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爵:孔末亂孔的直接起因

固爵:孔末亂孔的直接起因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衍聖公爵位再度中絶,襲爵再次成为孔氏家族内部甚至朝中儒臣鬥争的焦點。從宗法制度上講,孔思晦襲爵是由“小宗之嫡”升格为“大宗子”所致,可謂爵位回歸大宗。於是,以“竊世爵”“冒聖裔”为核心内容的“孔末亂孔”的故事便應時應勢而生了。“孔末亂孔”的故事之所以在五代時期發生,是因为就襲爵而言,孔仁玉與孔思晦有著极度相似的時代、宗位背景。

固爵:孔末亂孔的直接起因

元朝時期,衍聖公孔湞“喜校獵,日事鷹犬,不修祖祀”,曲阜管民長官孔治率孔氏族人以“不事儒雅”攻之,并言“湞非孔氏子”,以“宗系失傳”为由報朝而罷其爵。[21]孔湞母任氏曾为此上書辯雪,力辨孔湞“乃五十一代襲封衍聖公孔元措之耳孫,五十二代襲封衍聖公孔之固之塚嗣”,“雖云庶出,實係長房”。[22]为此其與族人争訟至東平路總管府,雖有東平萬户嚴忠濟偏袒孔湞,打擊孔氏族人,但孔湞仍未能復爵。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東平路宣撫使姚樞奏曰:“在太宗世,詔孔子五十一代孫元措仍襲封衍聖公,卒,其子(此處記为孔元措子,誤,應指孔湞)與族人争求襲爵,訟之潜藩,帝時曰:‘第往力學,俟有成德達才,我則官之。’又曲阜有太常雅樂,憲宗命東平守臣輦其歌工舞郎與樂色俎豆至日月山,帝親臨觀,飭東平守臣,員闕充補,無輟肄習。且陛下閔聖賢之後,《詩》《書》不通,與凡庶等,既命洛士楊庸選孔、顔、孟三族諸孫俊秀者教之,乞真授庸教官,以成國家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美。王鏞練習故實,宜令提舉禮樂,使不致崩壞。”[23]對於姚樞的奏請,元世祖“皆從之”。可見元世祖對當時孔氏後裔的態度。因此,終忽必烈一朝未封授衍聖公,使世爵中絶四十三年,其原因遠非孔繼汾所説的“自湞之失爵,元人在兵戈擾攘間未暇講求所當立者”[24]這麼簡單,其中族人争爵不止和子嗣德才欠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時任奉直大夫知密州的孔治,因係開國功臣之後和“權奉祀事三十餘年”“有德有文”而襲封衍聖公,使曲阜世爵得以延續。蔡文淵所作的《元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孔公神道碑記》載:“元貞改元,公(孔治)見成宗皇帝於上都,時大臣奏:‘至聖文宣王孔夫子之嫡孫,其祖元用以軍功没於王事,實開國立功之臣。治權奉祀事三十餘年,有德有文,可襲封爵。’上可其奏,仍賜坐,慰勞甚厚,特授中議大夫、衍聖公。”[25]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孔治卒。衍聖公爵位再度中絶,襲爵再次成为孔氏家族内部甚至朝中儒臣鬥争的焦點。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經仁宗帝欽定,孔思晦襲爵。危素所作的《孔思晦神道碑》載:“(延祐)三年,族人合議,以公嫡長且賢,宜襲封爵,主祀事。上政府,未决。平章政事李韓公偕禮部力主之。會仁宗皇帝問:‘孔子之裔迨今幾世,襲爵为誰?’李公具以對。仁宗親閲譜,若曰:‘以嫡應襲封者,思晦也,復奚疑!’且以前襲封秩卑俸薄,遂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月俸自百緡加至五百緡,鑄印四品。”[26]《元史·孔思晦傳》中亦有記載。[27]《元史·元明善傳》中載:“延祐二年。改禮部尚書,正孔氏宗法,以宣聖五十五世孫思晦襲封衍聖公。事上,制可之。”[28]此處將孔思晦作五十五世孫有誤。《闕里文獻考·孔彦侔傳》中載:“初大宗世絶,以宗法立嗣,宜以小宗之嫡思晦襲爵,而治與思誠再世以支庶越次紹封,为族人所不服。思友乃叙述家譜,力言於政府,其後卒黜思誠而封思晦,皆思友之力也。”[29](元典籍及曲阜碑刻均不見孔思誠襲封衍聖公的記載,孔思誠墓碑碑文也没有衍聖公爵號[30],可見孔思誠没有承襲。《闕里文獻考》所記有誤。)在中書省平章政事李孟、禮部尚書元明善等朝中儒臣及孔思友等族人的合力推动下,依照宗法立嗣,孔思晦因“嫡長且賢”襲爵。但是,元仁宗一句“復奚疑”,説明朝中和孔氏族人對孔思晦承襲爵位還是存有争議的。

孔思晦襲爵的道路可謂艱辛。從宗法制度上講,孔思晦襲爵是由“小宗之嫡”升格为“大宗子”所致,可謂爵位回歸大宗。時知天命的孔思晦承襲後,深知爵位來之不易,更對多年來族人圍繞爵位的争鬥心知肚明。如何鞏固爵位,釐正“宗位”,維護宗法制度,避免内鬥甚至出现小宗覬覦得爵的现象再次發生,是孔思晦及其族人不得不面對的现實。於是,以“竊世爵”“冒聖裔”为核心内容的“孔末亂孔”的故事便應時應勢而生了。

“孔末亂孔”的故事之所以在五代時期發生,是因为就襲爵而言,孔仁玉與孔思晦有著极度相似的時代、宗位背景。史料缺乏,不知孔仁玉父孔光嗣、祖孔昭儉、曾祖孔振是出於什麼原因没有承襲文宣公的。但是,《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记载,孔子四十一代孫孔邈承襲文宣公一事應毫無疑問。因为孔氏譜志載人不載襲封事,《闕里文獻考·世系考》也不提孔邈襲爵文宣公事,所以孔邈其人其事鮮为人知。從孔氏家譜記載看,孔邈系出西漢孔霸,襲封褒成君孔福次子之後,曾祖孔戣,祖孔温質,父孔織。對於唐代所封爵而言,其應为“小宗”偏支,而非唐初襲封孔德倫後裔。唐長興三年(932年)孔仁玉封爵後,才使爵位回歸“大宗”正支,自後唐至北宋,文宣公爵位没有離開孔仁玉一系。歷史上,如果孔氏宗子無嗣,選擇繼嗣人選的標準,就受到與宗子血緣關係親疏遠近、學識、品行和官職以及當朝者用人取向等諸多因素影响,同時宗統决定於君主,爵位封授的最終决定權在朝廷。在争奪爵位的孔氏族人中,既有“大宗”“小宗”,又有“外院”“内院”,其中不乏冒充聖人後,以僞充真,甚至出现为争奪爵位而争訟的情况。(www.xing528.com)

北宋時,四十三世孫孔仁玉的後裔分为五位,因孔宗願襲封衍聖公,稱为“襲封位”。從曲阜孔氏世系圖襲封位世系(孔子第四十六世孫至五十四孫)[31]可見,到了孔子五十四世孫“思”字輩,闕里孔氏族人中只有孔若愚的後人孔思晦是“大宗”。誠如陳鎬所説:“自端操至湞凡六世,北襲封嗣絶,於是推端立(若愚)之後焉。”[32]所以如果要釐正“宗位”、匡正“襲封位”就要追溯到孔仁玉。五代之時戰亂不已,孔氏族人流離失所,雖然孔仁玉高祖孔振失爵,但是自孔仁玉復爵後爵位一直没有偏離嫡宗却是事實。孔宗願之後的金元時期,南北宗并立,并且發生爵位一度中斷多年的现象,但南宗傳至孔洙,北宗傳至孔湞,爵位皆未失傳。其間,多次發生孔氏族人争奪爵位的激烈鬥争,甚至出现了孔治“世以支庶越次紹封”的情况。後經族人和朝中儒臣干預,“以次相推,最为宗長”的孔思晦襲爵。孔思晦襲封與孔仁玉襲封的背景和情景极具相似之處:作为正支的孔仁玉之父孔光嗣并没有襲封文宣公,而是由旁支的孔邈襲封;孔湞罷爵後,爵位空置四十餘年,身處大宗的孔浣没有襲封,而是由小宗的孔治襲封。歷史輪回,頗有些歷史重演的意味。

趙文坦先生認为,孔思晦與族人編撰“孔末亂孔”的故事,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在於“嚴内孔外孔之防,剥奪外孔豁免賦税、免除徭役的權利”。目的是“以别親疏,以辨真僞,使孔仁玉後裔以外的孔族人不得逃避庸調,從而保障封建政府的賦税收入和徭役驅使”[33]。其實賦税、徭役利於朝廷,與孔府基本無涉,即使孔思晦们为朝廷所想,剥奪外孔免賦税、除徭役的權利,也不足以傾力編撰此故事。辨明孔氏族裔,嚴内孔外孔之别,避免外院覬蠲徭役,這些只是故事的表象而已。

孔思晦“會族人,稽典故”編撰“孔末亂孔”的故事,其根本原因是面對“大宗”與“小宗”、“外院”與“内院”襲爵争鬥不止的现實,为强調“襲封位”正源,鞏固“大宗”地位,加强族人管理所采取的應對之策。故事編撰的最終目的是鞏固爵位、釐正“宗位”、維護宗法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