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泛娱乐化现象分析

电视泛娱乐化现象分析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本身的物理属性,呈现的是图像,吸引的是人的眼睛。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曾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电视台大量制作、播出娱乐性节目,甚至将电视新闻也用娱乐化的手段来制作。电视新闻、电视剧、电视专题节目甚至一些电视咨询节目也都披着娱乐的外衣登堂入室。可以说,许多电视媒介已经不存在是否渗入娱乐元素的问题,只是存在娱乐化程度高低不一的问题了。

电视泛娱乐化现象分析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声画相结合的电视传播形态在我国诞生。它运用现代电子声像手段,将生活的原型艺术化,将原态的艺术直观化,从而虚拟出另一个全息的生活情景,形成了一个类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磁力影像场。[19]在电视技术、电信技术、卫星传播等科技的支撑下,1973年我国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传统电视媒体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电视本身的物理属性,呈现的是图像,吸引的是人的眼睛。电视传播的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严密的逻辑和深邃的内涵,给观众带来的是轻松而不是沉重,是刺激而不是思考,没有人会把电视当作一个布道者。[20]因此,娱乐和电视的结合可谓与生俱来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曾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21]尼尔·波兹曼也说道:“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22]“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23]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电视业获得真正跨越式发展。电视节目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宣传品到90年代作品的转变,再到90年代之后产品的转变。[24]电视业也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了“频道时代”。在这一转变中,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正在由低风险向高风险转变,老百姓一方面要关注国情时事这种直接关系到自己生存发展的时代背景,一方面需要寻求一种放松的娱乐方式,缓解内心的焦虑。[25]从90年代初期《综艺大观》到1997年《快乐大本营》开办,以其新颖的娱乐狂欢形态将“综艺”与“游戏”直截了当地相嫁接,重视受众参与性,强化传受双方的互动意识,淡化综艺节目教育与导向功能,极力突出节目的娱乐性,极大地契合了社会的需求。(www.xing528.com)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省级上星台和有线电视频道、数字电视频道的增加,我国电视媒体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拼收视率、拼影响力的白热化竞争时代。电视台大量制作、播出娱乐性节目,甚至将电视新闻也用娱乐化的手段来制作。我国的综艺节目从早期的寓教于乐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为乐而乐,为娱乐而娱乐,综艺节目等同于娱乐。[26]晚会类、益智类、杂志类、谈话类、婚配交友类和游戏类节目成为电视的主打,《超级大赢家》《欢乐总动员》《我爱记歌词》《娱乐乐翻天》《绝对唱响》《空姐新人秀》等,以及收视红火的婚配类节目《非诚勿扰》《爱情连连看》《我们约会吧》等,以娱乐休闲为市场导向,在创下高收视率的同时,制造了一场又一场全民狂欢。电视新闻、电视剧、电视专题节目甚至一些电视咨询节目也都披着娱乐的外衣登堂入室。可以说,许多电视媒介已经不存在是否渗入娱乐元素的问题,只是存在娱乐化程度高低不一的问题了。

当代中国媒介化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大众文化商业性稀释消解着高雅文化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以商业目的的直接功利性替代着高雅文化的无功利性;以程式化、克隆化、碎片化、无深度感对抗着高雅文化的个性、独创性、典型性;以情感策划的虚假性拆解着高雅文化情感判断的真实性和深沉感;以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高雅文化的启蒙性、先驱性。[27]观众在电视屏幕前,随时都有幽默搞笑、煽情刺激、群魔乱舞,随处都是刺眼的灯光、耀眼的色彩、刺耳的尖叫。有遥控器“扫描”也很无奈: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片言只语、莫名其妙、眼花缭乱,频道大多数几乎都如出一辙。一场场空洞的伪仪式让观众哈欠连天、精疲力竭、迷迷糊糊,最后只好关机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