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城潼口:历史驿站与繁荣集市

襄城潼口:历史驿站与繁荣集市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潼口的来历源于一口井。明隆庆《天下水陆路程》记载,潼口驿为水马驿。潼口作为驿站,暂始于何时,不可确考。由此可见,至少在明代潼口已是有名的驿站。潼口因驿站而繁荣。潼口因水陆便利,而设驿站,因有驿站而形成集市,逐渐繁荣。渭水流经潼口的这一段,又称潼口河。潼口因驿站而知名,见诸于不少诗作。旅客竞寻潼口住,钓船闲傍鹿门归。

襄城潼口:历史驿站与繁荣集市

潼口位于襄阳古城南30千米、欧庙镇西南6千米处,东接章洲村,西邻邹湾村,南连黄冲村,北靠黄桥村,隶属襄城区欧庙镇。

潼口村村委会

清同治《襄阳县志》记载:“潼口站,距城六十里,潼水自西北至此入汉,名小河,南为宜城界。向设站。”

《大清一统志·襄阳府》记载:“潼口,在襄阳县南五十里,当南北要路。”

明清时,潼口为里;民国时,与法龙合称法潼乡,设潼口联保;1949年后,为小乡、小公社、管理区等。

潼口的来历源于一口井。

潼口是一口井的名称,“潼”的一个义项:云起的样子,引申为盛多。也就是说,这口井的井口,烟雾缭绕,俗语说的“冒烟”,故称潼口,后来潼口成了地名。

井口冒烟,是因为井深,冬天时,井水温度高,井外温度低;夏天时反之,这样冷热相遇,形成水蒸气,看似烟雾。

潼口的来历,有不少的传说。

故乡·欧庙》记载:“当地还传说,其地有一水井,井口大石上面布满色黄如铜的斑点,因而叫‘铜口’。后来当地文人认为名物不符,把‘铜口’ 改为‘潼口’。此井现存,群众还在饮水。”

传说,这口井的井水冬暖夏凉,清洌甘甜,久取不绝,其主要原因是,井内有一颗活珍珠。这珍珠在井里待的时间久了,很寂寞,想离开这里。当地老百姓知道后,十分着急。这时,有个神仙托梦给当地庙里的一个和尚说:“要想珍珠不走,必须用铜箍箍住它。”和尚把神仙的话转告给了当地百姓。百姓们就筹钱购铜,铸铜箍置于井口,这样,珍珠就跑不出了。这口井,因为井口有铜箍,人们就称其为铜口井,后来因为井与水有关系,就把“铜口”写成了“潼口”。

潼口先是一口井的名称,再又作为村的名称,最使潼口出名的是后来作为驿站的名称。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军事情报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明天顺《襄阳郡志》卷二《廨舍》记载:“潼口驿,在县南,水路一百二十里。洪武四年,驿丞关良创建。”

大明会典·水马驿》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马驿设置马驴不等;凡水驿设船不等。天下见设水马驿。……襄阳府襄阳县:汉江水马驿、潼口驿、吕堰马驿。”

明隆庆《天下水陆路程》记载,潼口驿为水马驿。

乾隆《襄阳府志》记载:“潼口,向设驿站于此,今废。”(www.xing528.com)

潼口作为驿站,暂始于何时,不可确考。据当地人口头相传,潼口在商周时已是烽火联络点,是一座自然的烽火台,后来是楚国的北哨所,秦朝时是国家设置的驿站,号称“襄南第一站”。

明代严嵩著《钤山堂集》卷第一《赋·祗役赋》“释余马于宜城北兮,斯惟善谑之古驿;彼放鹄而揭笼兮,虽辩士而于国益”句下注释道:“宜城县北二十里古善谑驿,今名潼口驿,有淳于髠墓在驿即髠放鹄之所。”由此可见,至少在明代潼口已是有名的驿站。

潼口因驿站而繁荣。

潼口因水陆便利,而设驿站,因有驿站而形成集市,逐渐繁荣。

渭水流经潼口的这一段,又称潼口河。

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潼口河,县南六十里,向设驿站于此,今废。雍正间,里士江经兆《潼口石桥记》云:‘水发源七里山,东流会伏龙洞,水又过丁兰桥,至艾家庄,南绕卸甲山下,抵潼口东南,入于汉水。’”

旧时渭水水流量大,河面宽,潼口至渭水入汉江段“往来行舟,百船争流”。潼口处建有码头,今遗迹尚存,由新建的护岸台阶处往上还能见到码头两级台阶石。潼口因为水有通汉江的码头,陆有荆襄古道,人们遂从码头往古道逐渐建成了南北走向的潼口街。久而久之,有了老街和新街。老街街南有“节孝坊”,为江氏所立,今尚存有牌坊条石;街北有“龟驮碑”,一说是刻有批准建坊圣旨文字的石碑,一说是当地功名碑。新街建于1920年前后,因襄沙公路通车而建。

因汉江河流改道以及陆路交通的便利,潼口集镇的繁华逐渐淡去。

《故乡·欧庙》记载:“潼口站位于襄沙公路东边,解放前商业户很少,仅有两家饭馆,逢双为集,但因距欧庙、宜城县小河街很近,赶集人不多,仅是少数农民卖菜或买点小东西而来,交易时间很短,人们称‘露水集’。建国后也设有供销分社、粮食仓库等商业机构。”

潼口因驿站而知名,见诸于不少诗作。

明·徐学谟《将至潼口阻风二日戏题》:久为鞅掌累,入舟希息疲。如何南行客,不遣北风吹。朝发鹿门道,暮望潼口陂。相眄咫尺间,白日倐蔽亏。霍然沧江立,跋浪斗冯夷。举艓轻如叶,旋舻簸若箕。前途方迷漫,欲往未有期。且依曲渚宿,晨兴复如之。遗人不及饷,稚子恒苦饥。苍头识事浅,移怒及篙师。强之登陆挽,犹似策蹇羸。用尽百夫力,撞击愈不支。余乃嫣然叹,无乃病嗔痴。吾将叩真宰,茫茫将何为。会当代拔卧,鬼无惠爱遗。将示行路难,纷余既已知。了观生灭理,一气数转移。莫寻生烦恼,且复候斯须。逆兮顺所倚,吾行固有时。不见去鲁国,宣圣亦迟迟。(明万历《襄阳府志》卷之四十五《文苑》)

明·徐学谟《潼口夜别陈襄阳洙,时余阻风》:解组归非道,临岐别更难。同为羊叔郡,独下鹿门滩。宦自知余拙,人今颂汝宽。无劳悉路阻,久已便风湍。(明万历《襄阳府志》卷之四十五《文苑》)

明·严嵩《次襄阳》:朔雪荒台独雁飞,楚乡凝眺转依依。天连浦溆惟寒水,山隐城皋已夕晖。旅客竞寻潼口住,钓船闲傍鹿门归。庞公旧隐岩扉在,怅望无因得息机。(《石仓历代诗选·明诗次集一百十五·严嵩》)

明·边贡《自潼口入襄阳道中值雨复霁》:遥遥村舍起孤烟,暧暧斜光落暮川。行处秖疑身入画,别来应有梦相牵。沙边古柳双栖鹭,石上轻蓑一钓船。趋府不愁江路黑,碧山萝月已娟娟。(《华泉集》卷六)

明·边贡《戏简王临安同年》:候子虎溪渡,送子龙陂桥。出城不相见,征盖倐已遥。百金买江鱼,千金买春酒。期子会宜城,飘忽过潼口。追子汉江曲,望子岘山头。子有室家好,岂知途路愁。暮投城外寺,急雨响高屋。安得与子同,长歌对银烛。子程勿早发,吾驾亦早留。风尘莽南北,一别动经秋。(《华泉集》卷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