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过程的秩序管理方法

学习过程的秩序管理方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学生对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应该遵循这一秩序和普遍规律,认真学习,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通过对预习过程这些环节的指导和控制,各个环节可以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对此,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学习要求和教育外,还要多方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并协调科任教师共同进行上课过程的管理。

学习过程的秩序管理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六个环节,即学习计划、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学习总结。这六个学习环节,各有其独特作用,又相互衔接,依次进行,相互制约。每个学生对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应该遵循这一秩序和普遍规律,认真学习,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为此,班级的学习秩序管理主要围绕学习过程的这六个环节进行[1]。

(一)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制订的学习行动方案。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能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并合理地安排学习,充分地利用时间,减少学习上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学习有计划,还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管理,是指对学生制订和执行学习计划所给予的促进、指导、协调、帮助,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很好的设计,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少走弯路。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计划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计划意识

许多学生常常是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的,布置的任务多,学习就紧张;安排的任务少,学习就松弛,学习不仅被动,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为此,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制订学习计划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渐养成良好的计划意识。

2.指导计划决策

制订学习计划实质上是意志行动的决策过程,计划要求过高,实行不了,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计划要求过低,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学习和成长。切合实际的计划的实现既可强化学生的计划意识,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督促检查总结

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帮助其分析和总结,并督促他们认真地执行,这对学习计划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2]。

(二)预 习

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的自学活动,目的在于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增强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预习是为课堂教学做铺垫的步骤,是学生自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已经得到实践证实的有效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学生良好自学行为的培养,又能帮助学生实现自学能力的发展,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学生预习前,教师要对学生预习目标、要求以及方法进行具体指导。比如,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如何处理重点、难点和疑点,学会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做好预习笔记等。有的教师则在布置自学预习任务时,要求学生预习方式多样化,指导学生把预习的步骤分为以下几步:一是读,即阅读教材;二是收,即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三是制,即制作学习用具,并尝试将知识结合于实际,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四是记,即对疑难问题进行记录,并在课堂中提出,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预习过程这些环节的指导和控制,各个环节可以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三)上 课

上课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课堂上,课堂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渠道,所以,对上课过程进行管理是学习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上课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1.班主任方面的上课管理

一般来说,上课是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学生上课过程的管理应由科任教师做主导,科任教师负有该课的学习管理责任,但我们更应认识到,上课过程并不是“孤立”的活动,学生在课堂表现是他们“整体”表现的一部分,课堂秩序、学习态度、与科任教师的关系、班级的环境气氛等都与班级整体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班级学习管理的内容也必然包含着对上课过程的管理。这种管理除了要抓好班级建设外,也应包括对学生学好某门功课的目的教育、课堂秩序要求、处理与科任教师关系的要求以及课堂学习方法的教育等。

班主任应把握和了解学生各科学习的状况,并帮助学生学好各门功课。上课过程因为是其他教师主导的,班主任很难直接进行管理。对此,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学习要求和教育外,还要多方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并协调科任教师共同进行上课过程的管理。

2.科任教师方面的上课管理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主要建构、发现知识的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信息,而是以自身的知识、经验、感悟、体验等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内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不仅与学生经验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有密切关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借助自身的积极情感改善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对学生内在因素的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越发高涨、求知欲越发强烈,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和方法,并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尽量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此外,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通过鼓励与引导,学生能够及时地提出不同于教师的见解、看法、观点,或及时提出没有明白的问题。

对于教学方法,教师应能够做出灵活变化,尽量选取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的方法,比如,讲授、练习、操作等相互转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的疲劳。同时,要合理利用实物、标本及图表等直观材料,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通过记笔记提高记忆效果,并为日后复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复 习

学过的知识会被遗忘,这是记忆的共同规律。因此,学习新的内容之后必须要重视复习。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科特点做到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课后复习的内容、过程、方法和效果进行指导和控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复习的方法。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及时复习、把握好复习的量和度、复习与思考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五)作 业

作业是灵活运用知识的主要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设计和管理(检查和批改)。在作业管理方面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严格要求,不能放过作业中的任何一个问题,要仔细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错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等。

(2)对教师的要求。主要包括作业量要适度、改进作业的评价方式等。

(六)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个阶段或某个单元的知识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巩固和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总结。在分析学习活动的成败得失、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不足或者说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这时就会产生新的学习方向,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动力的激发。这种总结的习惯和意识养成后,不仅可以有助于巩固旧知识,还可以形成一种迁移能力,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一日总结、一周总结、一月总结、一年总结,短期总结、长期总结的好习惯,从而影响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