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埕铁枝:惊艳表演、古风淳朴

沙埕铁枝:惊艳表演、古风淳朴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埕铁枝搬铁枝又称台阁,是一种源于清代,曾流行于闽东多地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1995年12月27日,福鼎撤县设市,沙埕铁枝参加在福鼎城区举行的庆典,其活灵活现、古风淳朴的精彩表演,令来宾大开眼界、为之倾倒。那一次,沙埕铁枝更以10米的高度引来一片赞誉、惊呼。据介绍,《哪咤闹海》是沙埕铁枝表演队的代表节目之一。作为民间民俗传统习俗,沙埕铁枝在闽东乃至福建众多习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沙埕铁枝:惊艳表演、古风淳朴

◎ 白荣敏

沙埕铁枝 

元宵节是福鼎市海滨渔镇沙埕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传统的闹元宵节俗在当地已经延续几百年。马灯、舞龙、舞狮、连灯、车鼓亭等纷纷登场,居民万人空巷踩街观灯,而搬铁枝是灯会中的重头戏。

我在农历正月十四上午赶到了沙埕,发现大多数居民已进入闹元宵的节日亢奋状态之中,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还是昨日晚上的两台铁枝。“今年有铁枝!”虽然许多人在节前已经知晓,但还是乐意互相传递这个消息。当晚,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马灯上街了。”“舞龙、舞狮上街了。”“车鼓亭上街了。”随着群众一声又一声的“报幕”,街上慢慢热闹了起来。但只有到了晚上9时,“铁枝上街啦。”观者如潮,人随铁枝慢慢流动,每个人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脸上显露出惊异而喜悦的神情,当然,少不了赞叹和评论,这时的闹元宵才达到了高潮。

“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带我来沙埕看铁枝。”1909年出生于距沙埕集镇约15公里的罗唇村董春莲老人回忆起小时候看搬铁枝还印象深刻,“后来嫁到了沙埕,就每年都可以看了。”她与铁枝有缘分,嫁的丈夫与铁枝打了一辈子交道。刘正初,这个名字已紧紧与沙埕铁枝联系在一起,说起沙埕铁枝,许多人就说到了他。刘正初生于1907年,比妻子董春莲大2岁,但已去世24年。“在我家办了好多年,架子从一楼绑到二楼。后来移到别的地方做,过完除夕,正月初一就被叫去,从打图纸到选材料,一直忙到元宵节铁枝上街。后来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容易上火,头人炖好西洋参送到家里来,请他出山。”

“有一段都是内澳和外澳各办一台,然后比‘过枝’。”沙埕居民把铁枝承受重量的关键部位称为“过枝”,过枝越隐蔽,设计越巧妙,其艺术性越高。董春莲老人回忆起了四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有一年黄瓜鱼围了一万三千担,沙埕热热闹闹办元宵,少不了铁枝,内澳请外地师父,外澳由刘正初来主打。内澳办的是《哪吒抽龙筋》,用龙筋过枝,比较粗;外澳办的是《牛郎织女》,一边一枝红棍上去,一边一个算盘,铁枝搬上街后,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兴趣,大家围着猜测到底是红棍过枝,还是算盘过枝,许多人认为算盘支架太细,不可能过枝,双方打起了赌,就用锯子当场锯掉红棍,上面的铁枝巍然不动,果然是算盘过枝,引得群众一片赞叹。”

人们说铁枝的艺术性,主要是指“过枝”的技巧,就如董春莲老人所言,在当地,铁枝艺人有时进行比“过枝”,叫过枝的水平,过枝越隐秘,设计越巧妙,其艺术性越高。

沙埕铁枝(www.xing528.com)

搬铁枝又称台阁,是一种源于清代,曾流行于闽东多地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它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进行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根据沙埕《刘氏宗谱》记载,刘氏先祖光发公派下的长泰、长成、长沛、长明公的十三世“时”“望”“日”“宏”字辈裔孙,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从泉州永春徙居沙埕等地,他们尊从祖先的习俗,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搬铁枝,现在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这一传统节俗活动。

搬铁枝指铁枝表演的一种过程,要实现这种精彩表演过程,关键在于‘绑’的工艺。而铁枝无论从其制作工艺还是表演发展,历时几百年,始终处于一个创新、提高、拓展的过程。

1995年12月27日,福鼎撤县设市,沙埕铁枝参加在福鼎城区举行的庆典,其活灵活现、古风淳朴的精彩表演,令来宾大开眼界、为之倾倒。1999年6月29日,福鼎市第一届太姥山文化旅游节上,沙埕铁枝再一次受邀进城,以《八仙过海》《哪咤闹海》《杨八姐闯幽州》等精品赢得了赞誉。人们无法想象,绑在铁枝上的“小木偶”似的小演员(因身板被固定,故称),不论身段水袖,还是举手投足,竟是活灵活现的。渡伯(《八仙过海》中的人物造型)撑船那么自如逼真,杨八姐射箭(《杨八姐闯幽州》造型)如此传神,龙太子爬梯(《哪咤闹海》造型)那样滑稽多姿,而配乐(南音)又那么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那一次,沙埕铁枝更以10米的高度引来一片赞誉、惊呼。按照惯例,铁枝的设计高度拟在7-8米,但城区有优势,路面宽且直,理论上可以达到10米以上,最后为了安全起见,设计为10米并成功地进行巡回表演。由于沙埕街道较窄,尤其是电线不规则,影响了高度的设计,所以“绑”枝的高度多数维持在7-8米。

据介绍,《哪咤闹海》是沙埕铁枝表演队的代表节目之一。在表演过程中,在一个前后摇摆的机动车推动下,坐在8米高、最顶端的“哪咤”借势要向远离6米的“龙三太子”(坐在铁枝低座)传接莲花,如同杂技技巧中的凌空倒挂。看过《哪咤闹海》的观众表示,看的时候大家都紧张得屏住呼吸,看完之后发现手心全是汗。每传接一次,全场都会发出一片惊呼;每次稳稳地一坐上顶端,全场又掌声雷动。

据了解,这个高度,目前还保持着全国纪录,堪称“中华一绝”。

铁枝的内容主题体现了沙埕艺人的聪明才智,是艺人的集体智慧。艺人们往往从当地渔村实际出发,挖掘传统曲目和民俗文化,结合当前经济建设来确定作品,如选定制作的铁枝有反映传统文学红楼梦情节、神话传说宝莲灯故事、民俗妈祖祭祀仪式等题材,都是为群众所喜爱。作为民间民俗传统习俗,沙埕铁枝在闽东乃至福建众多习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在民间民俗文化传播,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发挥经济建设宣传作用,凝聚民众人心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搬铁枝闹元宵节俗在当地已延续了几百年,是沙埕人民难以割舍的传统民俗,其意义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