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污染治理助力城市空间优化

大气污染治理助力城市空间优化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自己的特征与模式,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力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生态化”。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必然要求新的具有生态属性的、体现生态思想与生态效能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建造,即它应具有“生态文化”的内涵。城市生态化将引发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当今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趋势,将使城市空间结构心态在更为精细的水平上进行改造与重组优化。

大气污染治理助力城市空间优化

1.城市将是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的空间承载体

生态城市不单是自然生态上的协调,还是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系统上的生态协调,尤其是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理论、将“生态化”的思想贯穿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阶层,并体现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之中,城市成为符合生态系统的承载体。

其一,承载体表现为一种场所。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内部运动与相互协调的场所,活动的集中与分散便形成城市的结构,体现于外表就是城市形态

其二,承载体还表现为一种参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外壳。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自己的特征与模式,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力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生态化”。如便利的交流网络,低消耗、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城市生产格局等。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必然要求新的具有生态属性的、体现生态思想与生态效能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建造,即它应具有“生态文化”的内涵。

2.空间的融合化、网络化、立体化与有机化

生态城市的空间具有融合化的趋势,即从过去功能空间相互隔绝的内部同质而区域异质的特征向各种功能相互融合,紧密关联的网络化方向转变。(www.xing528.com)

(1)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融合。生态城市拥有众多广阔的自然空间,如绿地、河流、郊野、农场等。它们在城市的人工空间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丰富的自然空间为人工空间提供优美而和谐的大环境,而人工空间也在自然空间的衬托下更富生气。自然空间不再是人工空间的障碍,而是城市中维系人地关系的物质载体,也是居民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同时人工空间更加尊重自然空间,更富有生态特色。在微观层面上,生态城市注重绿色通道对散布于各个角落的大小绿地的联结作用,形成绿色网络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城市是“绿环”“绿锲”“绿带”“绿心”等空间布局方式的综合。

(2)各种功能空间的整合。城市生态化将引发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其一,由于生态技术的进步,城市中将出现生态功能体,与工业社会相互隔离的城市功能相对应,生态功能体以技术为基础,强调清洁能源,节约生产,循环利用,而且工业布局间也发生改变,以前一些在产业链上无法直接联系的工业企业可能由于新出现的生态工业链而相互结合,集聚在一起生产,综合利用资源,统一处理废物。其二,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信息化家庭与信息化办公使得一些人在自己家中便可以进行生产,从而出现了居住与工作场所相叠合。严格功能分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将逐步解体。城市结构的网络化表现为城市地域单元的多通道、多途径贯通与关联,点线面体相互融通。其作用是提高城市结构单元的沟通效率,提高整体的关联互动性。城市空间的立体化是指未来的生态城市将从“扁平化”向“立体化”发展,开拓人类新的、更大的生存生活空间,表现为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向空中、地下垂直发展。城市结构的计划以网络化和立体化为基础,是网络化与立体化的升华,体现为各种地域结构单元间高度融合、和谐共生和一体化的趋势。

3.城市内部将进行细致的改造与重组

无论是否存在人们有意识的干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总处于不断的演化变动之中。工业革命之后,迅速提高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城市快速发展,大量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随后欧美许多工业城市的公共设施普遍出现不足,由此催生了一些城市改良思想,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一些改良思想被用于城市规划实施,对城市结构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很早以前,人们已进行了某些含有生态城市内涵的研究,如我国古代的选址造城,但多是思想性的理论。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虽然强调以技术来克服城市问题,但一生仍未能实现。从技术角度探讨现代城市建设的思想方案并未断绝,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出现了“知识爆炸”的现象,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主要的思想方案有库克的“插入式城市”,赫隆的“行走城市”,以及索来丽的“仿生城市”等,但真正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相关技术为手段而提出生态城市思想并进行实践的,则出现在新近的二三十年,例如,美国雷吉斯特的理论实践与国内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

当今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趋势,将使城市空间结构心态在更为精细的水平上进行改造与重组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其一,生态学理论与技术支持定量化、可测度的研究与应用,克服了早期理念式生态城市理论的不足。城市土地利用性质的确定与地域的调整改造,将更为深入细致,更具科学性。其二,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其他诸如信息技术等技术学科的深入发展,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物质与技术支撑,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纵深发展,从而在更为细致的水平上调整城市的结构形态。其三,生物技术被预言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领域,它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深化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