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对自发环境影响的关系及性格培养对策

教育对自发环境影响的关系及性格培养对策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切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都必须遵循个体个性发展的身心规律。个性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违反了客观的顺序就不可能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又要重视个性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变性,促使青少年儿童有较快的发展。

教育对自发环境影响的关系及性格培养对策

青少年儿童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这种特殊活动中接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外,还要从事于其他各种实际活动,如家庭生活、各种社交活动、劳动、文体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接触各种经过改造的自然物,并与其他人发生各种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等),同样也要受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尽管这些环境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却不能低估它们的力量。它们往往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如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它们也可以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使某些个性特点提前或推迟出现,如有的儿童在家庭的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出某方面的特殊才能。

在自发的环境影响中,其中有的是与学校的影响相平行的,学校在这种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环境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因此,不可否认也有些自发的环境影响是与学校教育相矛盾或相对立的,这种影响有时在青少年的发展中,产生了十分不利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的作用就要被削弱,甚至被抵消。这是因为青少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教育作为一种外部条件能不能在学生的发展中产生作用,还要以学生本身的条件为转移。如果学生本身的条件对于教育的影响产生一种“排他性”的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改变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应当从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着手,以期使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产生更强有力的作用,去战胜不良的自发影响。同时,学校还应当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干预自发的环境影响,如通过做好家庭和社会的工作、搞好课外活动,发挥环境影响的有利因素,消除不良因素,努力把不可控制的影响纳入可控制的范围。

还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影响的发挥,往往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的,能力是在千锤百炼中获得的,思想品德是在长期熏陶中培养的,不对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克服,则更需要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工作,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学校在人的个性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不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应当通过长期的工作使之实现。

一切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都必须遵循个体个性发展的身心规律。上面说过,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教育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作用,还必须通过发展他们的内部原因即内部矛盾,才能实现。具体地说,一方面教育制约着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还必须考虑到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外因离开了内因就不能起作用;不仅不能起主导作用,甚至还可能产生反作用。总之,教育促进发展,而发展又制约着教育。对于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规律,教育工作又应当怎样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呢?

1.个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个性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的,这表现在个体个性的动力系统和个性的内容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地发展的。个性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违反了客观的顺序就不可能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个性发展又是有阶段性的,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前一阶段内准备了向后一阶段的过渡。每一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般对待,搞“一刀切”、“一锅煮”。既不能把小学生当做中学生看待,同样,也不能把中学生当做小学生看待。还应该看到,每一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上也要考虑到这种衔接性。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进行教育和教学,决不意味着要迁就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而又为他们力所能及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2.个性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个性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这首先表现在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中不均衡;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认识个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对于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2.个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性发展具有稳定性,即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性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

但是,又应当看到,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个性发展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在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个性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个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随着各种条件的改变,不同阶段中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某些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又具有一定的限度。

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的稳定性,要掌握每一阶段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而不是从教学的主观愿望出发,任意规定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与此同时,又要重视个性发展的可变性,通过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发展的可变性,促使青少年儿童有较快的发展。

4.个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性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所造成的。

这种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为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国外一个大规模的研究报告中,曾经做出这样的估计:当一年级的教师遇到他班上年龄差不多都是6岁的孩子时,他事实上面对着一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准备状况的差异来说,实际上是从3岁到11岁。”

其次,这种个别差异也表现在同一学生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

最后,这种个别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的青少年儿童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等。

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各人的短处和不足,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