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

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发展乡村旅游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就业,这是缓解农村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1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

根据系统动力学,结合对我国乡村现状、乡村旅游运作规律以及农村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研究,本研究将城乡统筹中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如图8-2所示。

图8-2 城乡统筹中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图 

1. 内力

内力即由城乡统筹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压力

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8%,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达到6977元,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13∶1,绝对差距达到14833元。若考虑到城乡居民在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补贴等方面的差距,我国城乡收入之比可达4∶1,甚至更高。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是1.5∶1,不仅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比也在这样一个水平。今后一段时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就业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大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在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便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发展乡村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1/10的人实现脱贫。

(2)农村就业压力

据专家推算,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500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劳动适龄人口至少500万人,考虑到金融危机引发的我国制造业破产减员和转型升级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村需就业人数可能要在1亿人以上。考虑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按每年1%的速度推进,每年最多转移农村人口600万,吸纳农村转移就业500万,这仅与我国农村每年新增劳动适龄人口相当。因此,我国农村就业压力巨大。而发展乡村旅游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就业,这是缓解农村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

(3)农业现代化发展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全年经济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471564亿元,同比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比例为10.1:46.8:43.1。农业与我国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占中国总人口48.7%的农村人口,仅创造了占GDP总量的10.1 %的农业增加值,农业生产效率明显落后。通过发展农业观光、农事劳动、果园采摘、文化节庆、纪念品开发、特色餐饮、乡村度假等多种方式的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结合,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在不降低农村就业率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农村城镇化压力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但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滞后,比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要低约10~1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发展乡村旅游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各种产业要素在农村的集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要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收入增长压力、就业压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压力,全面缩小城乡差距,根本出路在于农村自身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而成为解决上述压力的高效实用的途径。(www.xing528.com)

2. 外力

城乡统筹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外力主要来自于市场、政府、资源和产业素质提升等方面。

(1)市场拉动力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环境、农业文明和民间文化的旅游价值日益凸显,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明显。其次,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向往乡村那种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贴近自然的乡土气息和淳朴、恬静的生活环境,这必将带来旺盛的乡村旅游需求,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条件具备。据《光明日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1]。而根据“中国农谷·荆门国际乡村旅游论坛”公布的数据,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2160亿元,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2]

其次,现阶段城市居民出游已经由简单的观光向度假、休闲及参与性活动转变,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这种结构转换使城市居民的这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集中指向于乡村旅游。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乡村旅游主要以城市居民为客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为乡村旅游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根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而且这种进程仍在加快。

(2)政府推动力

2004年1月1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郑州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强调: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农业旅游。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制定实施《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使乡村旅游成为拉动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5%。2010年国务院1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0年7月,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要从2010年起,利用3年时间,培育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由此可见,政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而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税费减免、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推动力。

(3)吸引力

乡村秀美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别有韵味的乡村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农业劳作、厚重的文化艺术、渊源的农业文明等无形资源,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是城乡统筹中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

(4)支撑力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辐射与波及作用越来越强,对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也不断推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相关配套要素有了很大改善,加上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制定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重要举措,各地将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建设一批休闲度假接待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道路、旅游救援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这将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的有效供给。其次,随着我国旅游业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发展”的转变,各旅游企业整体素质大大提升,而且受旅游产业转型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旅游企业开始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