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体育-快速行进方法

大学体育-快速行进方法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3-10拇指辅行法沿地形地貌行进。利用线状地形,如道路、围栏、高压线等作为行进的“导引”。图13-11借线法行进图13-12借点法行进③水平位移法行进。图13-14提前绕行法行进行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在经过岔路口、道路转弯点、居民地进出口时,应对照地形。

大学体育-快速行进方法

1.确定行进方向

利用指北针确定行进方向是一种最简易、最快速的方法,它特别适合初学者在特征物少、植被密度低、地形起伏不大的树林中使用。具体方法如下。

(1)将指北针直尺边切于目标方向线,指北针上的方向箭头指向你所要到达的位置。

(2)把指北针和地图作为一个整体,水平放置在面前,转动身体,使指北针上的红色指针的指向与地图所示的磁北线方向一致。

(3)指北针上方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要前进的方向(见图13-9)。

图13-9 利用指北针确定行进向方

2.正确估算距离

确立了行进的方向,还必须结合在图上对目标点距离的判断和已跑过的实际距离的估算,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1)利用比例尺换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利用比例尺换算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的方法,前面讲解比例尺时已介绍过,但在实际比赛中,临场进行换算就要耽误时间,因此,必须熟悉几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的对应关系。例如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1毫米相当于10米,而在1∶15000的地图上,1毫米相当于15米,依据不同比例尺,对应地图上两点距离应快速换算为实地距离。

从地图上量得的离,无论是直线的还是曲线的,都是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但在实地,并不都是平坦的地形,在地形起伏较大的情况下,还必须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加上修正系数,见表13-1和表13-2。

表13-1 水平距离修正系数(一)

表13-2 水平距离修正系数(一)

计算公式:实际距离=水平距离+水平距离×修正系数

(2)步测法计算距离。步测法是根据自己步伐的大小计算距离。它是在实地估算距离的有效方法,但这一技能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

复步测量法,两个单步为一复步,若每个单步的步幅为75厘米,那么一个复步的步幅就为150厘米。

采用这种方法测量距离,关键要了解自己的单步步长。可是,不同的人,身高、腿长不同,则步长大小不同;跑步速度的快慢、柔韧性的好坏不同,表现出的步长大小也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形上跑,步长也不尽相同。因此,最好通过平时的练习、测算,确定自己步长的大小。亦可参考下列按常规慢跑测出的数据,见表13-3。

表13-3 不同地形单位长度上的参考步数

(3)目估法测算距离。目估法就是用眼睛估计、测算出距离。眼睛虽然不能测量出精确的距离数值,但是,只要经过勤学苦练,就可以测得比较准确。在高速奔跑中,这一技术很有实际作用。

运用“物体的距离近,视觉清楚,物体的距离远,视觉就模糊”的规律对距离进行目测。在练习的阶段,需要特别留意观察、体会各种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清晰程度,观察多了,印象深了,就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物体形态(清晰或模糊程度),大体上目测出它的距离来。

若觉得根据目标的清晰度判断距离误差太大,可以利用平时自己较熟悉的某些事物的距离,如靶距、球场距离等进行比较判断。还可以用50米、100米、200米、500米等基本距离,经过回忆比较后做出判断。如果要测的距离较长,可以分段比较,尔后推算全长。

值得注意的是,眼睛分辨力常会受到气候、光线照射角度、物体自身颜色、观察的位置角度等条件的影响,目测的距离常常会因为这些因素而产生相当大的误差。

3.按地图行进

按地图行进是定向越野的基本运动形式,也是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在奔跑途中,应首先了解前方要通过的方位物,边跑边对照地形。在经过每个岔路口、转弯点、居民地进出口时,应快捷准确地对照地形,随时了解自己在图上的位置,做到“随时标定地图,随时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随时做到对照周围地形,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具体有如下几种方法。

(1)用拇指辅行法。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转动地图,使地图与现地方向一致,并且,手指压在站立点,做到:“人在地上走,指在图上移。”具体操作如图13-10。

①明确站立点、比赛路线、目标点。

②转动地图,使地图与现地方向一致,并将左手拇指压于站立点一侧上,先上大路。

③到大路后转动地图,移动拇指(沿大路跑,看到路旁小屋后向右转)。

④再转动地图;移动拇指(沿大路跑,经过右侧路口后在下一路口左转弯,可直达目标点)。

图13-10 拇指辅行法

(2)沿地形地貌行进。这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线形地貌如河流、栅栏、小路、围墙等;明显地物如房屋、独立树、石碑以及高压线等都是很好的参照物,可以提供安全、快捷的路线。其方法是按所跑路线的顺序,分段、连续或一次性地记住前进方向上经过的地形点、两侧的特征物等内容,使现地的情景能够不断地与记忆内容“叠影”、印证,做到:“人在地上跑,心在图上移”。

①借线法进行。利用线状地形,如道路、围栏、高压线等作为行进的“导引”。由于沿着线状地形走犹如扶着楼梯的栏杆行走,因此有人称此方法为“扶手法”(见图

13-11)。

②借点法行进。就是利用明显的地物地貌点来控制运动方向,当检查点附近有高大、明显的参照物时,可采用此方法(见图13-12)。

图13-11 借线法行进

图13-12 借点法行进

③水平位移法行进。当站立点与检查点在同一高度上时,可沿等高线行进,但要确定站立点与检查点之间是否可通行(见图13-13)。

图13-13 水平位移法行进(www.xing528.com)

④提前绕行法行进。在检查点之间有较大的障碍时,可提前选择最佳路线(见图13-14)。

图13-14 提前绕行法行进

(3)行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在经过岔路口、道路转弯点、居民地进出口时,应对照地形。

②在遇到现地地形变化与地图不一致时,应仔细对照全貌,分析地形的变化和位置关系,然后准确地判定站立点的位置和行进方向,做到有疑不走,有矛盾不走,方向不明不走。

③发现走错了路时,应立即对照地形,回忆所走过的路,判明从什么地方走错的,偏离原定路线有多远,再根据情况另选迂回路线或返回后继续前进。

(4)野外迷失方向的解决方法。在野外遇上天气不良,或由于自己的心理、身体状态出现故障时,迷路甚至迷失方向,找不出站立点位置是经常可能出现的。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有系统的计划可以减轻焦虑,帮助人重新定位。如果迷路了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继续再跑,站在原地,用指北针确定好方向。

②观察地图并试着找到周围相应的地形。

③寻找周围是否有可以确定的标志物,并试着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④如果找不到,努力回忆在此之前你能确定的地图上的位置,只要仔细研究地图,认真选择,就能确定好自己的位置,重新开始行程。

⑤如果仍然还在迷路中,就去寻找线形地貌。例如,田边、道路或者附近可能有的溪流。找到一个点,顺着这条线直至找到别的标志物,这就更容易确定自己的位置了。

⑥作为一名初学者,如果实在无法坚持,完全可以问其他参赛者返回去的路线,但只有在真正必要时才这么做,因为这样会打断别人的思路。

4.选择行进路线

定向地图上各检查点的连线是提供方位的直线,然而,沿这条方位直线一般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必须依照地图上各种符号和色彩的提示,进行路线选择。不同的人,技术水平不同、体能状况不同,所选择的路线也不尽相同。

(1)选择路线的标准。

①省体力。

②省时间。

③最稳妥。

④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⑤尽量不失误或减少重大失误。

⑥顺利完成赛程并最终夺取胜利。

(2)选择路线的原则。

①充分利用道路,坚持“有路不越野”。如图13-15所示,起点到第一个点,如直线跑需艰难地翻越一座山峰,沿着小路行进到一岔路口左转弯至小路的交会处,寻找点标。沿着小路行进,路线虽长一点,但不需翻山,省力。

图13-15 有路不越野

②地形起伏不大,树林稀疏可跑的地段,坚持“选近不选远”。如图13-16所示,1号点与2号点之间是一片树林稀疏的地段,选路时采用直线跑到小路旁找点,如选择其他路线,则距离较远。

图13-16 选近不选远

③地形起伏较大,树林密集,障碍大的地段,坚持“统观全局,提前绕”。如图13-17,2号点与3号点之间是一段复杂的地形,不能直线跑。选路线:①过鞍部沿陡崖下跑,目标是堤坝。②过堤坝沿着右侧山坡右转至小谷地寻找目标点。

图13-17 统观全局提前绕

④坚持“依线又依点'如图13-18所示,2号点与3号点之间直线不能通行,依小路向前,沿山坡与地类分界线到小路找点。如图13-19所示,以塔为目标点,然后往东南找丘。或者以围栏的拐角为目标点,然后往北找丘。

图13-18 依线又依点(1)

图13-19 依线又依点(2)

实际上,依靠上述一般原则决定路线的选择是很不够的,只有让自己的“感觉”或“估计”变得更有科学根据,才有可能更快地提高定向越野成绩。分析与解决选择路线基本问题的方法有多种,下面仅介绍其中的一种——经验法。

某人以自己在道路上奔跑300米需要的时间为2分钟(近似值)作为一个标准,通过多次实践,对自己奔跑的速度有了如下了解,如表14-9所示。

表14-9 不同地形每300米所用时间的比较

那么,他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假定穿过密林的距离为4(75米),沿大路跑的距离为1(300米),则两种选择所用的时间相等;如果他的体力好而定向本领差,那他就应该选择沿大路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