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荣归东阳:漂洋之旅终回故土

荣归东阳:漂洋之旅终回故土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漂洋,只为有朝一日回归粒子中“纠缠”现象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潘建伟致力于破解的正是爱因斯坦的这一未解之谜。那一年,潘建伟29岁。十余年的异域“漂泊”,只为有朝一日的回归。菲涅尔奖最新得主、东阳籍教授陆朝阳结缘量子,便是缘于潘建伟的影响。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圆满成功2016年8月16日,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荣归东阳:漂洋之旅终回故土

漂洋,只为有朝一日回归

粒子中“纠缠”现象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潘建伟致力于破解的正是爱因斯坦的这一未解之谜。1999年,潘建伟作为第二作者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取得“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个实验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欧洲物理学会将其评为世界物理学的年度十大进展,美国《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那一年,潘建伟29岁。随着一系列实验成果论文的发表,潘建伟开始跻身量子物理实验研究的顶尖科学家行列。

“找到你有能力解决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是潘建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是,即便有正确的探索原则,在发现目标之前仍然要走很多弯路。曾经有一个实验,他做了整整4年,最后成功了,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上。《自然》的审稿编辑称这篇文章是“英雄式的文章”。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英雄式的耐心”。

十余年的异域“漂泊”,只为有朝一日的回归。在中国建成世界一流的量子实验室一直是潘建伟的梦想。早在2001年,潘建伟在中科院基础局和人教局的支持下,开始在中科大组建实验室。

多年的国外顶尖实验室经验,让他知道,以自己独到的地方与国外实验室形成知识和人才的互换互补,是提升实验室实力的最好办法。在世界顶级实验室中,都有潘建伟派出的访问学者,他们在合作中学到自己实验室长远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菲涅尔奖最新得主、东阳籍教授陆朝阳结缘量子,便是缘于潘建伟的影响。2003年,在一次校园聚会上陆朝阳结识了潘建伟。当潘建伟向一批本科生描绘起奇幻瑰丽的量子世界时,同为东阳人的陆朝阳立马受到了感召,放弃了原先的微电子专业方向,改为从事量子物理研究,两人先后获得菲涅尔奖被传为佳话。(www.xing528.com)

2009年,在完成了冷原子方面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后,潘建伟把在海德堡大学的实验室整体搬回到中科大,并在上海浦东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工程中心。这个技术和人才积累的过程同样需要耐心。英国著名的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对潘建伟科大团队进行这样的评价:“中国科大,因而也是整个中国,已经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2016年8月16日,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从最初酝酿到成功发射历时13年,早在2003年,潘建伟提出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计划,2011年,量子科技实验卫星工程启动。2017年5月3日,潘建伟团队研发的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运行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之前所有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潘建伟和他的团队不忘初心,勇当世界科技浪潮弄潮儿,一次次刷新纪录。潘建伟认为:“科技强国,等不来,买不来,只能靠自己干出来,闯出来。”

对于家乡,潘建伟深怀感恩和眷恋。有时候,潘建伟会忽然怀念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家乡屋后的小山,自己在山坡上玩耍的时光,想起善良淳朴的乡邻。潘建伟还会忽然怀想起,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给他讲《聊斋》的情形……

“东阳是歌山画水之地,人们在解决温饱之余,潜心学习。东阳人出门挣钱,总不忘把钱带回家,建造漂亮新房,想着日后的生活过得更美好。东阳人做学问也如此,不会只顾眼前,总是着眼长远,总是喜欢把它做到极致。”在潘建伟看来,东阳之所以人才辈出,正因为东阳人骨子里对极致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