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充的思想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可见,王充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这是王充重视实证的认识论思想在学习上的反映。在当时独尊儒术及师道尊严盛行的环境下,王充的思想更具有反潮流的突出意义。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min搞定(14年311选)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现存的著作仅有《论衡》。他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王充的思想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3min搞定

西汉末年盛行谶纬神学。谶纬神学是董仲舒创立的由儒家神学发展而成的迷信学说。

(1)王充不崇拜权威,他怀疑神学化的儒学,严厉地批判谶纬神学。其著作《论衡》实际上是一部针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和浮妄虚伪的世书俗说,论其是非、辨其真伪的书籍。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几个与儒家神学相对立的论点:

①天道自然。王充认为,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支配人,人与天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②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天没有意志,所以不可能创造万物。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元气”不生不灭,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人也是由“元气”构成的,所以,皇帝和老百姓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③人死神灭。王充针对当时流传甚广的人死灵魂不灭的说法,提出所谓的灵魂就是人的精神,如果人死了,精神也就消散了。

可见,王充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2)面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王充提出“极问”和“贵通”(08年311选)

①反对信师师古,主张“极问”。即反对毫无思考地迷信教师,崇拜古人,应该大胆提出质疑,“问难”老师。

②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即学习知识一定要博学,要博览古今,知类通达。

2.关于教育的作用与培养目标★★

4min搞定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阐述了教育与人性的关系。王充认为人生来有善恶之分,与董仲舒一样,他也把人性分为三种: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中人之人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

(1)教育的作用

①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也就是王充所言的“在化不在性”。

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表现出的是隐效性和间接性,是那些直接产生社会效益的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培养目标(16年311选)

王充把知识分子分为五个级别,依次是:鸿儒、文人、通人、儒生、文吏。

①最高级的一层是“鸿儒”,他们能够“精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他们不仅系统地掌握了现存的社会知识,而且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有创新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理论学术人才。

②第二个级别是“文人”,他们知识渊博,能够融会贯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政治相结合, 并加以评论,提出自己的建议,是称职的行政人才。

此外,“通人”指掌握丰富的书本知识的人,但他们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儒生”指只能精通儒家经书中的一种,既不博古,也不通今。“文吏”指受过简单的识字教育的人,没有丰富的思想。

评价:王充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文人和鸿儒,最高目的是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3.论学习★★

4min搞定

(1)学知与闻见

知识来源于闻见,耳闻目睹的直接认识是知识的基础,此外还需理性思考的加工,即将感性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王充将人的理性认识解释为“开心意”。

(2)思考与求是

针对当时迷信书本的现象,王充认为书中的知识不一定都是真理,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思考并在实践中检验。坚持“效验”“有证”的原则,即要使立论成立,不仅要有雄辩的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有实践的检验。“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这是王充重视实证的认识论思想在学习上的反映。

凯程提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意思是说,人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这是王充在其无神论著作《论衡·效力篇》中所论述的观点。考生需要知道这句名言的含义及出处。

(3)问难与距师

王充最突出的贡献是把教学当作一种不为任何经典所束缚的、生动的、有创造性的客观过程。他强调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www.xing528.com)

①要敢于“问难”,“问难”不同于一般的不明白时的提问,其提问者是经过个人思考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否定、敢于批判。

②要敢于“距师”,即与教师保持距离,不能完全附和教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评价:“距师”并不是“拒师”,王充没有彻底否定孔子等圣贤的教师观,他提倡的是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是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时独尊儒术及师道尊严盛行的环境下,王充的思想更具有反潮流的突出意义。

真题真练

1.【2010年,第15题】汉代察举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 ( )

A.孝廉 B.达于教化 C.贤良方正 D.茂材

2.【2011年,第16题】随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施行,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其标志是 ( )

A.设置博士 B.守师法家法 C.建立察举制 D.创办太学

3.【2014年,第16题】“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强调知识作用的话出自 ( )

A.荀况 B.王充 C.王安石 D.颜元

4.【2015年,第16题】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材”是指 ( )

A.经术之材 B.吏治之材 C.辞章之材 D.货殖之材

5.【2016年,第16题】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文人的显著特征是( )

A.博览古今 B.讲授章句 C.兴论立说 D.上书奏记

6.【2019年,第16题】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 )

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 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

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 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

7.【2020年,第15题】中国古代通常用“志”表达行为动机,用“功”表达行为效果。关于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在道德评价中的地位问题,董仲舒的基本看法是 ( )

A.“功”重于“志” B.“志”重于“功” C.“合其志功而观” D.孰轻孰重酌情而定

8.【2021年,第15题】按时间发生的先后排序 ( )

A.设立太学;文翁兴学;设立鸿都门学 B.文翁兴学;白虎观会议;设立鸿都门学

C.白虎观会议;设立太学;文翁兴学 D.设立鸿都门学;白虎观会议;设立太学

【参考答案】1.A 2.D 3.B 4.A 5.C 6.C 7.B 8.A

非统考院校真题

【名词解释】

1.《对贤良策》(北师大15年)

2.鸿都门学(湖南师大17年)

3.《对贤良策》、鸿都门学(19年多校出题)

【简答题】简述汉初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湖南师大13年)

【论述题】试述董仲舒论教育作用。(北京理工大学21年)

【注释】

[1]本章主要参考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第四章。察举制部分也参考了王炳照的《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三章相关的重要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