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圣者的精神长歌: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

《圣者的精神长歌: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周敦颐的社会伦理思想中,“诚”是又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做人的重要原则。“无思”是“诚”的根本。周敦颐自己也表示:“诚者,圣人之本。”“诚”不仅是圣人之本,也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周敦颐认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来的阳气的体现,所以,它不仅是纯粹至善的,而且也是人的本然之性,这种人生论是想从思想意识上论证封建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为封建当权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

《圣者的精神长歌: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

如果说“无欲故静”是从反面教人学做圣人话,那么,“无妄则诚”则是从正面立意提出学做圣人的最高准则。在周敦颐社会伦理思想中,“诚”是又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做人的重要原则。那么,什么是“诚”呢?周敦颐认为,“寂然不动者,诚也。”[14]人在与外部世界接触时,要无欲无心,毫无私欲,不为外物所惑,达到虚静的状态,这才是“诚”。可见,这里的“诚”与“无欲”是直接联系的。周敦颐还说:“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15]要达到“诚”的境界,须做到“无思”,无心而思。“无思”是“诚”的根本。“思通”就是意念正直无私,“诚”即由此产生。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无思而无不通。”这样,人虽身处欲海,却能静心无欲,不为外物所引诱,所谓圣人即是如此。

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周敦颐设计了许多修养身心的方案,可见“诚”确实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周子之学,以诚为本,从寂然不动处握诚之本,故曰主静立极。”[16]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周敦颐的思想脉落。周敦颐自己也表示:“诚者,圣人之本。”[17]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圣人拥有做人的最高准则“诚”,这种“诚”是纯粹至善的,没有任何个人私欲。

“诚”不仅是圣人之本,也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18]这就是说,仁、义、礼、智、信都要以“诚”为出发点,人们的日常行为,如忠、孝、悌、信,都要以“诚”为依据,合于“诚”。周敦颐以“诚”作为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说到底不过是要人们遵循封建的仁义道德,从而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人伦关系。周敦颐认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来的阳气的体现,所以,它不仅是纯粹至善的,而且也是人的本然之性,这种人生论是想从思想意识上论证封建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为封建当权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

南宋及南宋以后,周敦颐的地位逐渐被抬到,认为他是孔孟的嫡传。朱熹张载等人极力推崇他的学说和著作,他被视为“道家宗主”,朱熹还亲自为他的著作做注。理学家魏了翁甚至说他“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使孔孟绝学,独盛于本朝。”所以,宋明理学由周敦颐开其端绪,这是符合理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注释】

[1]《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

[2]《太极图说》。

[3]《太极图说》。

[4]《太极图说》。

[5]《通书·动静》。

[6]《通书·动静》。

[7]《正蒙·参两》。(www.xing528.com)

[8]《明道篇》卷一。

[9]《太极图说》。

[10]《太极图说》。

[11]《通书·乾损益动》。

[12]《通书·颜子》。

[13]《周子全书》卷九。

[14]《通书·圣章》。

[15]《通书·思章》。

[16]《宋元学案》卷一二。

[17]《通书·诚上》。

[18]《通书·诚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