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水的来源、流向及特点

淮水的来源、流向及特点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尚书》提到从桐柏山导出淮水。水在地下潜流了三十多里,从桐柏山的大复山南麓东流而出,山口就叫阳口,水南就是复阳县。淮水继续向东流过义阳县。淮河,作为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理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为“四渎”。

淮水的来源、流向及特点

【原典】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山海经》曰:淮出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导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尔雅》曰:淮为浒[1]。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骃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宣帝元康元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东观汉记》曰:朱祐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辞鄙拙[2],殆不可观。故《经》云:东北过桐柏也。淮水又东径义阳县,县南对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淮水又径义阳县故城南,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其城圆而不方。阚骃言: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封北地都尉卫山为侯国也。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鸡翅山,溪涧潆(yíng)委,沿溯九渡矣。其犹零阳之九渡水,故亦谓之为九渡焉。于溪之东山有一水发自山椒(jiāo)下数丈,素湍直注,颓波委壑,可数百丈,望之若霏幅练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

【注释】

[1]浒:水边。

[2]鄙拙:粗鄙拙劣。

【译文】

淮水发源于南阳郡平氏县胎簪山,向东北流过桐柏山。《山海经》记载:淮水发源于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提到从桐柏山导出淮水。《地理志》中说:南阳郡平氏县,就是王莽时的平善。《风俗通》记载:南阳平氏县的桐柏山,大复山在它的东南方,是淮水的发源地。淮,是均衡的意思。《春秋说题辞》中解释:淮,就是使水势保持均衡。《释名》中则说:淮,意思是围,就是说围绕扬州北界,向东直达大海。《尔雅》说:淮,就是水边的平地。但淮水和醴水都从同一个源头流出,向西流的是醴水,向东流就是淮水。水在地下潜流了三十多里,从桐柏山的大复山南麓东流而出,山口就叫阳口,水南就是复阳县。阚骃说:复阳县就是从前的胡阳县乐乡,宣帝元康元年设县,因位于桐柏山、大复山之南,所以称为复阳。《东观汉记》记载:朱祐年少时成为孤儿,被送回复阳县刘氏外公家抚养。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石碑,是南阳郭苞所立。此处还有两块碑,都是汉延熹年间的太守和县令所造,文辞粗鄙拙劣,几乎令人无法阅读。所以《水经》记载:淮水向东北流过桐柏山。淮水继续向东流过义阳县。县城南面对固成山,山上有水,奔泻直下数丈,波涛滚滚,倾注于山坞间,形成一口巨井,称为石泉水,向北流进淮水。淮水又流过义阳县旧城南边,这是义阳郡的治所,世人称为白茅城,城建成圆形而不是方形。阚骃说:晋太始年间,划出南阳郡东部边邑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设置义阳郡,郡治在安昌城。另外《太康记》和《晋书·地道记》也都有义阳郡的记载,说以南阳属县义阳为郡名。汉武帝元狩四年,把这地方封给北地都尉卫山,立为侯国。有九渡水流进淮水。九渡水发源于鸡翅山,溪涧弯弯曲曲,沿溪有九个渡口。很像零阳的九渡水,所以也称为九渡。溪东山上有一条水,从山顶下流出,宽约数丈的急流,从几百丈的高崖一泻而下,流进深渊,远望像是飞动的白绢。涧水往下流进九渡水;九渡水又向北流,流进淮水。

【原典】

颍阴[1]刘陶为县长,政化[2]大行,道不拾遗[3]。以病去官[4],童谣歌曰:悒然[5]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6]此下民。见[7]思如此。

【注释】

[1]颍阴:古县名,秦置,今河南省许昌市。

[2]政化:政治教化。

[3]道不拾遗:路上有丢失的东西,无人捡拾,多形容民风淳厚。

[4]去官:弃官、辞官。

[5]悒(yì)然:忧愁不安的样子。

[6]安:安抚,使……安居。

[7]见:被。

【译文】

颍阴人刘陶担任顺阳县县令时,大力推行政治教化,因而道不拾遗。后来刘陶因病辞官,童谣唱道:心里郁郁不乐,怀念我们的刘君,他什么时候再来啊,使我们百姓安宁!他是如此受到人民的怀念。

相关链接

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文化遗址就达一百多处。我国的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法家学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创立的。

春秋战国时期襄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出生在安徽颍上县,在这里建有纪念管仲的管鲍祠。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出生地安徽亳州,有曹操青年时期读书遗址,视察农田的东西观稼台、屯粮遗址、演兵处、歇马池和栅马墙等。最为珍贵的是曹氏墓群和曹操地下运兵道。亳州还有纪念三国时神医华佗的华祖庙。“建安七子”大多出生于淮河流域。淮河,作为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理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为“四渎”。

【原典】

慎水[1]又东流,积为燋陂;肢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卻陂[2]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3],左结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4]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5]邓晨欲修复之,知许伟君[6]晓知水脉,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敢败[7]我濯龙渊!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8]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征[9]矣。遂署[10]都水掾,起塘四百余里,百姓得其利。

【注释】

[1]慎水: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南。

[2]鸿郤(xì)陂:今河南省正阳县、息县境,在汝水、淮水两水之间。

[3]淮川: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

[4]翟方进:字子威,西汉成章时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官至丞相,赐爵高陵侯。

[5]汝南太守:汝南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6]许伟君:许杨,字伟君,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有记载。(www.xing528.com)

[7]败:毁坏。

[8]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

[9]征:应验。

[10]署:任命。

【译文】

慎水继续向东流,汇聚成燋陂;陂水向东南方流,形成上慎陂;又向东流,形成中慎陂;再向东南流,形成下慎陂,都同鸿郤陂的水不规则散流。这片陂塘上口接纳淮河给水,左边连接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上奏朝廷毁堤。东汉建武年间,汝南太守邓晨打算修复被毁的陂塘,知道许伟君熟悉水脉,就召请他来商议。许伟君说:成帝采纳翟方进的建议毁堤后,不久就梦见自己上天,天帝怒斥他说,你怎敢毁坏我的濯龙潭!此后,老百姓就失去水利之益了。当时童谣喝道:毁坏我陂塘,名叫翟子威。有反就有覆,陂塘该修复,贤明的知府来,兴工复水利。童谣里的话就要应验了。邓晨于是任命许伟君为都水掾,筑塘四百多里,百姓都受到水利之益。

【原典】

昔吴[1]将伐齐[2],北霸中国[3],自广陵城[4]东南筑邗城[5],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6],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7],《地理志》[8]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末口[9]入淮。

【注释】

[1]吴:古国名,传至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2]齐:周朝国名,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

[3]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4]广陵城:今江苏省扬州市。

[5]邗(hán)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6]韩江:同下文的“邗溟沟”,即今之邗沟,古运河名。

[7]射阳湖:古湖名,在今江苏省北部里运河和串场河之间,跨宝应、淮安、盐城建湖、阜宁等县市。

[8]《地理志》:班固《汉书》中的内容,共两卷,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始祖。

[9]末口:今江苏省淮安市北。

【译文】

从前吴国准备进攻齐国,向北方称霸中原,于是就从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在城下掘深沟,称为韩江,又称为邗溟沟,从大江向东北通射阳湖,这就是《地理志》所说的渠水。此沟向西北流到末口,进入淮水。

【原典】

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1]。《山海经》[2]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3]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4]之叙《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5]不谈不对,顾[6]非已及也。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

【注释】

[1]郁洲: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北云台山一带。

[2]《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包括山川、道里、物产等。

[3]苍梧:山名,亦称九嶷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部。

[4]崔季珪(guī):崔琰(yǎn),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东汉末年名士

[5]休休然:安闲的样子。

[6]顾:乃。

【译文】

东北海中有个大岛,称为郁洲。就是《山海经》所说的郁山坐落于大海之中,说这座山是从苍梧移来的。山上还有南方的草木,现在是郁州的治所,所以崔季珪在《述初赋》序中,说郁洲就是从前的苍梧山。心里喜欢它又感到好奇,听说山上有修仙者的石室,于是就前往参观。看到有个道人悠然独处,闭目养神的样子,不开口,也不答话,看来这种境界不是我所能达到的。这就是《述初赋》所说的:傍晚我渡海来到郁洲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