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品加工技术与实训:典型酱油加工

食品加工技术与实训:典型酱油加工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训二低盐固态发酵法酱油加工(一)实训目的通过实训,了解酱油酿造的基本流程,理解酱油酿造的基本原理,掌握低盐固态发酵酱油酿造的关键技术,熟悉固态发酵方法。浸提次数规定为3次,浸提过程中,酱醅不宜露出液面。二油、三油用于下一批的浸醅提油。

食品加工技术与实训:典型酱油加工

实训一 酱油种曲的制作

(一)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掌握酱油种曲的制作原理与技术,为酱油酿造准备菌种。

(二)实验原理

曲霉试管、三角瓶、曲盒的不同环境中,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封闭、半封闭、开放培养,逐级扩大繁殖。利用逐渐形成的生长优势和有利条件,克服杂菌的生长,繁殖出大量的、较为纯净的、生命力强的分生孢子。并保持原有的优良的生产性能,为制造高质量的酱油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

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曲盒;试管、三角瓶、分装器、量筒等。

(四)实验材料

1.菌种

米曲霉(Asp.Oryzae)沪酿3.042。

2.培养基

(1)豆芽汁培养基(斜面保存用) 黄豆芽500 g,加水1000 mL,煮沸1 h,过滤后补足水分,121℃湿热灭菌后存放备用,此即为50%的豆芽汁,用于细菌培养:10%豆芽汁200 mL,葡萄糖(或蔗糖)50 g,水800 mL, pH 7.2~7.4。用于霉菌酵母菌培养:10%豆芽汁200 mL,糖50 g,水800 mL,自然pH。霉菌用蔗糖,酵母菌用葡萄糖。

(2)三角瓶种培养基

配方:麸皮80%,豆饼粉10%和面粉10%。

按配方称取培养基所需的原料,原料混合后拌入1.0~1.1倍清水,充分拌匀,装入预先洗涤、干燥、配好棉塞及经1 kg/cm2蒸汽压灭菌60 min的250 mL三角瓶中。装瓶量以料厚1 cm为度。培养基经1 kg/cm2蒸汽压灭菌60 min。

(3)种曲培养基

配方:采用麸皮80%、豆饼粉15%,面粉5%,拌水量为原料的100%~110%。采用常压蒸煮60 min灭菌。

(五)工艺流程

试管菌种→三角瓶菌种→曲盒种曲逐级扩大培养。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1.试管菌种活化

在无菌条件下移接的米曲霉斜面菌种,于28~30℃条件下培养72 h,待菌株发育成熟方可采用。开始时,长出白色菌丝,这种白色菌丝即为米曲霉菌丝,之后米曲霉菌丝逐渐转为黄绿色,当米曲霉绿色孢子布满斜面,即为成熟。

2.三角瓶种培养

三角瓶种培养基灭菌后随即将曲料摇松。待凉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培养温度为28~30℃。培养过程摇瓶两次,首次在曲料开始发白结块时进行;相隔4~6 h当曲料再行结块时,则进行第二次摇瓶。瓶种培养72 h,米曲霉发育成熟即可使用,或存冰箱待用。

三角瓶种的质量要求:培养成熟的瓶种,菌丝发育粗壮,整齐、稠密,顶囊肥大,孢子呈黄绿色,发芽率不低于90%,孢子数达9×109个/克曲(干基)以上。

3.种曲培养

种曲培养基熟料经摊凉、搓散,降温至30℃即可接入三角瓶种,接种量为原料量的0.1%~0.2%。曲料用竹匾培养,料厚为1~1.2 cm。曲室温度前期28~30℃,中、后期25~28℃。曲室干湿球温差,前期为1℃,中期1~0℃,后期2℃,培养过程翻曲两次,当曲料品温达35℃左右,稍呈白色并开始结块时,进行首次翻曲,翻曲要将曲料搓散,当菌丝大量生长,品温再次回升时,要进行第二翻曲。每次翻曲后要把曲料摊平,并将竹匾位置上下调换,以调节品温。当生长嫩黄色的孢子时,要求品温维持在34~36℃,当品温降到与室温相同时才开天窗排除室内湿气。种曲培养72 h。成熟的种曲应置清洁、通风的环境中存放。

种曲的质量要求:孢子丛生,黄绿色,无异味,无污染,孢子发芽率应不低于90%,种曲的孢子数要求5×109个/克曲(干基)以上。

(七)思考题

1.酱油的酿制过程中种曲的作用是什么?

2.制种曲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实训二 低盐固态发酵法酱油加工

(一)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了解酱油酿造的基本流程,理解酱油酿造的基本原理,掌握低盐固态发酵酱油酿造的关键技术,熟悉固态发酵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粉碎机、高压灭菌锅、发酵缸、贮存容器、波美比重计、温度计。

(三)原辅料及参考配方(表4-4-9)

表4-4-9 酱油种曲制作的原辅料及参考配方

(四)工艺流程

(五)操作要点

1.原料处理

黄豆经过筛选,加3~4倍量自来水,水面没过黄豆,浸泡数小时,以黄豆内无白心、充分吸水膨胀为度。将润水后的黄豆放入高压灭菌锅中在121℃温度下蒸料30 min,出锅摊平,打散团块,冷却至45℃。

熟料质量要求:呈淡黄褐色,有香味及弹性,无硬心及浮水,不黏,无其他不良气味。

2.成曲制备

按配方量先将种曲与面粉拌和均匀,然后与45℃左右的熟料迅速翻拌均匀,面粉充分裹在黄豆表面。将接种并裹好面粉的黄豆送入室温28~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曲室中培养,曲料保持松散,厚度一致。培养16~18 h,品温上升至34~36℃时,翻曲一次,以后严格控制品温28~32℃,最高不得超过35℃。待曲料表面布满黄绿色孢子并散发曲香时,立即出曲,一般需要1~2 d。

成曲质量要求:柔软有弹性,菌丝丰满,嫩绿色,具有成曲特有香味,无异味;水分26%~33%;成曲蛋白酶活力,每克曲(干基)不得少于1000单位(福林法)。

3.制醅发酵

将19.5份市售食盐溶入100份水中配制成13°Bé盐水,加热至55~60℃备用。将成曲破碎,加入曲重0.55倍的13°Bé热盐水拌和均匀,不得有过湿过干现象,待曲料将水充分吸收后装入发酵缸内,酱醅含水量为50%~53%,封口发酵。前期发酵将酱醅品温控制在42~45℃,每天翻醅1次。15 d后,降低酱醅品温至30~32℃,再发酵5~10 d即可浸提。

酱醅质量要求:红褐色,有光泽不发乌;柔软,松散,不黏;有酱香,味鲜美;酸度适中,无苦、涩等异味。

4.浸提

采用三套循环浸提法,将原料总重5倍量的上一批第2次浸提得到的二油加热至80~90℃左右,注入成熟酱醅中在60~70℃恒温下浸泡不少于6 h,放出得头油,头油调节含盐量在16%以上即为半成品酱油。第1次浸提后,将上一批第3次浸提得到的三油加热至85℃左右,注入头渣浸泡不少于4 h,滤出得二油。第2次浸提后,用85℃热水浸泡二渣不少于2 h,滤出三油。浸提次数规定为3次,浸提过程中,酱醅不宜露出液面。二油、三油用于下一批的浸醅提油。

5.杀菌、调配、灌装

将滤出的生酱油加热至65~70℃维持30 min,再根据国家标准GB 18186—2000《酿造酱油》进行调配,调整其浓度、成分,添加防腐剂,定量装瓶即为成品酱油。

(六)产品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表4-4-10)

表4-4-10 酱油的感官指标

2.理化指标(表4-4-11)

表4-4-11 酱油的理化指标(www.xing528.com)

3.卫生指标(表4-4-12)

表4-4-12 酱油的卫生指标

(七)思考题

1.除本法外,还有哪些酿造酱油的方法?

2.酱油通风制曲应注意哪些问题?

3.翻曲的目的是什么?

实训三 高盐稀态发酵法酱油加工

(一)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了解酱油酿造的基本流程,理解酱油酿造的基本原理,掌握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酿造的关键技术,熟悉液态发酵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粉碎机、高压灭菌锅、发酵缸、贮存容器、波美比重计、温度计。

(三)原辅料及参考配方(表4-4-13)

表4-4-13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加工的原辅料及参考配方

(四)工艺流程

(五)操作要点

1.原料处理

操作同实训一。

2.成曲制备

黄豆与面粉配比为7:3或6:4,种曲接种量为原料量的0.1%~0.3%,其余操作同实训一。

3.制醪发酵

食盐加水溶解,配制成所需浓度的盐水,经过滤沉淀,待澄清后方能使用。一般在100 kg水中加1.5 kg食盐得到的盐水浓度为1°Bé。将成曲破碎,用温度已升至40~45℃且相当于其质量2~2.5倍的18°Bé盐水搅拌后送入发酵罐内进行稀醪态条件下发酵,务必使全部成曲都被盐水湿透。发酵品温保持在42~43℃,不超过45℃。制醪后的第3 d起进行抽油淋浇,淋油量约为成曲量的10%,其后每隔1周淋油一次。淋油时注意控制流速,并在酱醪表面均匀淋浇,避免破坏酱醪的多孔性状。发酵期3~6个月,此时豆粒已溃烂,酱醪色泽已变暗褐,醪液氨基酸态氮含量约为1 g/100 mL。前后1周无大变动时,意味酱醪已成熟,可以放出酱油。

4.抽油

第一次提油后,头渣用18°Bé盐水浸泡10 d后提二油,二渣用加盐后的四油及18°Bé盐水浸泡,时间也为10 d。放出三油后,三渣改用80℃热水浸泡一夜,即行放油,抽出的四油应立即加盐,使浓度达18°Bé,供下批浸泡二渣使用。四渣含食盐量应在2 g/100 g以下,氨基酸含量不应高于0.05 g/100 g。

5.杀菌、调配、灌装

操作同实训一。

(六)产品质量标准

1.感官指标(表4-4-14)

表4-4-14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感官指标

2.理化指标(表4-4-15)

表4-4-15 高盐稀态酱油理化指标

3.卫生指标(表4-4-16)

表4-4-16 高盐稀态酱油卫生指标

(七)思考题

1.酱油酿造需要哪些原料?

2.简述酱油滤油过程。

3.如何配制酱油?

实训四 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一)实训目的

掌握甲醛值法氨基酸态氮的测定方法,监测酱油质量。

(二)实验原理

利用氨基酸的两性作用,加入甲醛以固定氨基的碱性,使羧基显示出酸性,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后定量,以酸度计测定终点。

(三)实验仪器

酸度计、磁力搅拌器、10 mL微量滴定管

(四)试剂

①36%甲醛:应不含有聚合物;

②0.050 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

(五)实验步骤

①吸取5.0 mL试样,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吸取20.0 mL,置于200 mL烧杯中,加60 mL水,开动磁力搅拌器,用0.050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酸度计指示pH8.2,记下消耗0.05 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数,可计算总酸含量。

②加入10.0 mL甲醛溶液,混匀。再用0.05 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继续滴定至pH9.2,记下消耗0.05 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毫升数。

③同时取80 mL水,先用0.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pH为8.2,再加入10.0 mL甲醛溶液,用0.05 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pH 9.2,同时做试剂空白试验。

④结果计算:试样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X——试样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g/100 mL;

V1——测定用试样稀释液加入甲醛后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V1——试剂空白试验加入甲醛后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V1——试样稀释液取用量,mL;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t/L;

0.014 ——与1.00 mL、1.000 mol/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相当的氮的质量,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