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德充符》:揭示孔子赞叹的独脚教授在教育中的魅力

《庄子·德充符》:揭示孔子赞叹的独脚教授在教育中的魅力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国的王骀,年轻时犯过法,受刖刑被斩去一只脚,是个独脚人。《庄子·德充符》中的这个故事,一开篇似乎是在对儒家宣战——这个王骀身体有残疾,还在鲁国教学,学生人数又和孔子一样多。这位独脚教授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能让孔子如此赞叹?尧舜影响百姓全凭精神感召力,不靠国家下命令。教育的艺术正在于使受教育者内在的崇高人性绽放出光芒,从而对真善美有发自内心的景仰、对假丑恶加以唾弃,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庄子·德充符》:揭示孔子赞叹的独脚教授在教育中的魅力

鲁国的王骀,年轻时犯过法,受刖刑被斩去一只脚,是个独脚人。他以讲学为生,跟他学习的学生已有三千多人,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

庄子·德充符》中的这个故事,一开篇似乎是在对儒家宣战——这个王骀身体有残疾,还在鲁国教学,学生人数又和孔子一样多。庄子这个铺垫性描述一下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在心里自然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什么人能和孔子相媲美呢?庄子还创造出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常季,替我们问了这个问题。

常季听了王骀讲学,心头不服,去请教孔子,说:“那王骀算什么,犯有前科,被斩成独脚,还公然办讲座,同老师抗衡。他站在讲台上,随便聊天,毫无风度;坐在厅堂里,也不讨论,只偶尔插话。奇怪的是听讲者都很虚心,回去还说收获很大,都说是空虚而去满载而归。有人说这种教法是所谓的‘不靠言传而靠意会’,真有那么一回事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这位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圣人啊,我只是来不及拜访他罢了,迟早要拜他为师的。至于那些晚生后辈,学养比我浅,内心比我空,不去好好听讲,行吗?岂止鲁国的读书人,我真想率领全天下读书人去听他讲学呢。”

说上述这段话的孔子是庄子虚拟的孔子,其实说话者是庄子本人。庄子用这种强烈的冲击,引起了大家对王骀的巨大好奇心。这位独脚教授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能让孔子如此赞叹?

孔子说:只有静止的水,才能使人静止。只有静止的心,才能使众人静止。在王骀看来,天地虽大,只是他的房子罢了;万物虽多,只是他的日用品罢了。对他而言,肉体不过是灵魂的寄放处,五官不过是肉体的装饰品。智慧的烛照下,王骀学养厚积、内心充实,忘怀了世俗的生死观念。所以读书人都朝王骀那边跑,围着他。不是王骀叫他们静止下来的,而是他们在王骀那里找到归宿,不再奔波追求了,才静止下来的。树类唯有松柏,能体现自然正气,冬夏常青;人类唯有尧舜,能体现社会正气,感召百姓。尧舜影响百姓全凭精神感召力,不靠国家下命令。那王老师,“立不教,坐不议”,他能感召读书人,靠的也是充实的内心。(www.xing528.com)

庄子是个有趣的思想家,他的主张明明与儒家相反,却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断提起一个个儒家人物。尤其是儒家的圣人孔子,整天被他挂在嘴边上,让我们忍俊不禁!儒家讲究“言传身教”,庄子却推崇“不言之教”。庄子自己的学生不多,他却塑造出了一个让著名教育家孔子钦佩不已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形象又和孔子恰好完全相反。用孔子的伟大衬托出自己教育理想的高超!让读者通过故事中人物形象间的对比,强烈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思想。真是一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创意

庄子专门写了一篇《德充符》,塑造了王骀等大批形残貌丑之人,这些残疾人都是因道德充溢而魅力非凡,也许是庄子觉得形体的残疾更能突出“德”的意义吧。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关注美而忽略丑,庄子故意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颠覆我们的价值观念,刺激我们的思维,破除我们对外在形象的执迷,从而强化对“德”的认识。这个王骀,和我们前面讲过的丑陋无比却魅力无穷的哀骀它,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德”的光辉,使人们忘记了他们丑陋甚至残缺的身体。他们周围的人看惯了他们身体的残缺、丑陋之后,反而觉得看其他人的健全身体不顺眼了。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育人应以“德”为先,要培养智慧充实、心境祥和的人才。

庄子推崇的“不言之教”对今天的教育一样具有启迪意义。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古代有一个状元的妻子非常重视对儿子的培养,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君爱国等。而状元却从不多说什么,只是每天早早离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就看书。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这状元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有这样一个镜头: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妈妈还给姥姥打洗脚水,自己也摇摇晃晃地给妈妈打来洗脚水。这便是育人先育己,每位家长都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

现代社会的教育者常常对灌输式教育太过乐观,忽视了每个心灵的自悟。其实,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沉睡状态时,再光辉崇高的言辞也无法打动他。教育的艺术正在于使受教育者内在的崇高人性绽放出光芒,从而对真善美有发自内心的景仰、对假丑恶加以唾弃,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