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交流促进传媒批评意识普及与思想交流

学术交流促进传媒批评意识普及与思想交流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研究生以有关媒介批评类论题撰写学位论文。[16]这种现象经过近20年的努力得到了巨大的改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文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新闻报道体、时评杂文体、学术研究体、文学艺术体四类。

学术交流促进传媒批评意识普及与思想交流

除了上述专著、译著、论文和网文进行媒介批评知识的传播和学养的交流以外,学术会议以及会后论文的结集出版同样起到了普及批评意识进行思想交锋的作用。召开媒介批评学术会议,开风气之先的主要有以下四类:

“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落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召集人为欧阳宏生教授,围绕着电视批评科学化、现代化和电视批评学科建设等主题展开(《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论文集》没有正式出版)。

“中外媒介批评学术会议”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办,召集人为董天策教授,倡导媒介批评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学风的社会主义媒介批评话语体系,促进传媒健康成长、发展和繁荣(董天策:《中外媒介批评》2008年第一辑、2010年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主办,召集人为雷跃捷教授,会议围绕使命与责任——媒介批评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注重媒介发展、彰显批评精神、深化学术研究,提升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交流和大众传媒批评实践的水平(雷跃捷:《大众传媒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基地”共同主办,召集人为彭少健教授等,围绕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培养大众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成为积极使用媒体资源、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彭少健、王天德:《2010年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前两届2007年、2008年都汇编了《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集》)。(www.xing528.com)

同时,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十余所大学传媒院系开设了媒介批评课程,通过课堂的形式来传经布道,媒介批评作为新闻传播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不少研究生以有关媒介批评类论题撰写学位论文。

当然,我国媒介批评在起步阶段存在“三少四无”现象:三少是对内部而言,即媒介批评少深广、少学术、少知识更新;四无则是从外部来讲,即一无阵地,二无队伍,三无粮草(资料),四无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16]这种现象经过近20年的努力得到了巨大的改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尽管“批评与自我批评”常被官样文章“表扬与自我表扬”所代替,新闻专业期刊也大都是好稿评介、成功经验介绍、缺少直言得失的批评,怕批评得罪人,媒介批评人员自说自话以及社会群殴等现象时有发生,但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记者》每年撰写“十大假新闻评选”,是非常典型而又犀利的媒介批评系列策划,在学界和业界广为传播,一个传媒期刊的社会责任感让每一位知识分子所深深领悟,使媒介批评有了光亮的照耀和前行的动力。

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文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新闻报道体、时评杂文体、学术研究体、文学艺术体四类。[17]随着实践的呼唤、环境的宽松、队伍的扩大、载体的多样、渠道的畅通、研究的自觉、终端的互动等条件的不断成熟,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媒批判理论的学理知识和中国传媒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化的转向道路,针砭传媒时弊,把握传媒走势,纠正不良现象,推动健康发展。在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过程中,改变传媒批评滞后或失语的现状,有中国特色的传媒(娱乐化)批判理论体系建设会得到加强和提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指路明灯的作用。不过,近十年来,有关传统媒体的批评研究显得有些沉寂,开始转向新媒体的批评研究,体现了批评主体与时俱进的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