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焦虑问题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问题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焦虑障碍与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我国,中学生的焦虑问题较为普遍。中学生学业压力与焦虑存在正相关关系,学业压力是引起焦虑水平上升的危险因子。因此,积极关注初中生焦虑问题,可以预防和缓解因焦虑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育。

焦虑问题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中学生焦虑的性质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2002)认为,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王极盛(1998)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因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Krug等(2002)认为焦虑是个体对外部环境或事件与内在想法及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焦虑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现实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指个体对现实或潜在挑战、障碍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正常反应,如个体对期末要进行的考试感到紧张、焦虑。个体焦虑的强度往往与现实或潜在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即潜在威胁程度越大,焦虑程度就越高,反之,潜在威胁程度小,焦虑程度就相对较低。如果现实/潜在威胁减弱或消失,个体的焦虑程度也会随之降低或消失。例如,对于初中生而言,月考与期末考相比,前者的焦虑程度远小于后者。适当的焦虑有利于个体“唤醒”潜能和资源来应对威胁,是个体成长不可缺少的情绪,所以现实性焦虑是个体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病理性焦虑是指个体对无现实依据或没有具体原因的事情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病理性焦虑的个体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常出现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焦虑障碍与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中学生焦虑的现状(www.xing528.com)

胡春梅(1997)对两千余名中学生调查发现,79%的中学生对学业成绩(考试分数)存在着过度焦虑现象。张德甫等(2001)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其检出率为60%。万鹏飞等人(2005)研究发现,大连地区学生的焦虑发生率为24%。顾宇莲等(2012)对安徽省一千多名初中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初中生具有较普遍的学习焦虑问题。因此,在我国,中学生的焦虑问题较为普遍。已有研究(Last et al.,1996)表明个体的焦虑程度与其日后的心理疾病存在因果关系。中学生学业压力与焦虑存在正相关关系,学业压力是引起焦虑水平上升的危险因子(Leung et al.,2010)。楼玮群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学业压力是影响中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特别是面临着中考高考的毕业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竞争压力大,大部分学生十分重视考试分数,学业压力的大小与考试分数的高低可能是引发中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Kloet等人(2005)认为压力可以导致焦虑的情绪和焦虑症。因此,积极关注初中生焦虑问题,可以预防和缓解因焦虑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