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成共识,理解策略-教研图谱

形成共识,理解策略-教研图谱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本次教研活动,最后形成对“新高考模式下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一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图5-4传统听评课式教研面临挑战2.正文活动前确定主题,明确任务①确定主题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课中应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回收任务单15份,其中14份个人完成,1份备课组完成。当天统计,上课时当场参与互动点评的有6人。三周后统计,课后播放录像的次数16次,评论共有29个,其中有重复评论的情况。

形成共识,理解策略-教研图谱

根据本次教研活动,最后形成对“新高考模式下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一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策略1:新授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要合适。

策略2: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要匹配。

案例2 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听评课式主题教研活动

依据图4-7,我们一起来构画出一次基于网络的听评课式主题教研活动的塔图,见图5-3。

图5-3 基于网络的“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主题教研活动

1.序言

(1)传统“听评课式”教研面临的挑战

相比于教材过关式、说课式、试题研究式、文件研究等教研方式,“听评课式”教研是最受老师欢迎的一种教研方式,通常大家一起实地进入课堂观摩,然后展开研讨活动。但采用这种方式,常会使区域教研处于尴尬境地:“经验教师多,对公开课没有多大兴趣”“参与讨论时,评课说两句好话就结束”“为参与教研活动花在路途上时间多,尤其是郊区”。

(2)新招考改革形势给传统教研带来的挑战

在新招考改革“六选三”形势下,“走班制”已经成为所有高中学校的必然。走班制给教研活动带来诸多影响,尤其给“听评课式”教研,高中物理也不例外。在走班情况下,几门学科或同一学科在同一时段上课,导致很难调课。在规定的区级物理教研活动时间,为保证老师们的参与,学校往往不在这个时间段安排物理课。这些导致若在某校开展区级物理课堂教学研究,课难调入到规定的时间段,调课会严重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若选择该校这个时间段有课的话,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都同时在上课,导致同一备课组教师很难相互听课学习。“走班制”带给教研活动的时空局限,让最受老师欢迎的教研模式“听评课”受到了挑战,见塔图5-4。那么,在走班制下如何解决好“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时空问题,值得探讨。

图5-4 传统听评课式教研面临挑战

2.正文

(1)活动前确定主题,明确任务

①确定主题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物理课中应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真实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好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故确定主题“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

②明确任务

为了保证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前期准备时先给每位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完成后网上递交。任务单见表5-6。

表5-6 “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教研活动任务单

(续表)

③任务完成情况

教研活动前收集任务单。回收任务单15份,其中14份个人完成,1份备课组完成。单元情境简单汇总见表5-7,教师们共提供了56个不同的联系生产生活的情境,可以说内容相当丰富的。

表5-7 任务单“真实情境”汇总

(续表)

④选择上课课题

按教学进度,确定上课课题:重力势能

⑤撰写活动方案

(2)活动中课堂教学,网络直播,同步点评(www.xing528.com)

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步直播。上课教师完成“重力势能”的课堂教学,观课老师在自己办公室完成听课和评课,可以选择同步完成,或选择课后网络看录像课。

当天统计,上课时当场参与互动点评的有6人。三周后统计,课后播放录像的次数16次,评论共有29个,其中有重复评论的情况。

(3)活动后整理反思,积累经验

①整理资料

观课老师们主要对课、教研活动两个方面进行评论,现汇总如下。

A.观课老师们对课的评论

“陈老师通过双椎体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研究重力势能,并进行了简单的应用。结尾揭秘双椎体的秘密,让学生经历了探究与应用的过程,首尾呼应。”“实验的准确率得到保障,也可以分享给同事参考,这个值得学习推广”“课堂设计的流程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条理性、逻辑性都很强。”“重力势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陈老师运用了几个对比演示实验,非常直观,效果明显。演示实验提前操作并拍摄好,制作成微视频在课堂上播放”“陈老师的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引入部分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难点,结束部分又对引入部分进行分析,突出了物理的实际应用。”“此引入小实验与本节课的学习好像没有直接关系”,等等。

我们梳理一下老师们对课堂的评论,关注在哪些方面,列出了上面评论的关键词,有激发兴趣、对比实验、教学流程、课堂首尾呼应、微视频、难点等。可见,这堂课中的物理实验,无论是小实验还是探究实验,都夺人眼球,也是老师们认为最有效的活动。

B.观课老师们对教研活动的评论

“这样的网络教研只要在老师们有空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省时省力,提高了教研效率,个人感觉值得提倡。”“这堂课运用直播的形式开展网络教研,形式上非常新颖,我觉得这样观看效果更好,效率更高”“这堂课运用直播的形式展开网络教研,形式上非常新颖”“网络直播,如果时间上有冲突,老师还可以观看录像,教研活动与网络结合,紧跟时代发展!”“教研模式新,不会错过听课了,精彩处可反复会看”,等等。

梳理一下老师们对网络教研活动的评论,关注在哪些方面,列出上述评论的关键词,有网络教研、省时省力、效果、效率、形式新颖等。从老师们的评论来看,对于网络教研这样新颖的事物,老师们还是非常欢迎的。

②活动反思

A.基于网络的主题“听评课式”教研的流程

图5-5 基于网络的主题教研活动流程

整个主题教研活动基于网络,按时间先后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见塔图5-5。课前,教师完成单元任务单,并网上递交,经教研员汇总再通过网络发给基层教师,汇总表内注明提供资源的教师名字,以激励教师的参与,同时对未参与的教师有促动作用。完成任务单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每个教师完成课前的思考,二是为上课教师提供教学资源。课中,同步直播,解决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时空问题,网上互动为教师听课时的萌动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课后,录像课不仅可以保留课堂资源,同时为没有观摩到同步直播的教师提供研讨资源,也为课堂的再次观摩提供保障。网上评论,不仅通过书写可以很好地呈现教师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有了让每一个教师在研讨中发表评论的条件。

B.基于网络的“听评课式”教研与传统的“听评课式”教研的比较

网络教研是较新型的教研手段,活动中已经看到基层教师对网络教研的认同程度,教师喜欢其新颖,更喜欢这种教研的效率,尤其是物理教师。下面就基于网络的“听评课式”教研与传统的“听评课式”教研的观摩、点评的参与情况作一下比较,见塔图5-6。

图5-6 听评课式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比较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头脑风暴一下,做了优劣势分析,见图5-7。

图5-7 网络手段相比于传统手段的优劣势比较

C.后续跟进

就教研活动的手段来说,创新之处有课前为教师提供教研任务单,并要求教师们完成递交,从教研活动的准备、观摩到研讨反思,都采用了网络。

经过实践,基于网络的“听评课式”教研受到基层教师的认同,在保留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可以解决走班制情况下出现的教研活动时空问题,可以节省下参与教研活动所花的路途时间,可以稍微走出一些教研活动的困境。当然,它仍没有真正解决当前的教研困境,同时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a)如何保证每一个教师的参与?

本次同步直播的时间并非本学科规定的教研活动时间,故当天参与互动的人数较少。但三周后统计表明,参与人数并不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参与了观摩,部分教师的点评因网络的滞后导致重复发表,部分教师观摩了录像但没有点评。那么,如何保证每个教师的参与呢?除了教研员要明确规定完成时间外,不断催促鼓励教师参与,应该更多地以评价来促进。

(b)在参与情况下,如何保证研讨点评的质量?

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点评的人次不够多之外,还有点评的质量不是很高,存在点评重复问题,点评只是为了有点评、不够深入,点评有部分复制粘贴现象,点评只说好话等现象。在同步互动的过程中,倒是存在有教师对小实验在此处的引用、视频应用等提出异议的点评。

那么,该如何保证点评的质量呢?要为教师提供评价量表;可以考虑以备课组的形式参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评论,体现团队的力量;可以考虑同一节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摩评论后,再次集中教研,即同课再研。

(c)如何保证参与者对课堂中学生的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于观课教师没有身临其境,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了解,那么该如何弥补这一情况呢?除了信息技术上的弥补外,还可以用教学设计和说课来弥补。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标注每个活动中学生在做什么。在课前和课后都要有执教者的说课,着重说各活动中学生的表现。

基于网络的“听评课式”教研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有待通过进一步实践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