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学·中等:课程目标的规定性及其来源

教育学·中等:课程目标的规定性及其来源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地位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试题再现(多选)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单一因素研究,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来源。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教育学·中等:课程目标的规定性及其来源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一)定义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二)地位

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准则

(三)特点

1.时限性

课程目标要同特定教育阶段相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

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

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

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试题再现

(多选)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操作性

【答案】ABCD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www.xing528.com)

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包括三方面内容: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内容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单一因素研究,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来源。如果过于强调某一因素,就会走极端。

三、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试题再现

(2020多选)新课标从以下哪些方面阐述了课程的具体目标(  )

A.知识与技能  B.目标与过程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AC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