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教氛围浓厚,农村教育引导发展

宗教氛围浓厚,农村教育引导发展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在格龙维及其崇拜者柯尔特等人的推动下,民众高等学校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尽管目前很少正式做礼拜。民众高等学校的目的一直在于引导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民众高等学校的平均入学年龄为23岁左右,偶尔也有年龄大一些的,有些年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术基础。阿斯可夫是一所最大的民众高等学校。总之,寄宿的民众高等学校运动没有对较大的城镇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其学生中也有少数来自这些城镇。

宗教氛围浓厚,农村教育引导发展

即使丹麦没有为世界作出其他贡献的话,它仍然可以以其寄宿制民众高等学校而闻名于世。关于这类学校已写过不少东西,在这里只要极简单地提一下就行了。民众高等学校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产生时地位极低,但它后来发展很快,为农民的孩子提供普通教育课程有丹麦文学历史社会学、宗教音乐。这类课程都在漫长的冬季里开设,这一点过去和现在一样,因为冬季里土地冻结,人们很难或根本无法耕作。有的民众高等学校还在夏季举办三个月的补习班;有些在冬季学习时只招收男生的学校夏季也招收女生。丹麦文的“民众高等学校”的含义要比英文中的相应词丰富得多,它还包含有国立学校和大学的意思。

尤其是在格龙维及其崇拜者柯尔特等人的推动下,民众高等学校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尽管目前很少正式做礼拜。民众高等学校的目的一直在于引导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教学工作主要强调正规的讲课(这里又表现出《圣经》的影响),随后进行大量的讨论。在安排连续的教学计划时要考虑适应学生个人的特殊需要和能力。校长和教师在学生准备和制定学习规划时起个别指导作用。个人阅读和个人探究很受鼓励。

一所寄宿的高等学校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简直令人生畏。食宿极为粗陋。学生每天至少要为自己的社团从事一个小时的体力劳动。民众高等学校的学生传统上都来自于劳动阶级,他们在野外度过一段接近原始社会生活的农村生活,这一经历对许多现在已经富裕起来的人来说也是有益的。在民众高等学校里,人们看到,银行家女儿的地位与庄稼汉一样,这一点令人惊讶。银行家送女儿上学是因为他本人过去曾上过这类学校并且欣赏它。这种制度是行得通的。在民众高等学校里,学生们会很快地围住你,在一起唱歌或跳起欢乐的民间舞。精神文化食粮是好的,团体也是好的,而能使精神上摆脱日常工作的劳累那更是极美好的事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几年,丹麦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和小城镇居民进过民众高等学校,虽然当时学校的实际数字没有本世纪初多,但入学人数却达到了高峰。现在学生人数少了,学校的影响也在减弱。那就是说,学校的直接影响在减弱。作为民主、自助、公民尊严的发源地,这些学校对合作组织、社会服务体制以及其他许多注重实际的公民训练学校的建立起了间接的影响作用,这些公民训练学校与半福音派性质的民众高等学校相比,更具有现代的特征。还有,因为这些学校为之奋斗的事业已被公认取得了胜利,所以它们的直接影响逐渐消失。最后,民众高等学校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居民,而丹麦在发展城市的设想方面甚至比城市人口的集中还要快。

对民众高等学校情况比较了解的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寄宿的民众高等学校衰落得不成样子。然而,这类学校在发展丹麦民主精神方面,无疑比其他类型的学校贡献大。有时,完成民众高等学校学业的学生还可以从事别的专业。但最有意义的经验往往是观察自己生活的经验。当然,这两方面不是相互排斥的,特别在今天这一迅速变化时期更是如此;但是,对生活在城镇的居民来说,夜校(它们也往往叫做“民众高等学校”)更吸引他们,对他们也更方便。私人汽车的增加以及电视机的普及,与社会习俗的改变结合在一起,使寄宿的民众高等学校看起来似乎是那么遥远。但这也能引起某些人的兴趣,无论如何,尤其对那些想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或想得到其他“第二次机会”文凭资格的丹麦人来说,短期集中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是他们所珍惜的。

至少在寄宿的民众高等学校里,某些与格龙维和柯尔特有联系的传统精神影响很深。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强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其他的社会经验,长期来一直是这种传统精神的组成部分。在丹麦,这种精神在前面提到的“自由学校”运动中重新出现过,但它在寄宿的民众高等学校里始终存在着。民众高等学校的平均入学年龄为23岁左右,偶尔也有年龄大一些的,有些年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术基础。要入这类学校的青年从来没有因缺钱而被排斥在外,因为学生只需交少许的学费及膳宿费即可入学,如果是享受国家补助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这类学生),交的钱就更少了。这些学校是私立学校,学校归校长,但它们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政府的资助。

许多民众高等学校设有专门的职业课程。有些学校集中进行体育教育,但更多的学校则迎合农民的需要。学校强调格龙维的个人新生思想,但课程本身却主要是技术性的。它包括丹麦语和算术(因为即使今天的学生也有许多在14岁或15岁时就离开学校了),但主要的课程是从理论角度讲授农业科学。年轻人平均都有10年左右的农业实践经历。农业民众高等学校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因此,丹麦的农业是高度有组织的,有最新品种的农作物和家畜,实行科学施肥,并有专门的销售系统。但从任何意义上说,学生在学校就如同生活在家庭里。校长就像父兄;他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是一致的。热爱儿童的丹麦人明显有以家庭方式接待客人的习惯。这一点在普通民众高等学校里也许比在职业学校里表现得更加鲜明些。(www.xing528.com)

有一些民众高等学校也欢迎外国人入学。这样做是有困难的,因为学校的全部重点都表现出“丹麦性”。一个海外学生入学前往往要在一户丹麦人家里先呆上三个多月,以掌握难懂的丹麦语及其困难的发音。这通常意味着得作为一名农业工人参加劳动。然而民众高等学校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阿斯可夫,我曾碰到一些美国中年妇女和从远东来的学生。阿斯可夫(仍保持地道的丹麦型)是一所最大的民众高等学校。由于这一原因,也由于它的历史联系,这所民众高等学校成了一个著名的展品。

然而,有一所民众高等学校带有国际性,这就是1921年在埃尔西诺尔创办的民众高等学校,其目的是使各种出身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互相尊重,互相了解。讲课和讨论主要用丹麦语和英语,有时也用德语。这所学校一次可接纳120名左右的学生。尽管这所学校不很典型,但它使人体会到这场运动意味着什么,而且它创办时的第一任校长和诸位继任校长都与极盛时期的民众高等学校的精神实质一脉相通。

总之,寄宿的民众高等学校运动没有对较大的城镇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其学生中也有少数来自这些城镇。然而,有些民众高等学校与工党和其他左翼组织有联系,因此招收的学生中有更多的人来自城市。访问这类学院,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基本保持其特色的同时,让个人皈依的宗教气氛激发人们对政治变革的热情。格龙维要是见到那些描绘工人前进的壁画或听到那些血与吼的歌声时,一定会吓得不知所措。可是,他会完全赞同学生进行的诚实的自我反省。传统让所有民众高等学校都强调培养学生的高度的个人和社会义务感。学校不进行考试,不发毕业证书。人们在民众高等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他们很好理解的,但却是个人成分很浓的东西。

同丹麦民众高等学校相联系的神秘气氛或半福音派的热情一度赢得了许多国家的人的赞赏,其中包括那些与丹麦人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接触的国家里的人。至少可以说,在英国和美国,试图以这种特殊的丹麦方式来培养信徒,往往是不恰当的。尽管我们大家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丹麦民众高等学校的那种气氛中会想到的,但我们的背景同丹麦却是完全不同的。丹麦运动的胜利,是由于它对特殊环境中的特定人们的需要作出了适合当地的、内在的和现实的反应。其他任何民族或时代值得类似描述的任何事情必定会有所不同。

民众高等学校运动间接地促使丹麦农民于19世纪末经济大萧条时期建立起许多合作组织。在那以前,丹麦的农业主要靠以家庭或个人出口粮食。此后不久,摆在丹麦面前的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彻底整顿购买、生产和销售的问题,作为解决饥饿的惟一可供选择的措施。目前,丹麦生活中如果没有合作社那是不可想像的。人们一般认为,这个制度将个人的最大创造性与社会保护措施结合起来,保护那些本身无过失但需要帮助的人。虽然丹麦生活中的各种合作组织照字义并不是学校制度,但是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合作组织,丹麦生活中的教育重要性就可能完全改变。这与想像美国没有学分制、英国没有各种委员会和“团体精神”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对民众高等学校运动(与其他教育机构一样),我们现在应该根据今天和明天的需要来对它们的适用性作出评价。

U90报告强调指出,三四十岁的人入以下两种正规的、非正规的学习班会更方便些:一种是那些帮助他们获得他们年轻时无法得到的教育机会的学习班;第二种是那些给他们以提高职业水平的机会的学习班。那些社会和教育条件最不利的人,如失业者、半熟练工人、成年独身妇女等可望增加助学金。可是,鼓励增加消费者可能会意味着学生人数过多,支出费用负担过重。因此,U90计划考虑了某些优先发展对象的问题,如果不是按需定量分配学额的话——以努力实现所有丹麦人平等(而又多样化)的理想。将来,成人教育与学校系统与高等教育的更紧密结合有可能会得到鼓励和协调。同时,职业教育无疑也将受到重视,不仅是要传授纯粹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更加广泛地改进各种职业关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发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