精析及训练

1.环境规划概述

(1)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环境规划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见表13-6。

13-6 环境规划类型

978-7-111-46641-3-Chapter04-33.jpg

(3)环境规划的作用 具有如下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管理标的基本依据等。

(4)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环境规划具有政策性强、信息密集、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

(5)环境规划的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应包括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目标、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等。见表13-7。

13-7 环境规划内容

978-7-111-46641-3-Chapter04-34.jpg

2.环境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

(1)环境规划的原则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②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体要求的原则;③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⑤系统原则;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⑦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2)环境规划的方法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应包括环境评价、环境预测和环境决策等方法,其中环境预测和决策是环境规划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两项基本活动,它们贯穿渗透在环境规划过程的许多环节中。

依照系统工程的原理,一般环境规划的决策过程从广义来看包含四个基本程序环节:①找出问题确定目标,②拟定备选行动方案,③比较和选择最佳行动方案,④方案的实施即规划的执行。

在环境规划中,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决策分析技术方法大体包括:费用效益(效果)分析、数学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三种基本类型。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程序如图13-5所示。

978-7-111-46641-3-Chapter04-35.jpg

图13-5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基本程序

2)数学规划方法。数学规划方法是指利用数学规划最优化技术来进行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一类技术方法。从决策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类决策分析方法的使用,需要根据规划系统的具体特征,结合数学规划方法的基本要求,将环境系统规划决策问题概化成在预定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下,对由若干决策变量所代表的规划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的数学规划模型。

目前,用于环境规划中的数学规划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以及动态规划等。

3)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是运用多种数学(包括计算机)支持技术来处理以下问题:根据所建立的多个目标,找出全部或部分非劣解;设计一些程序识别决策者对目标函数的意愿偏好,从非劣解集中选择满意解。

3.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1)环境规划的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想要达到(或期望达到)的环境状况或标准,它是环境规划的核心。

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可达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

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因划分依据的不同而异,具体见表13-8。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要遵循的原则:①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②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③应当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④应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⑤尽量定量化,目标应能时空分解,以便管理、监督、检查和执行。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常用以下方式:①定量确定;②定性确定:难以定量化和无明确数量化的要求时用定性确定,常用于中长期规划;③半定量确定:介于定量与定性之间,如二类水质标准、达标率、运转率等。

13-8 环境规划目标类型划分

978-7-111-46641-3-Chapter04-36.jpg

制定目标后,还要对规划目标进行可达性分析并及时反馈,对目标进行修改完善:①环境保护投资分析。分析环境规划实施所需的资金保障,若资金有问题,应做调整。②技术力量分析。从环境管理技术、污染防治技术、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等方面论述。③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调查核实现有削减能力、分析潜在削减能力,加强管理,增加设施。④其他分析。环保意识分析、法规的执行情况等分析。

(2)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 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环境规划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表示规划指标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即规划指标的名称;二是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值,即经过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据。环境规划指标是环境规划工作的基础,并运用于整个环境规划工作之中。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必须遵循整体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适应性等原则。

目前,环境规划指标主要采用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不同来分,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

4.环境功能区划

(1)环境功能区划的含义 环境功能区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性功能区,环境功能不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具有不同功能的环境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分别采取环境保护政策,是科学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

(2)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一是为了合理布局,二是为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三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对于未建成区或新开发区、新兴城市等来讲,环境功能区划对其未来环境状态有着决定性影响。

(3)环境功能区划的类型 区域环境功能区划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即综合环境区划和单要素环境功能区划。

综合环境区划依据区域环境,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单要素环境功能区划:以综合环境区划为基础,结合每个要素自身特点加以划分,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噪声功能区划等。

(4)我国现行环境功能区划

1)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包括: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机场、港口、车站等交通枢纽区;风景旅游或文化娱乐区;特殊历史纪念地;水源保护区;文化教育区;新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污染物处理区(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等);卫星城等。

2)空气环境功能区划。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按环境空气划分为以下三类区:一类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包括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是指特定工业区。

3)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按照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依据地表水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地表水环境划分为以下五类水域:①Ⅰ类区。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②Ⅱ类区。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③Ⅲ类区。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④Ⅳ类区。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⑤Ⅴ类区。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4)城市声学环境功能区划。按照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规定,将声学环境分为0~4类共5类标准。

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0类区。它是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②1类区。它是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③2类区。它是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④3类区。它是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⑤4类区。它是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其中,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5.环境预测

(1)环境预测的含义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寻找改善环境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2)环境预测的依据 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有:规划区环境质量评价;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镇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能源、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行业发展规划。其中,规划区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预测的基础工作。

(3)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环境预测主要包括: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污染产生和排放量预测;环境质量预测;生态环境预测;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www.xing528.com)

(4)环境预测的基本思路环境预测是在环境调查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综合分析或一定的数学模拟手段,推求未来的环境状况。其技术关键如下:

1)把握影响环境的主要经济社会因素,并获取充足的信息。

2)寻求合适的表征环境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式和(或)了解预测对象的专家系统

3)对预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点取决于规划人员的素质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5)环境预测的类型

1)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社会经济按现有趋势发展,环保管理、技术、投资维持现有水平的未来环境质量状况,目的是为了得到环境质量的下限值。

2)目标导向预测(理想型):按人们的主观愿望进行环境保护所能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目的是为了得到规划期环境质量的上限值。

3)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根据规划,客观实际地预测环境规划实施后所能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

(6)常用预测方法选择 常用的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两类。定性预测方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和主观概率法等;定量预测方法有外推法、回归分析法和环境系统的数学模型法等。选用何种方法,应根据环境条件、资料及技术等情况确定。

(7)环境预测的结果分析 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目的是找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由此规定环境规划的对象、任务和指标。预测的综合分析主要包括资源态势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环境风险分析等。

环境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指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或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一旦发生会造成全球或区域性危害甚至灾难;另一类是指偶然的或意外发生的事故对环境或人群安全和健康的危害。

6.环境规划的制定程序

(1)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 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编制环境规划工作计划、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制定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案的审批、环境规划的实施等步骤(图13-6)。

(2)环境规划的主要步骤和内容

1)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在开展规划工作前,有关人员要根据环境规划目的和要求,整个规划工作进行组织和安排,提出规划编写提纲,明确任务,制订翔实的工作计划。

2)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包括规划区域内环境质量现状、自然资源现状及相关的社会和经济现状调查,明确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

978-7-111-46641-3-Chapter04-37.jpg

图13-6 环境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①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调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速度、结构、布局应在环境规划中给以概要说明(包括现状及发展趋势),以阐述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大和伴生的环境问题,以及人口、技术和社会变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增长及环境影响。

②环境调查。环境调查包括:环境特征调查、生态调查、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的调查、环保治理措施效果的调查以及环境管理现状的调查等,各环境调查项目的具体调查内容见表13-9。

13-9 各环境调查项目的具体调查内容表

978-7-111-46641-3-Chapter04-38.jpg

③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描述,以便查明规划区环境质量的历史和现状,确定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掌握规划区环境质量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规划区的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见表13-10。

13-10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978-7-111-46641-3-Chapter04-39.jpg

3)环境预测分析。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见前文所述。

4)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具体内容见前文所述。

5)提出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案是指实现环境目标应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投资,力争投资少、效果好。

拟定环境规划草案:在进行某个区域规划时,通常可以从各种角度出发拟定若干种满足环境规划目标的规划草案,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优选环境规划草案:环境规划工作人员,在对各种草案进行系统分析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佳的环境规划草案。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是对各种方案权衡利弊,选择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高的方案。

形成环境规划方案:根据环境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的要求,对优选出的环境规划草案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形成最后的环境规划方案。

6)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是把规划方案变成实施方案的基本途径,也是环境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环境规划方案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上报有关决策机关,等待审核批准。

7)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环境规划按照法定程序审批下达后,在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根据规划提出的任务要求,强化规划执行。

7.我国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

(1)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 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及“强化环境管理”。

(2)我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我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内容如图13-7所示。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调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所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程序、内容、权利、义务以及管理措施的法定化。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特有的环境管理政策,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指通过实行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规定,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的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污染限期治理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是政府为了保护人民利益对排污单位采取的法律手段。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是创造一定的条件,形成一定的规模,实行集中生产或处理以使分散污染源得到集中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并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978-7-111-46641-3-Chapter04-40.jpg

图13-7 我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