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观与职业素养

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观与职业素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现代教育由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这种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和谐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既要注意各育的活动各有侧重的中心,又要注意活动过程中各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观与职业素养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的要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线现代教育衡量教育质量不是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为标准,而是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性和发展性。教育质量的全面性是依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对全体学生的发展质量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要看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状况和水平,而不是看学校培养出多少“尖子生”或“英才”。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以片面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标准的传统做法。教育质量的发展性要求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能着眼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和记牢了多少知识,而要着眼于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什么样的基础。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现代教育由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因此,它在考察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质量时,注重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还要引导学生成人。

(二)整体优化的大教育观

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小教育”,常常会出现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与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撞车”的现象。现代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只有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协同发展的整体,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益。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有着独特的优势作用,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积极有益的教育因素,大力扩充教育领域。学校教育在现代大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它应成为指导家庭教育,组织社会教育的枢纽。和谐教育注重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这种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是现代教育的基础。(www.xing528.com)

(三)和谐有序的教育过程观

学生个体的成长是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优化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现代教育主张从学校教育的整体上协调各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在纵向序列与横向的联系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谐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独立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绝不能相互取代,同时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既要注意各育的活动各有侧重的中心,又要注意活动过程中各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却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常常有教师在课堂上只有知识不见学生,结果导致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互脱节,教与学的关系不和谐。和谐有序教育过程观要求教师树立起教服务于学的思想,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应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和谐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智力因素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全面素质提高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和谐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